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紅豆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隻道是尋常。
個人資料
正文

王小波簡介

(2010-07-28 15:05:05) 下一個

王小波(1952~1997年)當代著名學者、作家,漢族。1952年5月13日生於北京,1968年去雲南插隊,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商品學專業。1984年至l988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後回國,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後辭職專事寫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區第八區。王小波為人、為文都頗有特立獨行的意味,其寫作不乏“智慧”、“自然的人性愛”“有趣”,別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自稱師承穆旦(查良錚)。


王小波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於北京。
  1968~1970年 雲南農場知青。
  1971~1972年 山東牟平插隊;後擔任民辦教師。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工人。
  1978~1982年 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係學生。
  1982~1984年 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師。
  1984~1988年 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係講師。
  1991~1992年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係講師。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因心髒病突發逝世於北京。終年46歲。


王小波年表
1952年5月13日 ,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一個幹部家庭。此時正值“三反”運動期間,家庭境況突發變故,這一突變對王小波的人生產生極大影響。他的名字“小波”就是這一事件的記錄。父親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縣,邏輯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193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學生運動,不久赴延安,轉戰至山東。50年代初任國家教育部幹部。 1952年被錯劃為“階級異己分子”, 1979年平反恢複黨籍。母親宋華為國家教育部幹部,原籍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 王小波在全家五個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許多小說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許並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1957年,五歲,父親就邏輯學發表的係列文章引起較大反響。 4月11日與周穀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這件事對王小波的家庭狀況、成長環境有一定影響。

  1958年,六歲,“大躍進”運動給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可以從他的一些雜文和小說中看到。

  1959年,七歲,9月入北京市二龍路小學讀書。

  1964年,十二歲 ,小學五年級時一篇作文被選作範文,在學校中廣播。王小波對於小學語文老師對他寫作能力的欣賞印象頗深,這位老師可以說是他寫作生涯中的第一位“伯樂”。

  1965年,十三歲,9月入北京市二龍路中學讀書。

  1966年,十四歲,上初一時“文化大革命”開始,王小波對這一運動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說中看到。

  1968年,十六歲,在雲南兵團勞動,並開始嚐試寫作。這段經曆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也是處女作《地久天長》的靈感來源。

  1971年,十九歲,在母親老家山東省牟平縣青虎山插隊,後做民辦教師。一些早期作品如《戰福》等就是以這段生活經曆為背景寫作的。

  1973年,二十一歲,在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做工人。後在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時期的愛情》等小說的寫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歲,與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相識並戀愛。當時在王小波朋友圈中傳閱的小說手稿《綠毛水怪》是二人相識的契機。

  1978年,二十六歲,參加高考,考取中國人民大學,就讀於貿易經濟係商品學專業。大學期間在《讀書》雜誌發表關於《老人與海》的書評。

  1980年,二十八歲,1月21日與李銀河結婚。同年在《醜小鴨》雜誌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

  1982年,三十歲,大學畢業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書。教師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說的寫作背景。開始寫作曆經十年才完成麵世的成名作《黃金時代》。

  1984年,三十二歲,赴妻子就讀的美國匹茲堡大學,在東亞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獲碩士學位。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仿古小說,繼續修改《黃金時代》。其間得到他深為敬佩的老師許倬雲的指點。在美留學期間,與妻子李銀河驅車萬裏,遊曆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曆了西歐諸國,這段經曆在一些雜文和小說中可以看到。留學期間,父親去世。

  1988年,三十六歲,與妻子一道回國,任北京大學社會學所講師。

  1989年, 三十七歲,9月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唐人秘傳故事》,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原擬名《唐人故事》,“秘傳”二字為編輯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小說集包括五篇小說:《立新街甲一號與昆侖奴》《紅線盜盒》《紅拂夜奔》《夜行記》《舅舅情人》。

