正文

國軍打不過解放軍的真正原因

(2010-08-31 17:52:36) 下一個
一、派係多
 
造成派係多的根源在哪裏呢?源於國民黨軍極速的擴軍建軍。
 
以張學良東北易幟為標誌,蔣介石政權完成了北伐,中國取得了形式上的統一。除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外,全中國的軍隊都打起了青天白日的旗幟,但這眾多的軍隊並不是采取細胞增殖的方式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而是用大量收編的方式易幟而成的,就是開始北伐時的8個軍,也各有曆史,全不是一個根源。加上國民革命軍的統帥蔣介石的思想又極其狹隘,統帥的方法也還是封建軍閥的老一套,種種因素造成了這支軍隊從一開始就是山頭林立,派係龐雜,內部鬥爭不斷的局麵。這些派係集團多數割據一方,少數雖沒有了地盤,但都有自己獨立的人事和軍需係統,可以任意的征兵、征稅,甚至可以任意幹涉地方民政和發動戰爭,形成國中之國,軍中之軍的怪現象,極類似中國曆史上的東周和三國時期王候遍地、群雄爭霸的情況。
 
國民黨軍的派係有多少呢?以抗戰前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軍隊編製的171個師和40個獨立旅為例,這二百餘單位,便分別屬於幾十個派係,其中,中央軍27個師又5個旅;東北軍25個師又3個旅;西北軍14個師又7個旅;晉軍11個師又7個旅;陝軍8個師;馬家軍7個師又2個旅;原國民三軍1個師;孫殿英部隊4個師;鎮嵩軍2個師;商震部隊3個師;方振武部隊1個師又一個旅;河南土著4個師;舊直軍1個師又一個旅;舊奉軍1個師;甘肅土著2個師又2個旅;察哈爾土著1個師又2個旅;湘西土著1個師;新疆土著1個師;劉桂堂土匪部隊1個旅。以上為雖用南京政府番號,但仍保持獨立自主的軍係。已經依附於蔣紀中央軍,但尚未被同化的有黔軍5個師又2個旅;川軍4個師又2個旅;粵軍2個師;鄂軍2個師又4個旅;福建土著2個師;原五省聯軍7個師又1個旅;原直魯聯軍4個師又一個旅;滇軍3個師;湘軍13個師。
 
這隻是南京國民政府明令頒布的番號,此外,尚有與南京政府對立或仍保持獨立的川軍、粵軍、桂軍、黔軍等未在此列。還有一個現象是,陝軍、川軍、黔軍、粵軍、湘軍以及甘肅、河南、福建土著等部隊,隻是對源於該省的各自獨立的所有軍閥派係的統稱,如川軍,就分成劉湘、楊森、劉文輝、鄧錫候、田頌堯等多個派係,各自根據實力大小,割據稱王,並長年混戰。大的如劉文輝,擁兵十多萬,占據整個川西,小的如羅澤洲,有兵不過一個師,地盤也僅僅幾個縣。他們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派係集團,或曾經是但早已分裂各自獨立了。黔軍的情況更是混亂,可能和貴州山多路險地瘠民貧有關,黔軍兵雖不多,但派係之複雜眾多卻不亞他省,既是在同一個軍內,各師之間、甚至各旅之間也進行割據和混戰。川黔兩軍是如此,其它如湘軍、粵軍、陝軍等也莫不如此。即使如東北軍、西北軍這樣的大的派係集團和馬家軍這樣以回教和宗族為紐帶的家族武裝,其內部也有諸多支係。東北軍、西北軍在張學良、馮玉祥被削去兵權、群龍無首後,始終沒有一個人能代替他們對全軍進行統一的領導,其舊部雖然都還高擎著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大旗,但也以軍或以師為單位各自為戰了。馬家軍則雖然由於民族、宗教和地域等原因,對外尚能保持一致,如四馬拒孫之戰、諸馬圍堵紅軍西路軍之戰等,但早在清末就已經分家,成為青海馬步芳和寧夏馬鴻逵等幾個獨立的分支。始終保持著內部的統一和獨立的隻有晉軍、新桂係等少數幾個大的軍閥集團。
 
