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院賞樓賞古風 --- 記南京甘熙宅第
在南京市中山南路與升州路交界處,有一條不起眼的巷子,白牆灰瓦,綠樹假山,小橋流水,幾串紅色燈籠點綴其間。這就是著名的“九十九間半”——清代中國最大的平民住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的甘熙宅第。
(從新街口乘2號地鐵線到張府園站下,往南走300米便來到這個牌坊前)
甘熙宅第又稱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俗稱“九十九間半”,是南京現有麵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
甘熙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總占地21000餘平方米。在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 “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古代皇家規定民間住宅不得超出百間,甘熙曾在朝為官,深知法規,故對外宣稱“九十九間半”。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162間。
甘熙(1798~1852)祖籍安徽,是清末著名方誌學者、藏書家,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了進士,與曾國藩還有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同榜進士,從此步入仕途。先後著有《白下瑣言》、《桐蔭隨筆》等典籍,對研究編纂南京地方誌書有很大影響。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戰國的秦丞相甘茂,其後甘羅、甘寧、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貢三和他的兒子甘南軒、甘濤、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藝界的名人。據說演員海清還是甘家後代呢!
甘熙故居從古到今有三大貢獻。首先,這九十九間半大規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築藝術價值。
第二,甘氏父子曾遍訪吳越,收集書籍十萬冊,建藏書樓,名津逮樓。津逮樓藏有大量珍貴古籍,甘貢三於解放後悉數連同《白下瑣言》,《建康實錄》仿宋木刻版數百塊無償捐贈南京圖書館,這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津逮樓
第三則是為宏揚京昆藝術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貢三自幼愛好戲曲,對道教音樂有深刻研究,對民樂精於笙、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並精研昆曲,1935年曾於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製《寄子》、《掃鬆》等數折。1957年曾應江蘇廣播電台邀請錄製笛子曲牌十首。正是這位老藝術家培養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並惠及第三代,繼續京昆事業。
樓上是南京昆曲社
一九八二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擁有“九十九間半”房屋的甘熙故居,為有效利用並再現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風貌,文物部門修複部分建築,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對外開放。一九九五年被訂為江蘇省及文物保護單位,二〇〇一年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政府所管轄,二〇〇六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複原貌的有南捕廳十五、十七、十九號。
南捕廳十五號是南京傳統民居廳堂展示,遊客可參觀門廳、大廳、內廳、主人房、佛堂、洞房、閨房、書齋等,體會清末民居的居宅理念。南捕廳十七號展示南京地區民俗技藝,展示現場有老藝師表演皮影戲、泥人、魔術、九連環、剪紙等,遊客可當場學藝。南捕廳十九號的南京傳統民居圖片展,有秦淮河的河房河廳建築、多進穿堂建築及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建築構件,是研究南京地區明清民居的寶庫。
工作人員在導遊講解
從甘熙故居南門進入,穿過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小園,便是津逮樓。
甘熙故居中的津逮樓,十分有名。“津逮”二字,意為求知的入門之路。津逮樓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一座仿浙江寧波範氏天一閣而建造的藏書樓。天一閣的名字來源於《易經》中“天一生水”,而津逮樓語出《水經注?
