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政治改革的核心問題

(2010-09-23 20:52:48) 下一個
【張雪忠】
(2007年8月31日發表於聯合早報)

  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中共前總書記江『』『』曾提到,“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今年6月,中共總書記胡『』『』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講話,也談到政治體製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堅持黨的領導。

  自秦朝至今,貫穿中國政治文化與政治製度的一直都是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國家或社會應該由誰來統治?秦王嬴政滅掉六國之後,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過“五帝”,故自命是秦“始皇帝”,並竭力要建立其家族萬世一係的統治,其子孫也將是“二世”、“三世”,以至無窮。秦朝之後的曆朝曆代也無不為維係萬世不替的統治而絞盡腦汁。

  一旦“應該由誰來統治”成為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問題,整個社會必然會分裂為統治和被統治的不同陣營,而那些據說注定要統治他人的人也必然是以形形色色的麵目示人的“精英”。他們要麽是柏拉圖筆下能夠防止社會衰敗的哲學王,或是黑格爾眼中體現了時代精神的普魯士王室;要麽是舍我其誰的“真命天子”,或是馬列理論中最進步的無產階級(通過它那代表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先鋒隊)。



如何統治與由誰統治

  實際上,上述種種主張既無法通過邏輯推演來證明,也難以通過生活實踐來檢驗。因此,當各種不同的人群都紛紛表示自己掌握了推動社會發展的秘訣,因而最適合進行統治時,人們不是通過理性的辨認,而是通過殘酷的廝殺來尋找“應該由誰來統治”這一問題的答案。可見,“應該由誰來統治“是一個已經預設了答案的問題,它所帶來的必然是強權政治和專製統治。

  在一個政治生活主要是圍繞“應該由誰來統治“的問題而開展的社會,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涇渭分明。對於不同的政治陣營,獲取統治權力都是性命攸關的頭等大事。在這樣的社會,任何政治勢力要想存續,就必須竭盡全力去攫取統治權力,而獲得和保持權力的唯一辦法便是將政治對手徹底殲滅。

  “應該由誰來統治”的問題使政治生活變成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不同的政治陣營之間不存在任何妥協的空間。這一問題經常在一個民族的內部人為地製造不共戴天的政治仇恨。存在這種仇恨的社會往往貌似秩序井然,實則四分五裂,一旦遇到外力的衝擊總是難逃解體的厄運。

  用“應該如何統治”取代“應該由誰來統治”的問題,是人類社會在政治文明方麵最主要的進步。提出“應該如何統治”的問題,即意味著所有的人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它不承認一部分人天生具有統治他人的資格。政治製度是人們實行自我治理的機製和手段,人們通過這一機製逐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不斷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

  人們並不指望某種政治製度可以為所有人帶來幸福,因為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沒有人可以將自己對幸福的定義強加與人。曆史一再表明,那些旨在為所有人帶來幸福的努力最終隻能製造苦難。
任何政治製度都無法保證人人都幸福,但一種良好的製度至少應該能夠盡量避免人為的苦難,並保證每個人都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會被侵害,更不會被剝奪。



賦予民眾必要的政治權利

  在政治生活圍繞“應該如何統治”的問題而開展的社會,也會有某些人或某個政黨獲得政治權力並處於領導地位,但他們的權力隻能源於被統治者的同意和授權,並且這種權力始終都具有臨時性質。被統治者可以通過和平方式擺脫他們不甚滿意的統治者,是這種社會最基本的政治特征。

  對那些從事政治職業的個人或政黨,獲得或失去政治權力並非性命攸關的事情。他們要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最主要的事情不是盡量殲滅對手,而是努力製定更為合理的政策,更及時地關注民眾的訴求,以及在政治生活中表現得更為廉潔。

  政治改革是中國社會目前討論得較為熱烈的話題。很多人都認為政治改革的前提是堅持乃至加強黨的領導,好像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都是因為這種領導受到了強大的挑戰,而不是因為政治權力過於集中。

  在中國,最核心的政治問題似乎仍是“應該由誰來統治”,而不是“應該如何統治”。人們最關心的仍是如何維係一個政黨的權力,而不是努力賦予民眾必要的政治權利,使他們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選擇及改變統治者。從這一意義而言,中國今天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製度,和兩千多年前的秦朝相比,其實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進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