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刀槍不入的格薩爾掘藏師土登達傑

(2010-08-14 13:54:13) 下一個
刀槍不入的格薩爾掘藏師土登達傑
中國民族文學網

聽眾朋友,歡迎收聽《中國當代文化人物》。史詩《格薩爾》是一部活形態史詩,它廣泛流傳在中國藏族、蒙古、土族地區。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樣式,它主要憑借藝人的口頭說唱來傳習。其中有一類藝人,被稱為“掘藏師”,他們的工作不是說唱而是挖掘與史詩有關的文物。今天,我們就為您介紹一位格薩爾掘藏師土登達傑。


地處中國西部黃河源頭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是史詩《格薩爾》廣泛流傳的地區。在這裏,有關史詩主人公格薩爾一生不畏強暴,以驚人毅力和神奇力量征戰四方,降伏妖魔、抑強扶弱、造福人民的傳奇故事幾乎是婦孺皆知。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已確定在果洛州建立第一個格薩爾口頭傳統研究基地。28歲的土登達傑是當地一位有名的活佛,一位跟格薩爾史詩關係密切的人。


記者見到土登達傑時,他身穿赤紅色的藏袍,手上戴著藏族的戒指,兩道濃黑的眉毛,他帶著爽朗的笑容給我們介紹了掘藏師的概念。


所謂“掘藏師”,是指那些將被前人埋伏到地下或佛塔等處的佛教藏品,包括各種法器、雕塑、文本等重新發掘出來的佛教人士。傳說在公元9世紀時,西藏的藏傳佛教創始人蓮花生大師,在他入西天前把所有的佛教經文等做成伏藏形式埋入藏區,並預言在未來的某個適當時候會選定一些掘藏藝人把這些伏藏教義挖掘出來。土登達傑認為掘藏類似於考古工作,但二者之間又有很大的區別。他說:


“掘藏挖掘的經文等是在許多年以前,由某個佛教大師特意埋下的,並托付給某個神靈看管,等到時機成熟時,通過托夢等方式,由某個特定的人去挖掘出來,在這之前,任何人去挖掘都是挖掘不到的。而考古中發現的文物往往不是前人有意識地埋藏的,或者說前人並沒有想過要讓後人去挖掘。”


土登達傑11歲入寺,12歲開始佛教掘藏生涯。此後他雲遊各地,進行閉關修行和發掘。在佛教徒眼裏,他是一位能呼風喚雨,走壁穿牆、刀槍不入的聖者。


截止到目前,土登達傑已經發掘出30多件佛教的法器飾物以及與格薩爾有關的實物,發掘的地點則涵蓋中國西藏、寧夏、四川的廣大地區。在土登達傑看來,格薩爾文化出自民間,為最廣大的民眾服務,是一個民族認同的象征,代表了整個民族的靈魂,另一方麵,格薩爾被認為是菩薩的化身,因此它又是一個民族信仰的象征,受到藏族民眾的普遍歡迎。


土登達傑仍在繼續著他的格薩爾掘藏事業,但是挖掘出來的寶物該如何保存倒成了一個難題。土登達傑正在籌備建造一個博物館,把他挖掘的所有文物都收藏進去。他說:


“寶藏是來自藏區各地的,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我挖掘出的文物中,有一部分已經遺失了,對此我感到十分可惜,因為這些文物不是我個人的東西,而是屬於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為了把這些文物世世代代傳下去,做為一種曆史的見證,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所以我打算建一個博物館,讓人們可以永遠去瞻仰。”


土登達傑的掘藏事業已經引起中國格薩爾研究界的關注,他的事跡被刊載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學術刊物上。作為一名格薩爾掘藏師和研究者,土登達傑認為現在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格薩爾文化的保護與研究都非常重視,對此他感到很高興。他說:


“我認為,格薩爾無論是作為一個國家項目、一個國家文化藝術產業,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好,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地方政府對這項工作的大力支持。因此現在可以說是格薩爾的研究、發掘和保護的黃金時代。”


聽眾朋友,以上向您介紹的是藏族格薩爾掘藏師土登達傑。再會。


文章來源: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