中央軍中盡管也有何應欽、陳誠等錯綜複雜的幫派係統,但都還夠不上一個獨立的政治軍事集團,在這裏還是應該把中央軍算做一個整體,東北軍、西北軍雖然已經群龍無首,也應分別看作一個整體,但即使這樣,國民黨軍中的派係也不少於三十個。
 
到了抗戰勝利後,通過不斷的消耗和兼並,一些小的軍閥集團已經不複存在,但一直到大陸解放,東北軍、西北軍、晉軍、桂軍、滇軍、川軍、馬家軍等,一直與蔣紀中央軍並存,是同時滅亡於我人民解放戰爭的。但他們中的不少將領和部隊,先後站到了人民一邊,從此獲得新生。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二、部隊番號多
 
國民黨軍隊的部隊番號多,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個是數量龐大。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時,隻有八個軍,力量遠遠小於北洋軍閥。為了能盡快完成北伐,國民革命軍采取的是大量收編的方略。隻要願意加入,換個旗幟就是革命軍。為了吸引更多的軍閥改換門庭,又隨意抬高一級或兩級加委。於是,一些西南軍閥中的投機者和北洋軍閥中瀕臨滅亡的師旅長們,搖身一變,便成為北伐軍的軍長、師長。到了二次北伐對奉軍作戰時,國民革命軍已經有四個集團軍9個軍團9個方麵軍共102個軍的番號,還不包括大量的獨立師、旅和更大量的獨立司令。等到北伐完成,才感到軍隊實在太多,於是開始編譴削藩,但各路軍頭本來就視槍杆子為命根子的,擴編容易,縮編就難了,爭來爭去,誰也不想裁軍,於是,剛剛打倒了舊軍閥的各路大軍,便在中國大地上重燃戰火,演成比以往北洋軍閥曆次戰爭的規模都更加巨大的新軍閥中原大混戰,不算張學良的東北軍,不算西南的川軍、滇軍、黔軍和粵軍,蔣、馮、閻、李等各方參戰軍隊達到6個方麵軍5個軍團22個路48個軍4個縱隊2個騎兵集團2個炮兵集團5個總指揮部,和剛剛完成北伐時相比,軍隊數量沒減下來,反而多了。
 
中原大戰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結束,廣西軍隊重又回到了廣西,實行割據,北方的閻、馮軍隊為蔣介石和張學良改編。從這一時期一直到抗戰爆發,各派係軍隊沒有大的擴編。抗戰爆發後,全國各派係軍隊重又統一在國民政府的大旗下麵,為了抗戰的需要,也為了刺激各抗日將領的積極性,軍隊又一次大擴編,到抗戰結束時,國民黨軍隊已經達到40個集團軍113個步兵軍5個騎兵軍共314個步兵師22個騎兵師,還有數不清的司令。在當時,為了壯大抗戰陣容,對敵後自發抗日武裝,隻要打起抗日旗幟,就給予加委,一時間司令多如牛毛。僅以第一戰區為例,光是1938年這一年,被正式任命的各式各樣的遊擊司令就有67個,至於那些自封的司令就沒法列舉了。
 
抗戰勝利後,又開始軍隊的複員和整編,但由於反共內戰的需要,整編半途而廢,到1948年底,國民黨軍的數量達到了第三次高潮,為19個兵團128個軍。蔣從大陸敗退時,還任命了數不清的反共救國軍、地下遊擊軍,其番號比正規軍更多。
 
