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聲明一下在下於繪畫藝術純粹是外行中的外行,所以說出的既是無知無畏的話,也純是自己觀感,肯定有很多地方不對,還請各位諒解。
漢至老師的畫以前在原創時就見識過了,我不懂,就是感覺很細膩很真實很自然。後來漢至老師貼了更多的作品,大家也都見識到了,水平之高是有目共睹的,更有藝廊眾多行家裏手的讚歎之聲為證,我作為一個外行人就不再做錦上添花的讚譽了。
前兩天看到漢至老師貼出了上麵的這幅肖像畫,畫沒標題,不知是漢至老師沒有寫出畫名還是原本就沒打算給這幅畫起名。沒起名也好,至少讓閱畫者少了一絲文字的束縛和牽引,可任由觀者的思緒馳騁。
這幅畫基本能夠比較好地代表漢至老師所貼出的許多畫所體現出的一些共同特點:細膩、真實、自然、似淡實濃。
細膩和真實這兩個特點往往是很難區分的,常常是混而為一,如水乳交融。因為真實的東西多是細膩的,你能刻畫出事物的細膩之處,自然也就顯得真實了。這兩者是辯證統一,互為表裏。任何作品無論是繪畫、雕塑、音樂還是文學作品若沒有細膩,必然流之於假大空。
這幅畫的細膩之處隨處可見,如襯衫上的鏤空紋格,佩戴的項鏈胸飾,骨感的鎖骨,柔軟的發絲,高挺的鼻子,光潔開闊的額頭,細長柔和的眉,柔和明淨的眼神,微薄的嘴唇等等。。。實際上畫的每一處都能體現出創作者處理細節的功力和駕馭色彩的純熟,而畫家們水平的高下往往就在這些細節之處暴露無遺,這是我一個純粹外行者的感悟。
細膩和真實做到了,那創作出來的作品當然在觀者的眼裏就會顯得很自然,因此藝術創作的階梯、原理或者邏輯就是有細膩然後才有真實,有真實而後才顯得自然。一幢幢大樓是通過一塊塊磚石得以矗立高聳,同樣細節是任何藝術得以實現的手段之一。
光是一塊塊磚石疊加而成的大樓,如普通的公寓樓,那不是藝術,至少不是傑出的建築藝術。任何藝術品光是做到細膩、真實、自然是不夠的,它必須有它自身獨到的神韻才能為世人所稱頌,才能廣為流傳,乃至垂芳千古。
做到了細膩、真實、自然這是一件藝術品達到了形體也就是物質形態層次上的真實,如同一個人具備了健全的肉體。一件藝術品隻有達到了這個層次才有資格繼續討論它的精神性,即主題,否則就是流於空談。因為大話、空話三歲小孩都會講。
任何藝術都是一個認識、感悟、實踐和認證的過程,這個過程會不斷地反複交錯,直到攀援到頂峰為止,這很有點佛家所說的涅磐的味道。
一件客觀存在的東西,不管你承認與否,它都多少具備或者體現出一種神,姑不論其好壞。人創作出的藝術品更是如此了。
具體到漢至老師創作的這幅肖像畫,它體現了或者具備了一種什麽樣的神呢?還是那句老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也不可能有一個具體明確的結論,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觀感和不同的結論,這就像禪宗故事裏講的是“風動”還是“幡動”一樣。
我個人對這幅畫的觀感是淡而有味,似淡實濃。
說它淡是因為整幅畫很簡潔清晰,沒有絲毫故弄玄虛或故作高深狀,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這畫的是什麽,而不必費神去猜測。像溪水一樣清澈見底,是謂之淡。
但這淡不是白開水,而是仔細觀察後能體會到一股言之不盡的妙味,如飲甘泉。僅說說個人的體味,初一看,這畫給人一種寧靜平和的氣息,再仔細看,會發現這是一場如同暴風雨過後的清澄寧澈。白雲在藍天上漂浮,樹木蒼翠欲滴,葉片上掛滿了晶瑩的雨露,枝椏在微風中輕輕搖晃,林中不時傳出鳥雀的歡鳴。。。你還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想象雨後那大地的澄淨與寧靜。這就是我在看到畫中女子柔和平靜的眼神、纖細飄拂的發絲、項圈上垂掛的胸飾(似乎是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後所產生的感受和聯想。
給我的感覺是畫中女子的內心經曆過了一場暴風疾雨,她曾迷茫過、掙紮過,但最後不知從哪裏得到啟示(或許是耶穌吧,我瞎猜),於是精神回歸了寧靜,也就是觀者最初感受的那種平和寧靜的氣息。但這不是完全徹底的沉靜,她內心還有一些迷惘的痕跡,這也是真實自然的,因為盡管有頓悟之說,但還是有些餘留的細小的困惑需要時間來消除。
觀賞這樣一幅靜態的畫,卻給人像是在觀看一部電影的感覺,有畫麵的切換、時間的流動、思緒的起伏變化等等。。。真是一次精神的遊弋,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性情的陶冶。這種享受一幅畫的感覺太美妙了,讓我難以言表,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幅畫的精神作用的一種體現吧。在此,非常感謝漢至老師能無私地分享自己的作品,讓很多人得以感受和享受到一種超越視覺的美。
這幅畫的精妙之處大家都說的不少了,如背景的素雅柔和等等。這幅畫我也覺得非常美,非常精致,幾近於完美,無可挑剔!如果非要我像做八股文一樣,在文章的最後挑個瑕疵,那我想說,畫中女子的下巴部位畫的似乎有些失真,略顯臃腫。嗬嗬嗬。。。這純粹是雞蛋裏挑骨頭,請漢至老師不要在意。
在此衷心地感謝漢至老師無私地分享了很多精美的作品!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