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莊,你過來過來。這個圖,你見過吧?

見過了?當然見過了,你什麽都見過。那就再看看這一個圖

不用多說,你當然也見過。你當然還知道,這兩幅圖看著不同,卻是同一張圖旋轉了180度而已。把屏幕旋轉180度或大頭朝下拿大頂來看,就可以看出來了。你真聰明。
你還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各人的觀察角度不同,觀察結果就不一樣。當然你還知道,觀察角度不同,對觀察對象的了解就會失於片麵,觀察結果自然不同。即使是觀察不片麵,但各人的學識、立場等不同,也同樣會導致結果的不同。這些你都知道,我相信,這都是你多年前讀過我那篇
《走廊裏的文化——說說“相由心生”》的結果。
小莊啊,別覺著委屈,還覺著是你自己感悟到的啊?!7!讀過就是讀過了,沒有必要否認;讀過了,自然會轉化成你的“學識”,現在就會當作你自己的東西拿出來用。這個嘛,就不要爭了,反正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哈。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原意,就是說各人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不同。求同存異吧。
當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本意。但小莊你,在走廊裏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啥者見啥”,用的是字麵意思。僅就字麵而言,也有幾個意思,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一個呢,可能就是咱小莊本潔來潔去的,
你說我小莊俗氣,那是因為你俗氣,所以才見我俗氣——“俗者見俗”。
你說我小莊奴氣,那是因為你阿奴,所以才見我奴氣——“奴者見奴”。
你說我小莊是啥,那時因為你是啥,所以才見我是啥——“啥者見啥”。
在這方麵,不但你小莊這樣認為,人家蘇小妹也這樣認為。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有那麽一次,蘇東坡到金山寺與佛印大師一起坐禪。坐了個把時辰,東坡覺得身心舒泰,便忍不住問佛印:“禪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佛印看了一下東坡,點頭讚道:“像一尊佛。”東坡非常高興。佛印隨口也問東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脫口而出道:“像一堆糞!”。佛印聽後置之一笑。東坡高興回家,得意地把經過告訴蘇小妹。蘇小妹聽後笑得眼淚出來了,說:“哥哥,羞死你都不知道!萬法唯心,心外無法,這道理你是知道的。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糞,所以才視禪師為糞。”
我們暫且放一放這個話頭,來看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另外一個字麵意思。
這句話呢,是句古語。在古語中,“見”通“現”,即現醜、現眼那個“現”,例子就是“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現”。小莊啊,我們現在來把“啥者見啥”的“見”替換為“現”,就成了“啥者現啥”。即“啥者見啥”=“啥者現啥”,意思不用我多說了吧?好,咱小莊就是聰明。
現在再回頭來看看第一個字麵意思。蘇小妹先用“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把你蒙住,再把“禪師的心中有佛”和“你心中有糞”當成事實來用,才順水順流地說出“萬法唯心,心外無法,這道理你是知道的。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糞,所以才視禪師為糞。”不由蘇東坡不麵見慚色。
可蘇小妹說的有道理嗎?可能有道理,但是在強詞奪理。小妹的話要成立的前提條件是,禪師看你如佛,隻能是“禪師的心中有佛”;你視禪師為糞,隻能是“你心中有糞”。也就是你小莊所暗示的“見啥者必是啥者”。可惜這個不成立。套用西洋的語匯就是,“啥者見啥”的逆命題不成立。
小莊,來,聽我給你舉個例子。就拿現成的“智者見智”來說吧。智者見小莊,見小莊的智,而小莊你之智,可以是足智,可以是不足智,甚至是少智,甚至是不智。少智或不智,我們常用“愚”或“蠢”示之。這樣,“智者見愚”、“智者見蠢”也成立。在考慮到“愚者見愚”和“蠢者見蠢”,是與“智者見智”同立同否,所以就有了“智者”=“愚者”=“蠢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狹義地理解“智者見智”,必然是一個悖論命題,還是一個簡單的悖論命題,就像下麵這種一句話悖論一樣:
“我小莊從來不說真話。”
當然了,數理邏輯上的悖論,不一定是現實中的悖論。在現實中,你脫口而出“我小莊從來不說真話,”我隻會理解成“我小莊(以前)從來不說真話(今天說了句真話)”。沒有悖論了吧?你別以為我這是拿你小莊開刷。你看看走廊,不是常見到“我說句實話吧,blah blah”,字麵上細摳起來,原來她以前說的都不是實話啊?!可我們不會這樣理解,拘泥於字麵的理解,損人不利己。
同樣的道理,“智者”=“愚者”=“蠢者”在生活中還真有可能成立,隻要不拘泥於字麵的話。此時的智者,可能正是彼時的愚者;此事的智者,可能正是彼事的蠢者。時時事事都是智者的人,沒有見過,隻要能做到大事不糊塗,就已經是智者中的智者了。當然了,吵架是個例外,特別是網上吵架,更是例外中的例外。
你小莊再說“啥者見啥”的時候,仍然可以有一種勝利者的感覺;而他人呢,也完全可以看成是“啥者現啥”,哈。
反正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