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眼中的中共內部政治派係

(2010-07-03 12:18:05) 下一個
最近大家坐在一起閑聊,聊著聊著就聊到了中共內部的政治派係問題。有的人認為江胡過渡時期徹底結束後(也就是江死之後),胡會再次將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因此派係問題對中共的最終決策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我的看法則未必,中國的“強人政治”政治時代隨著鄧去世已經結束,除非發生大規模訴訟對外戰爭或者內戰,和平時期中共內部出現一個毛鄧那樣的強人幾無可能。因此,各種政治勢力的紛紛崛起就無法避免,胡作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他無法再達到極權政治的頂峰。在“凡人政治”階段,各派勢力的分化自然也無可避免,中共的決策必然是各種勢力妥協的結果。

好了,言歸正題。下麵談談我眼中的中共內部政治派係的大致劃分。

第一種,中間保守派,也就是 胡錦濤為代表的一派,簡稱胡派。掌握正統的官方意識形態和話語權,掌握的政治資源包括 反腐敗、“和諧社會” 以及 “黨內民主化”兩大理論。他們的基本政治理念包括:
1. 維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統地位
2. 維護中共一黨專製,反對政治民主化,嚴格控製媒體
3. 倡導“黨內民主”,希望借此獲得更多的支持,以加強自身的力量
4. 希望利用行政力量最大限度地遏製腐敗
5. 希望改善下層工人農民的部分社會福利,對因改革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采取強硬和溫和的兩種手腕。
6. 主張政府對經濟采取幹預政策,平衡各階層利益

第二種,右翼權貴資本集團,就是曾慶紅、江澤民所代表的一派,俗稱“上海幫”,簡稱 曾派。掌握中國大量的經濟資源,比如國有企業等壟斷行業的資源,擁有大量的經濟領域的學者專家為其服務,曾派在中國經濟領域特別是經濟發達的省份勢力強大。他們的基本政治理念包括:
1. 淡化並希望摒棄馬列主義教條
2. 維護中共一黨專製,反對政治民主化,對胡派提出的“黨內民主化”采取回避態度。
3. 維護權貴資本集團的利益,反對中央過多幹預地方經濟事務
4. 對因改革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采取強硬壓製態度
5. 倡導“全球化”,希望借此進行有利於權貴資本集團的改革。

第三種,改革派,即以溫家寶為代表的一派,簡稱溫派。掌握的政治資源包括 良好的親民形象,反腐敗和倡導社會公平,在民眾中間有較強大的民意支持。他們的基本政治理念包括:
1. 淡化意識形態教條,在馬列主義這一正統框架內保留自己的解釋權
2. 讚同多元化,對媒體管製相對寬鬆
3. 積極推動基層直選改革,同時希望啟動漸變的上層政治改革(如差額選舉)
4. 反對權貴資本集團壟斷國家經濟命脈,主張建立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場環境
5. 關注民生和社會公平,對因改革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采取溫和策略
6. 倡導“全球化”,希望通過“全球化”來推動中國的經濟製度改革

此外,還有兩股力量:

一是極左派,以鄧力群等元老為代表,主張計劃經濟,反對大規模經濟改革,主張維護毛澤東的正統領袖地位,反對民主化。這部分力量由於死守意識形態教條,“文革後”在大眾中早已失去了市場,因此日漸式微。他們隻能通過與中間保守派(胡派)的結合來發出自己的聲音。


二是激進民主派,由一些體製內學者為代表,或者體製外學者借體製內的力量發出聲音,如北大教授賀衛方(曾經在“西山會議”上公開提出多黨製,質疑中共執政的合法性)。激進民主派主張徹底否定馬列主義意識形態,以西方的三權分立為原則進行政治改革,實行多黨製,實行普選,開放黨禁、言論和新聞自由,進行社會福利改革。這部分力量由於處於中共嚴格控製的敏感地帶,因此他們要麽隻在學術範圍內活動,要麽滲透到改革派(溫派)內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有趣的是,三派力量相互製衡的結果,是每一派 和另外兩派都分別存在合作的空間,同時每一派也都成為 另外兩派之間合作的對立麵。

——意識形態方麵:隻有胡派死守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教條,因此在這一方麵,改革派(溫派)和 右翼權貴資本集團(曾派)之間對於淡化甚至最終擺脫 這一束縛有著共同的目標。其中溫派盡力對 馬列主義 進行自己的解釋。而 曾派則是最少提及馬列主義的。這一方麵,胡派(特別是胡派中的馬列毛原教旨主義者)是溫派 和 曾派 在意識形態領域共同的對手。溫家寶 最近在視察某大學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希望你們能夠具有超越前人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一句話可以看作是 溫派對於多元意識形態的默許和鼓勵。


