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DF-21入廣東韶關:中國就是在南海劃定紅線

(2010-08-12 11:52:44) 下一個

近日DF-21,確切的說是DF-21CD成了軍網的明星,網民為之興奮異常,國外媒體對此則褒貶不一。反應有點過激的就是美國,美國的態度倒也不難理解,因為此利器一出直接威脅到他們為之自豪的航空母艦。甚至美國的媒體報道都有點前後矛盾了,一麵說DF-21命中率不超過50%部署還需10年,另一麵又說美國專家建議動用太空攔截器對付DF-21。

從美國這一矛盾的心態可以看出,美國對DF-21畢竟還是有所忌憚的。美國說DF-21要實現打航母的目標必須具備這麽兩個“先決”條件:一是使用超視距雷達鎖定美國航母;二是要派出預警機進行定位,此外還需要天基衛星的配合。美國因此得出結論說中國的DF-21還需10年才能真正部署。個人以為這是美國在自欺欺人。因為美國所提到的先決條件中國已經具備。

其實中國軍方已經以事實反擊了美國所謂的“DF-21部署需10年”的說法。有消息說DF-21已經或說即將在廣東的韶關“二炮”基地部署。就算DF-21的某些技術還不是這麽完美,個別技術可能還需軍方科技部門去突破,但時間點上已然不需要10年這麽漫長的時光了。可以說DF-21在這個時候進駐廣東韶關絕不是空穴來風。

至於美國提到的DF-21命中率不超過50%的問題,個人以為這倒有一定的可信性。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這個世界上的武器恐怕沒有哪一件有著“百分百”的保證。不過50%的命中率還不足夠嗎?如果按照這個命中率,從理論上來說中國隻需2枚導彈就能擊中美國的航母了。

美國肯定也“意識”到了以50%的命中率來否定DF-21有點過於愚蠢,所以他們又拋出了“動用太空攔截器對付DF-21”的說法。誠然美國的太空攔截技術已經臻於完善。不過回到上麵的理論,既然中國的DF-21無法保證“百分百”的命中率,那麽美國的“太空攔截”也無法保證其“百分百”的攔截率。

我們可以就此做一個理論上的計算。美國媒體自稱其“太空攔截”效率已經很高了,據說高達80%。把DF-21的命中率和美國“太空攔截率”兩者結合起來計算,不難得出單枚的DF-21至少有1/16的機會擊中航空母艦。按照“二炮”每個基地部署20-30枚的導彈計算,部署在廣東韶關的DF-21基地至少有1-2枚導彈能擊中目標。但即使隻有1-2導彈枚擊中目標,美國航母就算不沉那至少也要喪失戰鬥力了。

如此說來,按照單枚DF-21導彈經曆美國“太空攔截”之後的命中率計算,美國航母的生存幾率在90%以上。問題是,美國敢就此冒險嗎?!更何況未來隨著DF-21命中率的提升以及突破“太空攔截”能力的增強,美國航母麵臨的威脅將會更大。

相對DF-21的命中率來說,個人對DF-21進駐韶關這個地區倒是更加關注。美國的報道也“明說”了中國的用意,那就是劍指南海。或說DF-21就是為了打擊美國進入南海的航空母艦而準備的。因為在韶關部署DF-21,以DF-21的射程基本就覆蓋了南海整個區域。這裏多廢話一句,本人去過韶關地區,該地區可以說是崇山峻嶺,既便於導彈的發射又便於導彈的隱蔽。7月底中國軍方在南海有過三大艦隊齊聚南海的大動作,對此“沒料的人”當時發有《三大艦隊齊聚南海:中國意欲給南海劃定紅線?》一文。在該文中,本人提出了中國是不是想在南海劃定紅線的疑問。隨著DF-21入主廣東韶關這個戰略要地,可以看出中國在南海劃定紅線的用意是越來越明確了。

不過冷靜的說,僅憑DF-21入主韶關是無法畢其功於一役的。個人更願意將DF-21看做是中國打擊航母手段上的豐富。除了 “彈道導彈打航母”中國這一新興技術外,反航母的有效手段還包括潛艇、遠程轟炸機等。對中國而言,在DF-21技術還未臻於完善的前提下,潛艇仍然是阻嚇航母最有效的手段。更何況在南海的水文環境下,中國的核潛艇、常規潛艇都能有所作為,因此潛艇對美國航母的威懾更甚。

