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維穩:最後的遮羞布 79%受調者認為不作為亂作為較嚴重

(2010-09-21 10:11:21) 下一個
京港台時間:2010/9/21 消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維穩:最後的遮羞布 79%受調者認為不作為亂作為較嚴重

  近期,不少地方官員向人民論壇記者透露,雖然在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上逐年增多,但一些地方維穩壓力仍然越來越大。麵對壓力,個別地方相關部門不惜借維穩之名打壓上訪者、幹擾司法、違法行政等,一不小心就掉入“越維越不穩”的怪圈,不僅使當地政府的威信受到損害,更是延誤了地方發展。“維穩”漸成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最大“煩惱”之一。

  一些地方為什麽會陷入“越維越不穩”的怪圈?地方官員有哪些維穩煩惱?如何跳出維穩怪圈?人民論壇雜誌進行了深入調查。在人民網、騰訊網、人民論壇網推出網絡問卷,參與調查人數8756人;采訪、書麵調查地方黨政幹部478人;總計調查人數9234位。

  調查結果

  ·79%的受調查者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借“維穩”名義不作為或亂作為現象“較嚴重”

  ·在回答“當前地方維穩哪類異化現象最為突出”這一選項時,70%的受調查者認為

  “維穩目的異化, 隻保自己官帽,不管群眾疾苦”

  ·68%的受調查者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維穩思維存在著誤區”

  “維穩”為何成為擋箭牌?

  ——79%的受調查者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借維穩名義不作為或亂作為的現象“較嚴重”

  “維護社會穩定”成了近期兩起熱門新聞事件的官方辯解。一個是湖南金浩茶油事件。據報道,今年2月份金浩茶油就被查出致癌物苯並芘超標,但是消息一直沒有公之於眾。另一個就是出現蜱蟲疫情的河南商城,據當地主管政法的一位鄉幹部說,之所以沒有公開疫情,是出於維穩需要。

  調查顯示,79%的受調查者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借“維穩”名義不作為或亂作為現象“較嚴重”,僅有6%的受調查者認為此類現象“不嚴重”。結果表明,一些地方部門曲解穩定,借“維穩”名義不作為已經引發民眾的強烈不滿。

  近年來,借維穩名義濫用權力、胡亂作為的現象不斷見諸報端。一些地方搞非法的暴力拆遷,動輒就動用警力,也稱之為是“維穩”;紫金礦業瞞報汙染,也是出於考慮“維穩為重”;公民發帖批評縣委書記,除了被公訴犯有“誹謗罪”之外,也被指“破壞全縣穩定發展的大好局麵”…… “維穩”成了一些地方非法行政的借口,值得高度警惕。這種行為不但不能維護穩定,而且有可能激化矛盾,誘發社會衝突。

  “哪些不穩定因素最可能誘發群體性衝突”?人民論壇調查顯示,78%的受調查者選擇“一些部門和官員公權私用、特權腐敗、權力不作為和亂作為”,列所有選項第一位,比列第二位的“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現象增多”(71%的受調查者選擇)多出7個百分點,比列第三位的“因征地、拆遷、農民工工資拖欠、勞工權益受損等引發衝突”(59%的受調查者選擇)多出19個百分點。專家指出,目前中國一些社會矛盾的激化都和公權私用、政府部門不作為等相關,而一些當事官員遇到問題作為不當在不同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要維持社會穩定,地方官員及相關部門首先要做的便是依法行政,不濫用手中的權力。

  有受調查網友指出,在網絡時代,網民對於真相的渴求大有掘地三尺之勢,到底是維護民眾利益,還是將維穩當做擋箭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官員有煩惱,公眾不領情,維穩的目的是什麽?

  ——70%的受調查者認為“維穩目的異化, 隻保自己官帽,不管群眾疾苦”

  究竟是什麽導致了“維穩是個筐,什麽都往裏裝”的怪現象?最根本的還是在於維穩方式出現了異化。在回答“當前地方維穩哪類異化現象最為突出”這一問題時,70%的受調查者認為“維穩目的異化,隻保自己官帽,不管群眾疾苦”;18%的受調查者認為“維穩重心異化,重視事後處理,不重源頭”;10%的受調查者選擇“治理方法異化,采取壓製或推脫敷衍的處理方法”;2%的受調查者選擇了“其他”。

  “隻保自己官帽,不管群眾疾苦”式的維穩結果表明,任由個別官員躲在“維穩”的大旗下,打著當“太平官”的小算盤,往往越維越不穩,這一異化現象已經成為當前“維穩”工作的最大挑戰。這樣的官員往往不能與時俱進,一味地固守舊有模式,一旦麵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往往會束手無策,有時甚至會導致官民矛盾激化。

  一方麵公眾對維穩異化深感不滿;另一方麵,不少地方官員也向人民論壇記者大倒苦水,感慨基層維穩壓力大,常常是費力難討好。“您認為地方官員維穩最大的煩惱是什麽?”調查結果顯示,69%的受調查者認為 “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維穩係統策略”;44%的受調查者認為“一票否決”機製使地方不少工作常常圍著維穩轉;39%的受調查者認為“因體製、機製問題,地方官員常常兩頭受氣”,分列前三位。

  有受調查者表示,地方官員的維穩煩惱可以理解,這些煩惱不是某個人或某項措施就能解決的,而是改革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學者鄭永年強調,今天中國社會所存在的形式多樣的針對既得利益和精英階層的社會暴力是以往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的結果。而這些矛盾本來應當是通過改革得到解決的。

  走出“越維越不穩”的怪圈,關鍵靠什麽?

  ——77%的受調查者認為“提高用製度化方式解決矛盾和衝突的能力,法律應在權力之上”

  “越維越不穩”怪圈出現的深層原因是什麽?68%的受調查者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維穩思維存在著誤區”;44%的受調查者認為“用行政方式替代司法方式,基於短期利益考慮,樹立不起法治權威”,分列第一、第二位。

  當前個別地方政府維穩思維的一個最大誤區,就是將民眾的利益表達與社會穩定對立起來,把公民正當的利益訴求與表達視為不穩定因素。同時,一些地方政府的維穩是治標不治本,常動用警力等專政工具來壓製和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以實現一時的社會穩定。

  正是因為對維穩的刻意強調和片麵理解,使當前不少地方維穩工作掙紮在政府維穩與民眾維權的博弈之中:政府在多重壓力之下大力維護以“零非訪”等為指標的“穩定”,而民眾在權利救濟極度困難時不得不以種種非常規方式“衝出重圍”。麵對這種博弈,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缺乏耐心,大多采用應急式處理方式,不穩定因素並沒有真正地化解,很大程度上是采取了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策。這種維穩思維和處置方式,往往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種矛盾的匯集激發,最終會使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解決維穩難題還得回到製度化層麵來,這才是上策。77%的受調查者認為“提高用製度化方式解決矛盾和衝突的能力,法律應在權力之上”凸顯了民眾對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強烈呼籲與期待。黨中央早就三申五令推行“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將行政方式淩駕於法律之上,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

  專家強調,社會衝突並不必然導致社會不穩定。中國日益開放和民主化,社會穩定也必將過渡到動態平衡型。相應地,執政者的穩定思維也應隨之轉變。在社會衝突敏感期,不僅需要執政智慧,更需要和社會發展階段相吻合的新的穩定思維。(執筆:人民論壇記者 王慧)

  問卷調查鳴謝單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

  河北承德市雙灤區政法委

  湖南邵陽市雙清區宣傳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