再一個是名目繁多。國民黨軍隊在大陸存在的二十幾年裏,由於一直處在戰爭狀態,其編製是混亂的,軍隊番號的名稱變化特別頻繁。以步兵師的類型來說,就有整編師、暫編師、新編師、預備師、榮譽師等多種。以編製層次來說,在軍的編製之上,還有路軍、軍團、兵團、集團軍、方麵軍以及臨時編組的各種司令部、指揮部等,更令人眼花繚亂的,是戰時和臨時不分,不同番號重疊。一﹒二八上海抗敵的粵軍陳銘樞部第十九路軍,總指揮為蔣光鼐,該路軍隻轄一個軍,即蔡廷鍇為軍長的第十九軍,本來象這種一個路軍隻轄一個軍的情況在當時是很多的,但象這種兩級番號的序列都是十九的情況則不多見,於是很多文章,包括一些正規出版物,都把蔣、蔡的職務搞混了,有說蔣是十九軍總指揮的,也有說蔡是十九路軍軍長的。實際上十九路軍和十九軍是上下隸屬的兩個單位,隻不過這兩個單位的實兵都是一回事罷了。
 
還有一個是名實不符。別看國民黨軍的番號多,但是要想從一個部隊番號去了解這個部隊的實力,實在是太難了。由於派係獨立,很多部隊根本不按編製去建設部隊,比如長期割據川西的川軍劉文輝部,雖然一直就隻有一個二十四軍的番號,但該軍最多時下轄12個師,十多萬人。又如青海馬仲英部隊,一個新編三十六師下轄9個騎兵旅和2個步兵旅。當然,更多的情況是實力遠遠小於編製。如抗戰初期的國民三軍龐炳勳部,龐部的番號是第三軍團,但該軍團隻轄一個軍,即第四十軍,而四十軍又隻轄一個丙種建製的師,即第三十九師,實際該軍團隻有兩個旅。為什麽不就叫三十九師,而非要疊床架屋弄的這麽複雜呢?這是因為,龐是北洋軍閥時代的老將,當師長是太委屈了,當軍長也和其資曆不相稱,於是就給其軍團長的頭銜,可頭銜給多大都無所謂,要想跟蔣介石要兵要槍,是萬萬辦不到的,於是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還有更絕的,川軍混戰時,時任軍長的劉文輝有個軍校同學黃鼇,弄了不到一個排的兵到劉文輝處找事做。看在老同學的麵子上,總不能讓其當排長吧,於是劉封黃為獨立第幾路的司令,但該司令下轄隻一個獨立團、該團隻轄一個獨立營、該營又隻轄一個連、而該連就隻有一個排,於是,黃便有了個五獨司令的別稱。這種情況在當時比比皆是,舉不勝舉。
 
三、將官多
 
在現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軍隊中,台軍有一個之最,就是將官比例最大。台軍總共四十多萬多人,將官多達六百多人,占台軍總數的1。37%。其實要說起來,它還不如它的老祖宗--大陸時期的國民黨軍的的將官比例,那可比現今的台軍的將官比例大多了。
 
造成國民黨軍將官比例過大的主要原因,有這麽幾點:
 
一是編製軍銜定的過高。國民革命軍基本沿用了北洋軍閥的軍銜製度,旅長的基準軍銜是少將,少數資深旅長則是中將。個別獨立的或戰績突出的團長也可授少將,如北伐時期的第四軍獨立團團長葉挺和三十六團團長黃琪翔,便是以團長而授少將的。這在北洋軍閥存在的前期即袁世凱統治時期全國軍隊規模比較小的情況下(最初的方案是全國編36個師,但直到袁世凱死,並未能編齊),其編製軍銜是合理的,但到了國民政府時期,軍隊數量已是袁世凱時期的幾百倍,旅長的軍銜仍是少將,其將官數量多也就難免了。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有追授軍銜的製度,定的就更高了,一般被認為死的壯烈或者生前戰績突出的團長或團附均可追授少將,如率黃埔學生軍東征時英勇犧牲的團長劉堯宸,率孤軍八百壯士(實為四百餘兵)堅守四行倉庫的中校團附謝晉元,死後便都被追授陸軍少將。
 