  1991年,三十九歲,任中國人民大學會計係講師。小說《黃金時代》獲第13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小說在《聯合報》副刊連載,並在台灣出版發行。獲獎感言《工作·使命·信心》發表於《聯合報》9月16日第24版。這次獲獎對王小波的寫作事業起了鼓勵作用。 10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4版報道了《黃金時代》獲獎的消息。

  1992年,四十歲
  1月,與李銀河合著的《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3月,《王二風流史》由香港繁榮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說:《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黃金年代》(由於編輯的疏忽,“時代”一詞誤印為“年代”)由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此時至去世的近五年間,寫作了他一生最主要的著作。
  11月,與李銀河合著的《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應導演張元之約,開始寫作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劇本《東宮·西宮》。

  1993年,四十一歲 ,寫作完成並曾計劃將《紅拂夜奔》、《尋找無雙》和《革命時期的愛情》合編成《懷疑三部曲》,尋找出版機會。

  1994年,四十二歲
  7月,《黃金時代》由華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說:《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界》。
  9月,王小波作品《黃金時代》研討會在華夏出版社召開,著名文學評論家及記者近二十人與會。

  1995年,四十三歲
  5月,小說《未來世界》獲第16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
  7月,《未來世界》由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1996年,四十四歲
  10月,妻子赴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
  11月,雜文集《思維的樂趣》由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7年,四十五歲
  4月11日,因心髒病突發辭世。
  4月,妻子李銀河發表悼文《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4月,與張元合著的電影劇本《東宮·西宮》在阿根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編劇獎。同年,電影《東宮·西宮》入圍戛納電影節。
  4月26日,王小波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公墓舉行。
  5月,《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5月13日首發式於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5月,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10月,《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10月,《沉默的大多數》由香港明鏡出版社出版。

  1998年2月,《地久天長——王小波小說劇本集》、《黑鐵時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9年2月,《黃金時代》(上、下)、《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上、中、下)由台灣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出版。
  4月,《王小波文集》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著作年表
1980年9月,《唐人秘傳故事》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2年3月,《王二風流史》 香港繁榮出版社。 1992年8月 《黃金時代》 台灣聯經出版社。
  1992年1月,《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與李銀河合著。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1992年7月,《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與李銀河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7月,《黃金時代》 華夏出版社。
  1995年7月,《未來世界》 台灣聯經出版社。
  1996年11月,《思維的樂趣》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7年5月,《時代三部曲》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三部小說集 花城出版社。出版於他逝世之後,當年曾引起轟動。
  1997年5月,《我的精神家園》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年10月,《沉默的大多數》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8年2月,《黑鐵時代》 時代文藝出版社。
  1998年2月,《地久天長》 時代文藝出版社。

評價與影響
 大學裏曾流傳一句話: “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王小波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獲智慧和超然。

  王小波用他短暫的生命給世間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有人欣賞他雜文的譏誚反諷,有人享受他小說的天馬行空,有人讚揚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獨行。在這些表象的背後,他一生最珍貴的東西,是對自由的追求。

  正如他的妻子李銀河所說,人們喜歡王小波,首先是喜歡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愛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價值、自由的寫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個最美好的詞,一個最美好的價值”。

  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寫作,去實踐這種價值、傳播這種價值。他讓人們看到,一個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維的樂趣,擁抱理性與常識,也可以跟隨靈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一個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斷力的人,同時也是最具有創造力的人。

  毋庸置疑,有人對自由懷有偏見,居心叵測地進行了曲解。而這些曲解,經過反複的灌輸,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相當多的人認可、接受並傳播。從個體心智上說,人們被暗示,自由可能導致放任和墮落;從社會組織上說,人們總是聽說,自由與失序、混亂甚至動亂聯係在一起。王小波以他的作品,並以他的為人和他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顆自由的心靈在思考著什麽,在感受著什麽,在渴望著什麽,在給予著什麽。在擺脫體製的束縛,獲得自由的狀態之後,他既沒有吸毒,也沒有上街,而是沉迷於思想的芬芳,馳騁於想象的曠野,並通過他的文字,將他收獲到的美好與我們分享。他讓我們知道一個基本的常識,即一個自由的人首先想要的東西是過美好的生活。