對於民族主義這一中共自 六四鎮壓之後為了維係自身統治而采取的策略外,胡曾兩派都是大力推動者。為了緩和國內矛盾,中共除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加大反日反美宣傳外,中國的媒體在片麵宣傳日本和煽動民族仇恨方麵也是“功不可沒”。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 和 中美撞機 時間 又為 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火上澆油。但是,自 2006年開始,胡派似乎看到了 美國 利用 中日糾紛,台海問題等牽製中日的現實,開始摒棄民族主義這一權益之計,一方麵開始從更深層次(盡管不是根本)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一方麵緩和中日關係,調整戰略,才有了中日互訪和中日之間的“戰略互惠關係”。中日關係在可見的將來將逐漸緩和,我們也會看到中國的媒體在日本的問題上也將跟隨“主旋律”淡化自己一手創造的中日矛盾。


—— 黨內民主方麵:由中間保守派(胡派)提出並大力提倡,改革派(溫派)支持,曾派基本采取回避的態度。胡派期望通過這一改革獲得更多中共黨員的支持,而溫派則希望通過這一舉措來放大自己的聲音。對於曾派,其內部對於黨內民主化其實是有兩種聲音,一派認為曾派已經占據經濟領域的優勢,黨內民主化最終將使自己的利益受損,而另一派則認為黨內民主化則是曾派在江時代之後重新提升自身政治影響力的機會。曾派的回避態度也許正是這兩種觀點僵持不下的結果。


—— 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方麵:溫派試圖從非敏感領域下手,從基層民主和上層選舉中的製度細節著手,在胡派和曾派可以容許的空間內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但胡曾兩派特別是胡派對於溫派中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聲音非常敏感和警惕,這方麵 尤其是胡派 不允許 改革派走得太遠。最近一年 因言論入罪的事件中都可以見到胡的影子,比如中宣部查禁 八本書,可見胡已牢牢把握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的主導權。

如果把這些看得很清楚,就能看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明主情結” ——隻罵大臣,不罵皇帝。受累挨罵的髒活永遠是奴才幹的,幹幹淨淨的皇帝是永遠說漂亮話的。從骨子裏來講這就是一種奴性,也正是這種奴性維係了中國的專製統治兩千多年,至今依然。現在國人對於胡的支持不僅帶有 “明主情結” 的色彩,也摻雜了民族主義情緒。

“六四”之後,中國的改革派意識到,在中國的環境下,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難以達成民主化的目標,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走上公開與胡派決裂的道路。另一方麵,由於今天中國的“凡人政治”,又不存在“六四”時期鄧一句話就可以決定鎮壓的局麵,溫派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活動空間內努力爭奪官方話語權,前一段由改革派把握的《炎黃春秋》雜誌發表了一係列讚揚 民主的擦邊球文章,如謝韜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掀起了 民主 這一問題的辯論。結合最近人民日報批評民主社會主義的文章,可以說 ,一場針對 “民主” 的解釋權 的思想論戰已經展開,從長遠看會對社會思想啟蒙起到重要的作用。


——社會民生方麵:這方麵 胡派 和 溫派 是盟友,曾派則站到了對立麵。由於 上海幫主政中國的十餘年時間內,中共政治空前腐敗,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拉大,民間不滿的聲音日益加劇,胡溫 兩派 一方麵 采取措施緩和社會矛盾,一方麵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 加大反腐敗力度,特別是打擊 江曾派係的人馬。胡派清楚在一黨專製的體製下是不可能徹底反腐敗的,隻能用來做政治鬥爭的武器,因此絕不會僅僅依賴反腐來贏得民意,另兩大武器 就是希望爭取民眾支持的“和諧社會” 以及贏得 中共黨員 支持的 黨內民主。而溫派則認為自己需要更多時間來逐漸推動政治改革的進程,因此 支持胡派的“和諧社會” 目標 以及 黨內民主,並且利用這兩者 來為改革派贏得更多的支持。


最重要的一點是,胡 和 溫絕不是政見相同的同一派係,而是出於中國當前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而形成的戰略夥伴。如果曾派的力量消失,胡溫之間的分歧就會立刻顯現,而這在目前和以後相當一段時間內都不太現實。即便如此,胡溫之間對一些涉及到敏感區域的國內問題也意見相左,溫曾數次向胡表明辭職的願望,而胡則盡力挽留,這些至少說明,在目前的中國政治氣候下,改革派的日子並不好過。


三大派係力量相互牽製鬥爭,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果不發生大規模戰爭,中國不會再有哪一派政治力量占據壓倒性的優勢,從長遠來看,這是產生權力製衡的基礎,對中國並不是壞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