遠程轟炸機目前中國仍比較缺乏。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中國在“飛豹”剛量產的時候就演練過“飛豹”攻擊航母的戰術。簡單的說,該戰術以30架“飛豹”為作戰單元,所有戰機滿載反艦導彈齊出,以掠海飛行的方式接近美國航母的核心防禦圈,然後30架“飛豹”所攜帶的反艦導彈齊射航母。這一戰術近乎美國航母在“二戰”後期曾經遭遇過的也是最恐怖的“神風”自殺飛機——30架的“飛豹”估計也是有去無回了。這一戰術恐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吧,所以還是希望中國盡快解決遠程轟炸機的問題,使中國反航母的手段更加多元和豐富。

假以時日,中國麵對進入南海的航空母艦可以擁有彈道導彈攻擊、潛艇攻擊以及遠程轟炸機攻擊這樣的多種手段。在這樣多層次的打擊手段之下,中國對付美國航母的信心和能力將會越來越強的。在中國航母還未橫空出世之前,這些手段應該也能確保中國在南海所劃定的“紅線”。隻是,這個“劃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同樣有個過程,最根本的還是需要中國全方位的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戰力才能真正實現對南海區域的絕對控製。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

林彪1938年5月在《關於抗大教育方針的講話》中,談到了他的抗日戰略。林彪從各方麵論述了一個問題:“要爭取抗戰最後勝利,我們在軍事上隻有采取進攻戰法,才能發揚我們的長處暴露敵人的弱點,才能取得新的大的勝利的戰局。號召“以攻為主,以防為輔,要把大部兵力分配打運動戰(這是突擊的力量),以小部分的兵力打陣地戰與遊擊戰”。

  在一些人看來,中國與日本,雖然中國軍隊數量遠遠多於日軍,但還是敵強我弱,中國連防守都不行,去進攻無異於找死。但是,如果翻開軍事曆史看一看就知道,消極防守的陣地戰防不住敵人,不等於不能用運動戰戰勝敵人。為什麽防守打不贏,采取進攻就可以打贏?

  林彪分析道:

  (一)從地形條件來看,中國的領土遼闊廣大,是守不勝守,防不勝防的,日本帝國主義采取包圍迂回的戰術,我們就無法去守,我們有幾千萬萬個山頭,有幾千萬萬條路,怎麽去守呢?南口的天險,娘子關的天險,我們曾經守過的,結果敵人還是南麵繞過去了。我們有大軍堅守的地方,敵人不攻,而是專找薄弱的地方和空虛的地方,這一打我們就非跑不可,我國地大的長處如果是采取防禦戰則這長處反而變成了我們的弱點。如果我們采取進攻的戰法,我們作戰的迂回地區廣大,我們可以隨意選擇有利的機會消滅敵人,敵人想要包圍我們是辦不到的,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發揮“地大”的優點,而戰勝敵人。

  (二)曆史上的一切天險,在今天的立體戰爭中,已大大地減低其價值,甚至失去其作用了。今天的戰爭要想防禦,必須建立新式的鞏固的要塞,可是我們中國過去沒有注意這個問題,隻是依靠曆史上遣留下來的城,根本就不能抵禦強大的火力,現在如果全靠新要塞,錢也沒有,時間也來不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采取單純的防禦,便是我們暴露弱點,而必然地要失敗。
  
  (三)要實行防禦必須有強大的火力來布置火網,但現在我們的火力還不行,要采取防禦便更暴露出我們的弱點,另一方麵我們的步兵很多,這是突擊的力量,是衝鋒肉博的力量,對於進攻是有利的,是我們的長處。但是如果采取防禦,這個優點便不能產生。相反地,是便利日本帝國主義,可以調動幾十門大炮來向我們轟擊,可以調動一師人來消滅我們一團人,其次敵人曾經用六十門大炮來向我一個陣地轟擊並有飛機配合作戰,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士兵常常不打仗,可以睡覺,盡管開炮向我軍轟擊。在南口與上海戰鬥之中我軍犧牲很大,但還有看不到日本兵的,因此在目前我們的火力比不上敵人的情況之下,若采取單純的防禦,隻有更加發揮敵人的長處,掩蓋了敵人的弱點,同時更加暴露我們的弱點,掩蓋了我們的長處。

