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裏薔薇的博客

分享音樂影視 尋找人生快樂
正文

有聲小說【雙城記 A Tale Of Two Cities-12CD完整版】MP3+PDF文本

(2010-08-03 21:37:05) 下一個

有聲小說【雙城記 A Tale Of Two Cities-12CD完整版】MP3+PDF文本




中文名稱:雙城記
英文名稱:A Tale Of Two Cities [By Charles Dickens 1859]
資源格式:MP3 (80K CBR)
版  本:12CD完整版 (內置了pdf文本)
發行時間:1986年01月01日
作  者: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朗  讀:Frank Muller
語  言:英語
地  區:英國
出版公司:Barnes and Noble Audio Classics
錄  製:Recorded Books LLC [ISBN-10: 0760735220/ISBN-13: 978-0760735220]



【內容簡介】

  1757年12月的一個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輕醫生梅尼特(Dr.Manette)散步時,突然被厄弗裏蒙地侯爵(Marquis St. Evremonde)兄弟強迫出診。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個發狂的絕色農婦和一個身受劍傷的少年飲恨而死的慘狀,並獲悉侯爵兄弟為了片刻淫樂殺害他們全家的內情。他拒絕侯爵兄弟的重金賄賂,寫信向朝廷告發。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從此與世隔絕,杳無音訊。兩年後,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Lucie Manette)被好友勞雷(Jarvis Lorry)接到倫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Miss Pross)撫養下長大。
  18年後,梅尼特醫生獲釋。這位精神失常的白發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他舊日的仆人德法奇 (Defarge)收留。這時,女兒路茜已經成長,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旅途上,他們邂逅法國青年查理·代爾納(Charles Darnay),受到他的細心照料。原來代爾納就是侯爵的兒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毅然放棄財產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移居倫敦,當了一名法語教師。在與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對路茜產生了真誠的愛情。梅尼特為了女兒的幸福,決定埋葬過去,欣然同意他們的婚事。在法國,代爾納父母相繼去世,叔父厄弗裏蒙地侯爵繼續為所欲為。當他那狂載的馬車若無其事地軋死一個農民的孩子後,終於被孩子父親用刀殺死。一場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德法奇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動的聯絡點,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貴族的暴行編織成不同的花紋,記錄在圍巾上,渴望複仇。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終於襲來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把貴族一個個送上斷頭台。遠在倫敦的代爾納為了營救管家蓋白勒(Gabelle),冒險回國,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梅尼特父女聞訊後星夜趕到。醫生的出庭作證使代爾納回到妻子的身邊。可是,幾小時後,代爾納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德法奇宣讀了當年醫生在獄中寫下的血書:向蒼天和大地控告厄弗裏蒙地家族的最後一個人。法庭判處代爾納死刑。
  就在這時,一直暗暗愛慕路茜的律師助手卡爾登 (Sydney Carton)來到巴黎,買通獄卒,混入監獄,頂替了代爾納,梅尼特父女早已準備就緒,代爾納一到,馬上出發。一行人順利地離開法國。德法奇太太(Madame Defarge)在代爾納被判決後,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與普洛斯的爭鬥中,因槍支走火而斃命。而斷頭台上,卡爾登為了愛情,從容獻身。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複研讀英國曆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於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麵最後一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的大火。”可見,《雙城記》這部曆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曆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鍾;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裏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於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讚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為一個冷酷、凶狠、狹隘的複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係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雙城記》有其不同於一般曆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曆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複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采取倒敘、插敘、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說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雙城記》風格肅穆、沉鬱,充滿憂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用一句話形容,有曆史有故事,有人類永恒的兩個主題,仇恨和愛情,有偉大的人物與發人深省的結局,美國大片的包羅萬象,伊朗電影的細膩,和中國電影的玄妙。

  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 is a novel by Charles Dickens, set in London and Paris before and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With 200 million copies sold, it is the most printed original English book, and among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fiction.
  It depicts the plight of the French peasantry demoralized by the French aristocracy in the years leading up to the revolution, the corresponding brutality demonstrated by the revolutionaries toward the former aristocrat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volution, and many unflattering social parallels with life in London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It follows the lives of several protagonists through these events, most notably Charles Darnay, a French once-aristocrat who falls victim to the indiscriminate wrath of the revolution despite his virtuous nature, and Sydney Carton, a dissipated British barrister who endeavours to redeem his ill-spent life out of love for Darnay\'s wife, Lucie Manette.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in weekly installments (not monthly, as with most of his other novels). The first installment ran in the first issue of Dickens\' literary periodical All the Year Round appearing on 30 April 1859; the thirty-first and last ran on 25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英國小說家,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隻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鬥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鬥爭,並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曆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可怕的大火”也將在英國重演。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聖誕歡歌》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下載鏈接】

http://uploading.com/files/965d8197/ATaleOfTwoCities-MP3-CD01-02.rar/
http://uploading.com/files/1e1e42c2/ATaleOfTwoCities-MP3-CD03-04.rar/
http://uploading.com/files/45261mce/ATaleOfTwoCities-MP3-CD05-06.rar/
http://uploading.com/files/d7bm3dm1/ATaleOfTwoCities-MP3-CD07-08.rar/
http://uploading.com/files/c2dcacda/ATaleOfTwoCities-MP3-CD09-10.rar/
http://uploading.com/files/mf7579d9/ATaleOfTwoCities-MP3-CD11-12-pdf.rar/

【試  聽】

Book The First - Recalled to Life.mp3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74834843.mp3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