  有人說,王小波隻是一個特例,生活不是文學,社會不是空想,紛繁複雜的人類世界更需要法律和秩序。這些話雖然不無道理,但是暗含著很多錯誤的判斷。首先,強調王小波是特例,意味著大多數人都既非理性且又缺乏詩意,這顯然是一種歧視和偏見。其次,在談論自由時強調法律和秩序,等於是將二者對立起來。在此我們要感謝王小波不僅創作了小說,還發表了大量的雜文。他通過這些雜文告訴人們,公平的法律和良好的秩序正是一個自由人的本能而自然的追求,而且它們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隻能依靠自由的思想和權利來完成。沒有自由作為前提,秩序無從談起。如果有,那也隻是專製者的秩序。失去自由的人,也就失去了秩序。

  先製定好法律再給予自由,還是先開放自由再製定法律,這並不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因為,當人們沒有自由的思想和權利參與製定法律時,就不會產生出公平的法律來。
  有人總是自鳴得意地說,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讓我們知道,這隻不過是一句地道的廢話。對於一個自由的人、一個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恰是最能體諒他人的人,最具寬容精神的人,最有協調能力的人,因此從來就不會要求絕對的自由。隻有專製者才會渴望絕對的自由,這句話應該去說給他們聽,而不必煩擾王小波及他的追隨者。

  自由並不是在一條道路的盡頭等待我們的花園,自由隻能是這條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時候。王小波的價值在於,他讓我們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現實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麽美好。

  他是目前中國最富創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國近半世紀的苦難和荒謬所結晶出來的天才。他的作品對我們生活中所有的荒謬和苦難作出最徹底的反諷刺。他還做了從來沒有人想作和做也沒才力做到的事,他唾棄中國現代文學那種軟,傷感和諂媚的傳統,而秉承羅素,伯爾.卡爾維諾他們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時把這個傳統和中國古代小說的遊戲精神作了一個創造性的銜接。

  王小波的文學創作獨特,富於想像力、幻想力之餘,卻不乏理性精神,特別是他的“時代三部曲”。 “時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組成,分別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在整個三部曲係列中,他以喜劇精神和幽默風格述說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故事,並透過故事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壓製。至於故事背景則是跨越各種年代,展示中國知識分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命運。事實上,王小波最過人之處,無疑是隨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來的對話體敘述,並變換多種視角。表達手法方麵,他擅於用江洋恣肆的筆觸描繪男歡女愛,言說愛情的動人美麗場景及勢不可擋的威力。其成名作《黃金時代》,文學界的評譽甚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編輯白樺更說:“《黃金時代》把以前所有寫性小說全槍斃了!”

  他的小說其實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為文章中的性描寫。其實這些文字不如賈平凹等人的小腳文學來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寫的一樣媚俗,隻是比較直率罷了。在新時期文學領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這原因涉及到中國人的文化傳統、社會心理、倫理價值等一些更深的層麵。

  拋開以上熱點不談,從沒有看到有人用這樣的筆法寫作。在王的小說中,你可以看到,曆來文學所謂真實性的規則全都被從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辭方式來寫小說,大量的即興發揮、錯位的角色語體,寓莊於諧,寓文雅於粗野。讀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數以第一人稱敘事,而這個人總是個生活中不順心、受委屈的家夥。他幽默機敏,理性清澈,在內心狀態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遊離於主流的個體知識分子,這種性格的敘事者,也有易於辨識的語言風格。王本身是個“能文能武”的人,曾是個知識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鄉過,赴美深造過——他的本職是個名牌大學數學講師,寫這一手好文不輸任何敢稱大師的人,這種角色在中國文壇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補充一點,王小波的才華不僅如此,他不但數學學得很好,編程也是高手,這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無法想象的。有意思的是,和他小說裏的主人公一樣,他編的所有程序都叫wanger1,wanger2。


來源:王小波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