  (四)防禦是被動的,戰爭一轉到被動是很困難的,處在被動的地位對於敵人什麽時候來,多少兵力,從什麽地方來?這些問題都無法了解,等到敵人來了,挨了一頓打,還不知道敵人有多少力量,等到我們發覺敵人的兵力,要調兵來增援已經來不及了。反之,如果我們是采取進攻的戰法,那麽,我們可以自由決定打敵之時間、地點、兵力和方法,我們可以先調查清楚,然後去打敵人,而敵人也無法知道我們的情形,等到我們去打它的時候,它也來不及。所謂“知已知彼,百戰百勝。”我們采取進攻的戰法,才能發揚這個優點。

  (五)我們的軍隊是革命的軍隊,是有勇敢犧牲的決心的,對於進攻敵人消滅敵人是能夠更加發揚我們軍隊的積極性與犧牲決心的。但如果要采取防禦,結果是降低了我們軍隊的積極情緒,神猜鬼疑,恐日心理也發展起來。

  (六)攻能代守。我們把敵人打退,就保住了我們的地方,而且我們還要攻擊前進,收複我們的失地,所以進攻戰法可以消滅敵人,保衛領土,而且可以收複失地,守則結果成為節節後退。

  (七)敵之作戰摜技,為包圍迂回,如果我們采取防禦,死死地擺在一塊地上不動,則剛剛便利於敵之迂回包圍戰法之實施,反之如果我們采取進攻,則迫敵處於應戰地位,而我們還能將敵包圍殲滅。

  (八)中國軍隊素質不齊,各部戰鬥力強弱的懸殊,敵深知我們此弱點,敵有時特別注意,找我戰鬥力弱的軍隊打。如我取守勢,敵一將我弱的軍隊突破,則我強的軍隊亦受影響而不得不隨之而退。如此,使我強兵變成弱兵,弱兵則成潰兵。如我取攻勢以迅速秘密之各軍突擊到敵身上,則敵無法專門找我的弱兵打,如此,則我的弱兵亦變為強兵,強兵則成為雄兵了。

  (九)戰鬥的目的是壓倒和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和奪取敵人的武器,隻有這樣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才能勝利地結束戰爭之局。進攻戰法是達到此目的的基本手段,任何國家之軍事理論皆同具此見解。防禦是不得以時才用,而且要防禦能達到任務也必須在防禦中實行進攻(攻勢轉移,或反突擊),或以野戰軍的進攻配合防禦,因此在這點上說來我們也應當采取進攻戰法。

  從各方麵的事實,說明一個問題:要爭取抗戰最後勝利,我們在軍事上隻有采取進攻戰法,才能發揚我們的長處暴露敵人的弱點。我們隻有采取進攻,才能消滅敵人的進攻,才能對付敵人的進攻,但敵人的進攻有許多困難條件,而且它的進攻並不高明,它的進攻指揮並不好,它犯了逐次使用兵力的錯誤。我們如果采取進攻一定比敵人好,一定能大量地殲滅敵人,開展新的大的勝利的戰局。

  從軍事曆史上看,用消極防守的陣地戰防不住敵人,但用運動戰卻戰勝敵人的戰例比比皆是。紅軍的反圍剿,李德等人采取的堡壘對堡壘的消極防守戰略失敗了,但以前毛澤東用運動戰.集中兵力打擊侵入根據地的一路敵人,就可以少勝多,粉碎敵人的1-4次圍剿。解放戰爭,東北解放軍用陣地戰死守四平沒有守住,但是同樣是這些兵力用運動戰就可以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取得勝利,並最終戰勝東北國民黨軍。解放戰爭中的華東也一樣,解放軍沒能守住兩淮、臨沂、鏈水等地,但用運動戰卻取得魯南,萊蕪,蒙泰,孟涼崮等一係列戰役的勝利。同樣,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在太原戰役,上海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中都是采取了消極防守,林彪認為在這些地方死守是錯誤的,但如果中國軍隊集中兵力,選擇其中一路日軍打,也是可以成功的。比如,比如八路軍的平行關,廣陽,長樂村,神頭嶺,李宗仁的台兒莊大捷等。日本人兵力太少,沒有那麽多兵力對中國采取象老蔣對蘇區第5次圍剿所采取的"堡壘戰術,步步為營"的戰略,日本人侵略中國隻能采取長驅直入,大迂回的包抄戰略,這就給中國軍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日軍創造了條件。

