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昨天《我是歌手雙年巔峰會》的播出,《我是歌手·第四季》和《中國好歌曲·第三季》相繼拉上帷幕,華語音樂盛宴也隨之曲終人散!
連續三個冬天,兩部頂級製作的競技類電視音樂節目同期開播又同期收官。高手對決,硝煙四起;狹路相遇,峭壁之上一朵朵絕美的鮮花傲然綻放!
從觀賞的角度我似乎更應該談談《歌手》,這一季的歌手陣容和幫幫唱嘉賓陣容、包括昨天的雙年巔峰會陣容都是氣場超強,《好歌曲》相比之下隻能算是平淡落幕。但演繹帶給歌曲的生命力畢竟是短暫和表麵的,同樣用一周的時間備戰,創作出一首全新的好歌曲遠比編排出一首翻唱歌曲要有意義得多,難度係數也高得多!
回顧華語樂壇,我們向來不缺少歌手,稍微refresh your memory,腦海中浮現的歌手名字就有多少?可是這四年來我們在屏幕上無數次觀看歌手表演的時候,那一閃而過的詞曲作者名字又有幾次會落入你我的視線呢?認真腦補一下,整個華語歌壇三十年來反複翻唱的好作品其實大都出自寥寥可數的那幾位詞曲作家之手:港台地區有陳小霞、李子恒、黃國倫、梁弘誌、黃沾、柳重言、劉家昌、袁惟仁、姚謙、林夕、羅大佑、李宗盛,大陸地區有施光南、喬羽、穀建芬、閆肅、王立平、呂遠、凱傳、王酩、徐沛東、李海鷹等。
多年以來,歌曲的創作過程對我們來說都是相當神秘的。我們隻能理解到:就像文學寫作是有感而發一樣,歌曲的創作靈感也應該是來源於作者本人的某段人生感悟吧。但具體到是作詞在先,還是作曲在先,亦或是詞曲同時出世,哪一種創作更難,哪一種方式更好,這許許多多的好奇就實在難以找到答案。不是嗎?!
我看過三季《好歌曲》、《Hi歌》、今年剛播過的《詩歌之王》,還看過一些創作歌手和詞曲作家的訪談節目。《詩歌之王》演示了一個典型的先作詞再譜曲的創作過程,七位當代詩人每周命題寫一首詩後,交由各自的歌手搭檔配曲並演唱,一周PK一次,兩周淘汰一組搭檔。十周下來,首發的幾組詩人/歌手就擁有了十首原創歌曲。這本是件好事,可回顧那些作曲,因為短期內倉促為詩歌而生,旋律或略顯生硬、或雖流暢應景但千篇一律,曲曲聽上去都似曾相識!我不禁心生感慨:難為作曲者了,一定很難吧?這兩天在網上搜到一篇談藝術歌曲創作的文章,讀後我明白為詩譜曲的作品就叫做藝術歌曲。古今中外都有藝術歌曲,還記得每年中秋我們都在吟唱的蘇軾作詞的“但願人長久”嗎?通過歌壇傳唱千古名詩自然是意義非凡,但譜曲的幕後創作過程也必然是件不簡單的事情。我想像中那些作曲家一定是某位偉大詩人的狂熱崇拜者吧?崇拜到把一行行詩句刻到自己的血液裏,然後一段段旋律就自然而然地躍然於筆尖了!
相比之下,《好歌曲》的學員們大都是集作詞作曲於一身,我猜測他們的詞與曲是同期誕生的:某時某地某個境遇裏,一首歌曲的部份靈感突然閃現,於是馬上記錄下來;幾經周折,幾度完善,這個作品橫空出世了。這一種創作過程聽上去比較自然合理,詞曲也應該最能傳達創作者的心聲吧。置身於同一個境遇的創作人,由於各自的閱曆、身份、性情、亦或是音樂愛好有所不同,接收到的靈感會因人而異,寫出的歌曲作品也就各有洞天。
現在中國歌壇進入了大樂隊、大製作時代,看一看台上快要一望無際的的樂手陣容和幾乎包羅萬象的中西樂器,我們是不是發現如今專業的樂手也快要和專業的歌手一樣多了?!這麽多具有優秀音樂素質與豐富舞台經驗的樂手中難道不應該出現幾位作曲家嗎?!對於他們,嚐試作曲是件相當自然而然的事情。當然我也發現相當一部份優秀樂手都不善言辭,或許音樂和說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形式,好的音樂人不一定能成為好的詞作家。在作曲完成之後再去找人填詞,這也是創作歌曲誕生的一種方式吧。我感覺從音樂性上來講,先作曲再填詞比先作詞再配曲要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