河水》“河水有層山,其下層岩峭舉,壁岸無階,懸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達者,因謂之積書岩”。其中“達”字,戴震校為“達,近刻作逮”,於是甘福便以此為藏書樓命名。上下各五開間,與甘家故居中的其他建築一樣,也是坐南朝北,津逮樓藏書16萬卷,為當時金陵之最,還藏有三代彝鼎,其中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所著《金石錄》係傳世孤本。鹹豐三年,太平軍攻占南京時,津逮樓被戰火焚毀,但遺留下來的書仍有一定規模。1951年夏天,甘氏後人陸續從居住了近一個半世紀的祖宅中遷出。搬家的時候一片忙亂,不少書販混了進來,趁人不備上樓找書。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心血之作——完整無缺的三十卷宋版《金石錄》,在忙亂中差點被偷了。後曆經波折,《金石錄》由收藏家鄭振鐸轉交北京圖書館保存。前麵提到過,甘熙故居中的津逮樓曾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被毀,此為2007年東南大學的專家根據曆史資料,仿天一閣樣式複建的。
從南捕廳十五號的甘熙故居北門進入,第一間屋子便是友恭堂
清朝乾嘉之際,南京絲織業盛行,甘國棟(甘熙的祖父)率子行商,經過多年努力,家境變得殷實。嘉慶四年(1799年),甘家搬遷到南捕廳,創立了友恭堂。也就是在這一年,甘國棟去世,長子甘福(甘熙父親)開始主持家政,在舊宅的基礎上加以擴建,甘熙故居才有了較大的規模。 “友恭”二字源於“三字經”中的“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意思是家族、兄弟之間應上友下恭,兄愛其弟,弟敬其兄,父子長幼之間也應這樣,這樣才能產生家族凝聚力。
友恭堂內景
甘熙故居外側與熙南裏曆史老街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
甘熙故居中南捕廳15號的西偏院,推開一道虛掩的小門,就可看見一間紅色的小屋,這就是嚴鳳英的舊居。舊居內樸素簡潔,桌上有一瓶梅花,正與牆上的對聯相映:鳳律新聲揚赤縣,英姿儀態譽黃梅。嚴鳳英曾與甘家三少爺甘律之有過一段婚戀。遺憾的是,文革中因不堪殘酷迫害,嚴鳳英於1968年4月8日服毒自盡,享年38歲。嚴鳳英對黃梅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影響極為深遠。牆上還有一張嚴鳳英在上世紀50年代出演黃梅戲《劉三姐》中的劇照。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甘家的舊居內景。
在甘熙故居裏,牆, 門, 瓦細膩的雕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這些木雕刻工精細,疏密有致,層次豐富,顯得典雅古樸,稱得上是木結構裝飾中不可多見的藝術品。
甘熙故居內精美的石雕
在甘家大院裏,植物點綴著建築。隨處可見綠色藤蔓從屋簷上婉蜒地垂下來,牆另一邊的某個植物的枝條越牆而來
甘熙故居如今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也是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所在地。整個甘熙宅第劃分為梨園雅韻、津逮書香、往日庭院 、夢回童年 、城南舊影和金陵工巧六個主題片區。
梨園雅韻
在甘家大院聽聽昆曲算得上是雅事一樁。在一個院落的門上有對聯曰:“妙曲應來天上,清音喜播人間”。
“梨園雅韻”的小舞台
往日庭院
甘熙故居有樓,有屋, 但我更喜歡的依舊是院子,也許是更能勾起我對童年的記憶。高低不一的白牆配以假山,奇石,綠色植被有竹子,芭蕉,楓樹,桃樹,玉蘭,蘭花草等,令人顯得舒適,典雅,幽靜。
夢回童年
想必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曆和回憶
城南舊影
耳邊仿佛響起街坊鄰裏大媽們一邊用井水洗菜,一邊嘮叨著張家長和李家短的, 還有小販們的吆喝聲。
南京的四時節令、風俗習慣、老地名,老行當等也都會在展覽中得到體現。
南京水八仙
怎麽沒有把蘆蒿算進去,每次夏天回南京都錯過蘆蒿上市的季節
金陵工巧
甘熙故居裏設立了很多小包間,供一些南京民間文化傳承人,老藝人在裏麵現場製作手工藝品,供遊客參觀,欣賞他們的藝術作品,剪紙、拉洋片、抖嗡、魔術、竹刻、繩結、絨花、微雕等。他們的藝術作品給遊客以美的享受,也傳遞了精美、濃厚的南京文化。
去年在這家店裏買過陀螺 , 今年又買了個抖嗡,店家很高興我能幫他把廣告打到美國來。
甘熙故居這裏保存了部分甘氏家族的文物,但是卻更多地展示了老南京的風俗、人情。
甘家大院內的迎親花轎
秦淮花燈盛景
灰白棕三色為主的建築色調與江南的青山綠水頗為和諧寧靜。
甘熙故居東臨中山南路;南麵是熙南裏曆史文化街區,街區建築傳承徽派,與修葺後的甘熙故居風格統一,街邊的一些高檔餐廳、老字號商店,朝向故居的這一麵大多是透明玻璃,可以讓客人一覽甘熙故居風采。
在甘熙故居中,植物很多。推開樓上的一扇窗,迎麵便是滿眼的碧綠,很是遐意。
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
甘熙故居內的景中景,畫中畫。無論從拱門這邊向那邊望,還是那邊向這邊望,都是層次分明的景致。
甘熙故居把江南民居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甘熙故居真可謂為民族之瑰寶。是南京城民俗文化的一張漂亮的名片。
謝謝賞閱!
以後去南京,也去這裏看看。謝謝你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