  可是,“進攻的戰法是有這樣的好處,但是過去除極少數戰役外,為什麽中國軍隊不會采用呢?為什麽過去隻是死板采取單純的防禦呢?” 林彪也對中國軍隊為什麽不采取進攻戰略做了分析:

  (一)有些人錯誤地了解“防禦戰”“持久戰”“應戰”“守土抗戰”“焦土抗戰”等名詞的意義和內容,他們把政治鼓動的口號(如“不失一寸土地”)來運用到軍事行動中去。我曾經和某師長談話,他說:“我們本來可以向敵人進攻,消滅敵人的,但因為吃了‘守土抗戰’之虧,如果不是‘守土’二字,那我們早會攻擊前進,就會消滅敵人了。”一個師長對“守土坑戰”的了解是這樣,可知他們的誤解是如何驚人,“應戰”他們說是敵人來我才打,“持久防禦”他們說是“守住陣地的持久戰”,在他們頭腦裏同時也錯誤地了解進攻,以為進攻必須是攻堅,因此“防禦”就成為他們當然的觀念。
  
  (二)有些人則存在著保存實力的觀念,缺乏消滅敵人的觀念,不願意自動地去打敵人,消滅敵人,而隻是等敵人來了,才加以抵抗,敵人不來便謝天謝地。結果造成隻采取防禦的方法,而隻想消極地保存自己的勢力。

  (三)曾國藩主義的傳統:主張“防是主”“攻是客”“以守代攻”“以逸待勞”“以靜製動”這種錯誤的戰術,不僅有人實行這種戰術,而且有人提倡實行這種戰術。

  (四)堡壘主義的傳統:許多軍隊打過紅軍的,相信堡壘主義,他們在第一期抗戰中都很積極地去建築工事,一味地相信工事,相信堡壘,依靠堡壘,結果是隻能采取單純的防禦,而造成許多失利。

  正如林彪分析的那樣,以國民黨軍為主的中國軍隊,始終不能集中兵力與敵人進行徹底的運動戰,總是分兵把守,被敵人各個擊破。這有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客觀上,以國民黨軍為主的中國軍隊確實沒有意識到被動防守的危害,存在著很多錯誤認識,總以為防守比進攻容易,總是分兵死守,被敵人各個擊破。這不僅是中國軍隊無法戰勝日軍的原因,也是國民黨軍輸給解放軍的主要軍事原因。直到國民黨敗退台灣以後,他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軍事戰略方麵的錯誤。

  另外,國民黨軍不能采取主動進攻的戰略也有主觀上的故意,“有些人則存在著保存實力的觀念,缺乏消滅敵人的觀念”。大概是為了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林彪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過多的指責友軍和領袖蔣介石,也沒有進一步分析這深層原因。今天分析起來,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不統一,各大小軍閥不能齊心協力的抗日。雖然蔣介石是當時中國的領袖,但實際上,他隻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軍閥,其它各個中小軍閥並不完全聽他的。這些大小軍閥雖然都說要抗日,但又都不舍得自己的部隊因為抗日遭到削弱。首先是大軍閥蔣介石太自私,他總想別的中小軍閥帶著部隊去抗日,但他們在抗戰中的消耗卻得不到政府的補充,這實際上是要借抗日消滅異己。因此,蔣不會采取主動進攻戰略,各地方軍閥覺得單靠自己力量不夠, 也不會積極出頭抗日。比如韓複榘就認為,抗日要大家一齊抗,老蔣要他單獨帶自己的部隊抗日,就是在借抗日消滅自己,於是他帶著8萬部隊逃跑了。共產黨抗戰初期隻有4、5萬兵力,也無力用運動戰與日軍大規模作戰。大家都想著別人出力抗日,自己保存實力。 所以,林彪的積極進攻的抗日戰略雖然好,但由於中國軍隊心不齊,沒有人願意去實行。就象現在中國人都知道,不讓日本政客拜鬼的正確做法是中國人一起抵製日本商品。如果中國人團結起來都不買日本貨,那麽日本政客是不敢肆意去傷害中國人感情的。可是中國人說的多做的少,抵抗日貨的形不成氣候,於是日本人根本不會把中國的抗議當回事。

