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露叮咚

櫻花啊櫻花,櫻花開了,櫻花謝了,什麽都沒發生過的公園.
正文

從虎媽到貓媽

(2011-02-08 18:42:33) 下一個
 

養兒何故? -------- 論父母與子女的交流與代溝

By: Purple Dew

養兒防老乎 ? 先讓我們從比較《鮮血梅花》,《蘋果的滋味》和《狗日的糧食》這三篇文章中看父母與子女的交流與代溝。

《鮮血梅花》中,作為弱者的子一代,阮海闊,在沒有半點武藝的情況下,奉母之命,離家出走,替父報仇。他是沒有遵循 ” 父母在不遠遊 ” 之道 , 漫無方向的漂流 . 見其母自焚時,隻 “ 那麽看著,恍恍惚惚覺得茅屋的燃燒是天空裏掉落的一片早霞 …… 阮海闊聽到了茅屋破碎時分裂的響聲 , 於是看到了如水珠般四濺的火星 . 然後那堆火轟然倒塌 , 像水一樣在地上洋溢開去 . 阮海闊轉身沿著大道往前走去 , 他感到自己跨出去的腳被晨風吹得飄飄悠悠 .”

兒子沒有救母 , 似乎那自焚之人不是其母 . 他竟像欣賞早霞一樣看著那茅屋在燃燒 . 這種母子之間的感情脫節 , 讓人震驚 . 老舍說過 : “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 而費孝通說過 :“ 在父母眼中 , 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份 , 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 阮母是為夫報仇 , 而又未教兒子學武 ," 養不教父之過 ,” 無疑是讓兒子送死 . 而又自私地斷了兒子的後路 , 使其再無棲身之處 , 隨其夫而去 . 好像其子非其所生 . 餘華用了無我的敘述方式 , 是要寫文革摧殘了兩代人 , 使人精神麻木 , 喪失七情六欲 , 六親不認 , 行屍走肉般的活著 . 年輕一代被推到了曆史的漩渦裏 , 承擔起擔不起的責任 . 這是一場曆史的浩劫 , 時代的殘酷和人為的代溝 . 養兒報仇,防老還是丟了命 ?

在《萍菓的滋味》中 , 孩子們得知其父遭遇車禍後 , “ 阿吉 , 阿鬆還有啞巴跪在後座 , 麵對車後窗望著遠去的街景嬉笑 . 爸爸撞車的事 , 早就隨遠去了的街景 , 拐個彎兒不見了 … 阿吉阿鬆還能夠互相指著什麽 , 興奮的說看那邊看這邊地小聲叫 , 然而那個啞巴女孩 , 她也興奮極了 .” 在看望其父的醫院 , “不知怎麽搞得 , 阿吉心裏有忍不住的好笑 , 咬緊下唇低頭避開媽媽看見 . 站在旁邊的阿鬆 , 聽媽媽威嚇著說要替爸爸打工 , 他竟認真的 , 乖乖而順從的說 : ‘ 好 .’ 這一下阿吉忍不住了 , 嘴一裂開竟咯咯地笑起來了 .”

這又是一個父子缺少交流的例子 . 阿發隻是一心在外打工養家糊口 , 為了生計沒時間與子女溝通 . 在阿吉眼裏想象不到其父的車禍與他們今後的關係 . 雖經母提醒要替父打工 , 竟咯咯的笑起來 . 在他們的眼裏 , 也許大人的世界很精彩 , 起早貪黑打工一定很有趣 , 所以很興奮 . 也許他們父親的車禍,隻意味著 : 可以逃避罰站,過趟坐車隱,有景兒看,有蘋果吃,棄學,打工,可當大人了。這興許是件 “ 好事 ” ,所以蒙蒙矓矓地興奮著。孟子說: “ 事,熟為大?事親為大 .” “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 在貧困和災禍之下,父與子兩代不同的心態差距之大,他們溝通與理解的脫節,不能不使人心痛。為孩子值嗎?

再看《狗日的糧食》中, “ 穀子豆子們擺脫了母親的淫威,活得反而快活起來。 ” 在癭袋服毒自盡後,其子女非但不悲,反而快活得像是得到了解放。這對一個為了孩子和這個家,拚死拚活,省吃儉用,養家糊口,與饑餓較量掙紮,向死亡求生存的,到死都沒吃上頓飽飯的母親的亡靈,不能不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巴金說: “ 母親是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替代的 .” 莎士比亞說: “ 醜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 ” 試問,在《狗》裏,養兒幫工,種地還是多了個爭口糧的,盼自己早死的?養兒又是為了什麽呢 ?

