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巴馬玩航母,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

(2010-08-24 17:19:42) 下一個
國門口,美國航母耀武揚威,是恐嚇?還是另有陰謀?奧巴馬突然窮兵黷武的背後,人民幣匯率成為一把雙刃劍,它是美國與中國談判的籌碼,也是中國絕殺奧巴馬的利劍。

沒有任何理由支持人民幣兌美元突然貶值,尤其是在美國公布它那不大讓人放心的經濟數據的當口,貶值像一把劍直指奧巴馬——這讓人聯想起美國航母逼近中國,而中國拿什麽應對?……

8月12日,人民幣大幅貶值247個基點,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從上一個交易日的 6.7768上升至6.8015。8月13日,人民幣繼續貶值20個基點,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升至6.8035,人民幣一周內的貶值幾乎回吐了今年6月 19日匯改以來大半的升值幅度。8月16日,人民幣繼續貶值29個基點至6.8064。

人民幣匯率或可以升得慢,但如此幅度的貶值自 2005年以來還是頭一次,人民幣為何在此時一反常態?是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彈性匯率製度的體現,對中國出口下滑的擔心,還是另有其他玄機?

市場供求決定匯率VS彈性匯率製是幌子

8月11日,由於美國6月份貿易數據公布加劇了人們對美國經濟放緩的擔心,美元指數當天大漲近2%。 8月12日早間,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大幅飆升至6.8015。美元指數在連續下跌了近兩個月後,連續五日上漲,漲幅達3.1%。而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也並非隻是8月12日才上升,之前兩天已經開始小幅上升,隻是幅度較小,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中國人民幣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8月12 日在日本參加會議期間表示,“人民幣貶值屬於正常現象,也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的一部分。”

此前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文宣布匯改重啟,“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並進一步解釋指出,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顯然不是僅指升值,而是根據情況有升有貶。

雖然歐美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並不存在直接的貿易競爭關係,因為歐美出口的優勢是高科技、高技術產品,而中國出口的主要是低端製造業產品。中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新興市場國家,諸如印度、俄羅斯和東南亞等國家。當美元貶值時,人民幣升值,人民幣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貨幣的升值幅度將縮小,這有利於減少貿易競爭力的損失。

另外,從防止熱錢大規模流入的角度,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越迷離越好。人民幣持續升值的一大危害就是熱錢的流入。2005年~2008年間,人民幣持續升值近20%,熱錢大幅潛入,不斷推高股市和房市,通貨膨脹也被抬高。

而此次匯改的時機和匯改以後人民幣的走勢,都讓投機資金有些摸不著頭腦。4、5月份,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全球經濟二次探底說法彌漫,中國貿易順差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市場普遍預計人民幣升值將延後,央行卻一反常態,在G20會議之前宣布匯改。

在匯改之後,除了開始10天出現人民幣大幅升值外,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一直維持穩定,並未出現明顯升值的跡象。據“遠見杯”中國宏觀經濟預測,24家機構認為今年年底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6.6757,較7月初將僅升值2%。

雖然央行在匯改聲明中指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但人民幣本就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何來市場供求呢?如果人民幣兌換是受到嚴格管製的,人民幣就不存在真正的市場供求。

如果在美元升值的時候,人民幣貶值是合理的,那麽在美元貶值時,人民幣理應升值。可是自匯改重啟以來,除了初期連續大幅升值至7月2日的6.7720外,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都是小幅波動。而在整個7月份美元指數貶值幅度超過5%,歐元兌美元升值了 6.68%。

海關總署公布的中國貿易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貿易順差為287億美元,為18個月以來的最高點,連續三個月貿易順差維持高位。雖然僅以短期的貿易情況看匯率有失偏頗,但如果以“實現國際收支大體平衡”為基礎的話,人民幣匯率仿佛更應該升值,而不是貶值。

熱錢進入中國,追求人民幣升值的收益僅僅是小菜,真正的大餐永遠都是瞄準中國的股市和房市。人民幣升值的迷蹤拳,最多隻能降低投機性資金在升值上的一點收益,很難決定熱錢的本質流向。市場資金對此次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反應並不大,美元兌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幾乎未受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上行的影響。

人民幣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其背後政治的推手揮之不去。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7月底明確表示,“人民幣升值幅度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如果人民幣匯率僅僅是經濟條件所能決定,又何須進一步“探討”呢?人民幣重啟匯改之路,與其說是受經濟條件左右,還不如說是今年中美第一次戰略會談後的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