  可是,為了民族的利益,林彪還是對中國軍隊的戰略錯誤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林彪最後號召說:“在兵團戰術中,運動戰為主,以陣地戰遊擊為輔,但其中有一個中心,就是都要進攻,要包括進攻的精神,以進攻為主要手段。運動戰以進攻的運動戰為主,遊擊戰不能“遊而不擊”,而要去襲擊敵人,防禦的陣地戰要準備隨時反突擊。總之,進攻是最主要的,我們要以攻為主,以防為輔,要把大部兵力分配打運動戰(這是突擊的力量),以小部分的兵力打陣地戰與遊擊戰,以牽製敵人力量。因此進攻戰法不是機械的,不應把它簡單化,我們是以進攻為主,其他的都圍繞著這個目標,我們抗大的同誌,須很精細地去學習這個問題。”

  林彪不隻是提出了戰勝日軍的理論,他也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自己理論的正確。抗戰初期,林彪在平行關和廣陽分別指揮三個團和兩個團(缺6個連),各殲滅日軍一千人,取得了平行關大捷和廣陽大捷。李宗仁的台兒莊大捷也是在用一部分兵力防禦敵人的同時,用更多的兵力對進攻中的一路敵人采取主動包圍進攻的戰法取得的。當然,即使有了正確的戰略方針也不能保證每戰必勝,還需要正確的戰役指揮和使用正確有效的戰術。就象129師,雖然有長樂村,神頭嶺的勝利,但由於戰役指揮和戰術方麵的原因,也有關地堖,關家堖那樣的敗仗。解放戰爭,解放軍的在正確戰略的指導下確實打了很多勝仗,但由於戰役指揮和戰術不當,也打了一些敗仗,比如,東北的四平,華東的南麻、臨句,土山集等敗仗。

  有人說,中國是用持久戰和遊擊戰取得的抗日戰爭勝利,不是用林彪的運動戰進攻戰略取勝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所以,林彪的戰略是錯誤的,持久戰遊擊戰才是正確的。其實,這是曲解了曆史。中國並沒有靠“持久戰、遊擊戰”取得抗戰的勝利,隻能說“持久戰、遊擊戰”使日本人沒有很快打垮中國,中國是依靠美蘇的勝利才戰勝日本的。日本戰敗時還占領著大半個中國,日本人投降時中國人還莫名其妙。如果不是美蘇戰勝了日本,“持久戰”還不知道會"持久"到什麽時候,如果日本不去發動太平洋戰爭,愚蠢的把美國拖進戰爭中來,中國能不能勝利還不一定呢。說實話,日本人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被中國打敗的,這也日本人現在也沒把中國放在眼裏的主要原因。

  林彪的積極進攻戰略雖然沒有得到實施。但沒有實行的戰略不等於不能實行,沒有實行的戰略不等於不是一個好戰略。就象現在抵製日貨,如果中國政府出麵,正式要求大家抵製日貨,我想大多數中國人都會響應政府號召的。同樣,如果抗戰時國民政府自己帶頭積極抗日,對其它軍隊采取平等態度, 對抗日軍隊采取打掉一團就補充他兩個團的獎勵政策,大家就會團結一心抗日。作為軍事家,林彪提出了戰勝日本人戰略方法。如果當時中國軍隊都能按照林彪的戰略實行,幾十萬中國軍隊每次對企圖長驅直入或迂回包抄的一路日軍實施分割包圍,多打幾個平行關和台兒莊那樣的勝仗,每次消滅它一,二萬,這樣的勝仗隻要打幾次,日本人根本不可能占領大半個中國。日軍的武器並不比中國強多少,日軍的軍隊素質雖然好一些,但中國幾百萬軍隊,一次就算消滅不了日軍5萬10萬, 但是一次消滅日軍一,二萬還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中國軍隊實施正確的戰略,日本那點軍隊就想侵略中國無異於找死,日軍能逃老家就會感到很慶幸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