有人講,三年一代溝。前一段,有個中學生說他與其母有十個代溝。因為其母生她時是 30 歲, 30/3=10 ,所以造成與父母的疏遠。也有一少年認為他是父母一夜風流所至,所以一直與其雙親不親。 “ 啃老族 ” 的異軍突起,顛覆了孔子的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我認為他們的人生哲學或許是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 ” 新聞中還有殺父弑子的。時代變了。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了千萬個“小皇帝”,而家家都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皇帝”轉。小皇帝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成了 “ 窩裏橫 ” 。但到了社會上吃不了苦,一點挫折就鬧自殺或殺他的,時有所聞。荀子講: “ 人無禮義則亂 ” 我認為我們應該在當今社會普及儒家的道德倫理教育。孔子講 : “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 講孝悌,五倫,五服及守孝三年。 “ 百善孝為先 ” 我們應該讓子一代多學習子路 “ 借米養父 ” 和黃香 “ 孝親 ” 的典範。

現代父母常抱怨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兒女,使得原本和樂的家庭時起爭端。

父母和子女之間為何有代溝呢?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期所定型的人格,根深蒂固,彼時形成的行為模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心態性格等,不宜作太大調整。人類學家則認為,不同時期的文化觀念,有不同的精神規範,農業社會的文化,生活方式,與工業社會所使用的形式,畢竟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是在心理狀態,行為表現,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麵的差異。其次是兩代人的時代感及心理特征也不同。一般來說,在思想上,上一代人比較實際並趨於保守,年輕人則比較開朗,奔放;在道德觀念上,老一輩人更為重視傳統的道德標準,下一代人則很少受此約束;在行為反應上,上一代人比較遲緩,年輕人則比較活潑;在性情上,上一代人比較沉著,謹慎,下一代人較開朗;在生活態度上,上一代人注重實際,下一代人較多幻想 …… 所有這些差異,直接引起了兩代人的相互抵觸情緒。

求同存異是使關係和諧的上策。它不僅可以保存青年人自以為是的一些優點,也能在兩者之間尋找到對雙方有利的地方。求同存異的基礎是理解,使相互之間情感和心理的溝通。在兩代人交往中,理解更多的是要求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能做到將心比心。

本人認為,不管養兒能否報仇,幫工,種地,還是防老,養兒是使人生得以完成,使女人完整,使生命延續,生活有其意義的最好選擇。如吾兒,在其一歲時,常使街人駐足,投來傻傻一笑,即便是他在熟睡中;常使餐館女士包圍過來,擠眉弄眼,鳥語一翻,忘記拿鄰桌小費;吃飽奶後,會奪過奶瓶喂我,同時開懷大笑;四歲時,正值奧巴馬當選,我問: “ 兒啊,你將來能否弄個總統當當,讓媽媽驕傲? ” 答曰: “ 不當總統,要當賣冰激淩的,所以想啥時吃就啥時吃。 ” 五歲時,兒子問: “ 我是曾在你肚子裏嗎? ”“ 是。 ” 我答道。 “ 為什麽?你把我吃了? ”……

今天是母親節 , 六歲的兒子送給我帶有他 handprint 的一首詩 :

I miss you when we’ve not together.

I’m growing up so fast.

See how big I’ve gotten

Since you saw me last?

As I grow, I’ll change a lot.

The years will fly right by.

You’ll wonder how I grew so quick:

When and where and why.

So look upon this handprint

That’s hanging on your wall,

And memories will return

Of time when I was very small.

Happy Mother’s Day 2010 !

吾愛吾兒,早在他出生之前!

母親節的今天,我也收到婆婆的賀卡,讀來實在感動,願與大家分享。

"If" for Daughters
If you can value truth above approval,
and friendship over beauty, wealth, or fame,
If you can share your gifts and talents wisely,
leaving someone better off
that when you came...
If you find Happiness
in simple pleasures
and see the rainbow,
not the falling rain,
If you have faith
to keep right on believing
in miracles
that no one can explain,
If you look until you see
the good in others
and keep your spirit honest,
true, and free,
Then you'll be,
not just happy and successful,
but the woman
only you were meant to be.
If you could see
all the flowers in the world,
If you could hear
all the laughter in the universe,
If you could make all the dreams
that were ever wished come true,
then you would know
a little part of the joy of having and loving
a daughter like you.

這表達了所有母親的心願。我愛我的母親和婆婆,早在我與她們相見之先。母親何故生養我?智者由此可見矣。

2010 年 5 月 9 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