二是官位子特多。其一,是軍事機構龐雜所導致的。部隊番號多,前邊已經說過。其實更多的還是並不上陣打仗的其它軍事機構,以1948年的統計,國民黨軍有5個行轅、2個剿匪總司令部、3個國防部和陸軍總部下屬的總指揮部、總司令部、16個綏靖區、18個警備司令部、9個要塞司令部、5個補給區、19個軍管區、53個師管區、156個團管區,還有各省、各專區的保安司令部和幾十所軍校。這麽多國軍番號,這麽多軍事機構,必然就有許多的長官。在當時,一個軍事單位,可以缺兵甚至沒兵,卻不可以缺官,而象上述軍事機構,除了團管區的司令可以是上校也可以是少將外,其它單位的長官,全都是將官。
 
其二,是機構臃腫帶來的。從國民政府的中樞機關到下麵的每個軍事機構,都編有大量高級軍官,1948年的國民政府國防部,便編製上將2人,中將42人,少將351人。光是一個參謀總長辦公室,便編有中將2人,少將20人。1932年設立的軍事參議院,是個專門安置閑散軍官的部門,曾先後任命了446名將級參議。除此之外,各軍事機構中還有許多的高參,也全部是將官。這些高參有的幾近荒唐,如有個軍閥是個票友,便攬了個戲子在身邊,也掛了個少將高參的頭銜。甚至一些專門給軍閥馴馬的、養狗的,隻要把主子伺侯好了,都有可能弄個少將幹幹。
 
三是軍銜的授予太隨意。這又有幾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國軍建軍初期軍銜授予的隨意。1934年以前,並沒有一個成文的軍銜製度,但軍銜的授予卻從黃埔建軍時就有。那時任命一個軍官,往往是職務和軍銜一起下達,依據是什麽呢?就是根據北洋軍閥時期的慣例。北伐時期,軍長一般是上將,師長中將,旅長和個別團長少將。由於當時戰爭異常頻繁,軍銜的授予也特別混亂。中原大戰時,專門為蔣拉攏雜牌軍反戈的軍人政客何成浚,手裏握有很多經過蔣親筆簽署的委任狀,隻要表示願意叛馮投蔣,金錢美女之外,何還可以隨意地填寫張三李四少將中將。到底發出去多少將官,何並沒有個數,蔣也不過問,其軍銜授予的混亂由此可見一斑。
 
另一種情況則是無章無法的私委亂授。這一點在地方軍閥中特別普遍。青海馬步芳之子馬繼援還在上中學時,就已經是青海南部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了,中學剛剛畢業,就掛上了少將的牌子。有的軍閥,往往拍拍腦門,一個少校立馬就可以變成少將,前麵說的戲子可以做少將的情況,也屬於這一種。其實,就是號稱國軍正牌的中央軍中,即使到了1934年軍銜製度頒行以後,不經法定銓敘機構而由各機關部隊私自加銜的也大有人在,為此國民黨軍的銓敘機關曾多次下文明令禁止,並采取將級領章定製和編號等措施加以製止,卻一直也沒能製止,此種現象從始至終地存在著。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除上述三種情況外,由於不間斷的內戰和內哄,指揮官更換的頻繁,也是造成國民黨軍將官多的一個原因。除地方軍閥部隊外,很少有一個軍或師的指揮官在一個任上呆上兩年以上的例子,要不就晉升了,要不就戰死了,要不就被擠下台了。一個指揮官在一年內連升三級的大有人在,一個軍或師在一年內更換兩三個指揮官的也不在少數。而一個將官,隻要戴上了金牌子,差不多也就是終生的了。從1934年到1949年,能夠查到的經過銓敘廳正式授予的少將有3498人,中將729人,上將126人,至於那些未經銓敘廳而由用人單位私自任命的就無法統計了。到底國民黨軍隊有多少將官,恐怕沒有人能夠統計的出來。

國民黨軍的派係之多,虛授的番號之多,將官數量之多,必將造成矛盾重重,必將造成魚龍混雜,也必將帶來指揮係統的混亂,其滅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