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研究》—官氏及娘家狀況的考證
(2010-07-21 09:17:45)
下一個
納蘭性德嫡妻盧氏亡後,繼以官氏為妻。官氏何許人也?言者渺渺,讀者茫茫。原因是迄今所能看到的文字記載,隻有徐乾學和韓菼兩家。徐乾學在《納蘭君墓誌銘》中說:“繼室官氏,某官某之女。”韓菼在《納蘭君神道碑銘》中亦雲:“繼官氏,封淑人,某官某之女。”這種“某官某”之類的敘述,使人如墜五裏霧中,索檢無門。
按理說,徐乾學是納蘭性德關係密切的恩師,韓菼是性德時相過從的同學和朋友,他們寫性德的墓誌銘和神道碑,又是應性德之父明珠之約或與明珠商議後所為,不會不知道性德的嶽父姓甚名誰。其所以用“某官某”替代,完全是封建時代避諱造成的惡果。
封建時代的避諱,是對君主火尊長的名字不直接說出或寫出,常見的除采取缺筆少畫外,大都改用意義相通之字來替代,如齊桓公名小白,時人以“皓”代白;漢朝淮南王名叫劉長,其子劉安等著的《淮南子》一書,凡“長”字都改為“修”;漢文帝名叫劉恒,就改恒山為“常山”等。後來避諱之風愈演愈烈,常常因避諱而誤事。如王安石之父名益,他所著的《字說》一書,即不收“益”字,使這部字書有失力求完備的宗旨。子孫其所以請人撰寫碑誌,目的是為了稱揚其父祖的功德,使之名垂後世,卻因避諱不書父祖名,使後世之人不知所誌何人。如淳於長《夏城碑》雲:“東萊府君之孫、太尉椽之中子、右郎中之弟。”人們連東萊府君、太尉椽、右郎中都不知為誰,更不知所誌者究係何人了。徐乾學和韓菼留存的“某官某”的記載,比“東萊府君”之類更勝一籌,是因為避諱而誤事的典型例證。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京北郊區出土的徐乾學撰文、陳廷敬篆蓋、高士奇書丹的《通議大夫、一等侍衛、佐領納蘭君墓誌銘》刻石記載說,盧氏死後,納蘭性德之“繼室官氏,光祿大夫、少保、一等公□□□之女,封淑人。”雖然在關鍵的名字之處用□□□替代,但因有“光祿大夫、少保、一等公”等記載,總算為我們探索官氏的身世啟開了一道門縫。讓我們先解釋“光祿大夫”、“少保”和“淑人”,闡述“一等公”是解開官氏身世之謎的關鍵,然後陳說官氏之“官”,最後論證出官氏的身世及與納蘭性德的結合等問題。
(一)“一等公”是解開官氏身世之謎的關鍵
光祿大夫和納蘭性德碑銘中的“通議大夫”一樣,是朝廷封贈大臣的稱號或封階之一,並非指有固定職守的官職。《八旗通誌》初集《職官誌》十二《八旗誥敕》載:“公、侯、伯及一品,俱光祿大夫”,“封贈三代,誥命四軸”。《清史稿•選舉五•封蔭》亦謂:“武職封贈之階,初分三係。一曰滿漢公、侯、伯封光祿大夫,後改建威將軍。”給與封贈的目的是“遂臣子顯揚之願,勵移孝作忠之風”①。因此除顯榮本身之外,還可以推及父祖。可見滿漢公、侯、伯及從一品官員,都可以獲得“光祿大夫“的封贈之階,並且可以追贈三代,即推恩到他們的曾祖父。這樣一來,獲得”光祿大夫“封階的人數就相當多了,而且多見於墓誌銘和神道碑中,史傳文獻棄而不錄,僅憑這一條,是難以確定”官氏“家世的。
少保和少師、少傅合稱“三少”或“三孤”,是朝廷封給官員的加銜,實為無職掌的虛銜,也無員限,凡為朝廷出力,勞績懋著的大臣,皆可奉特旨加銜,以示尊崇,所以又稱為“榮銜”,即榮譽性的虛銜。《清史稿•職官一•師傅保》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初沿明製,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這種“兼官、加官及贈官”不是實職,一般史書傳記並不記載,因此憑藉“少保”這一虛銜,同樣難以確定“官氏”之家世。
“淑人”是朝廷封贈三品官員之妻的封號。《八旗通誌》初集《職官誌》十二《八旗誥敕》載:“公、侯、伯及一品,俱光祿大夫;妻,俱一品夫人”,並且封贈三代。“二品,資政大夫;妻,夫人”。“三品,通議大夫;妻,淑人”,封贈二代。《清史稿•選舉製五•封蔭》也記載:“一品光祿大夫,二品資政大夫,三品通議大夫。”一品官之妻封“一品夫人”,二品官之妻封“夫人”,“正、從三品,淑人”。可見官氏被封為“淑人”,是由於納蘭性德任一等侍衛,為正三品官員,“國家酬庸報績”,封贈“通議大夫”,其嫡配正室和嫡妻亡故後的繼室,也就依例封贈“淑人”之號了。憑“淑人”這一封贈之號,是不能確定官氏身世的。
“一等公”是公爵中的頭等爵位,係朝廷封授功臣與外戚地位與俸祿的等級之一。清代的世爵製度,分爵位為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九級,前五級又各分三等,滿族作為清朝的統治民族,占據了高級爵位的絕大部分。一等公為世襲爵位的最高一級,全為滿族所占有,而且為數不多,是解開官氏身世之謎的關鍵。
①《清高宗實錄》卷4
(二)官氏之“官”
官氏之“官”,並非漢族單音節的官姓之“官”,也不是滿族原來的姓氏的直譯,而是“瓜爾佳氏漢譯為關”①的異譯或瓜爾佳氏又譯作“官爾佳氏”的簡稱。“瓜爾佳氏漢譯為關”或“瓜爾佳氏漢語翻關字”②屢見於滿族的族譜家乘之中,不少瓜爾佳氏宗譜甚至徑直稱為“關氏宗譜”、“關姓族宗譜書”、“關氏譜書”,但確定為“關”字,當為後來之事。“官”,“關”同音,與“瓜”音近,清初翻譯滿族姓氏為對音的漢字時,是可以替代互用的。如方苞在《書<烈婦東鄂氏事略>後》中說:“滿洲禮俗,兄弟姻親,相依相恤,”“於古禮為近”,“盛年過禮而從夫以死者,曰官爾佳氏”。“婦殉其夫,事跡多同,隆德之妻所異於官爾佳氏者,惟俟閑自徑,彼則飲藥而眾不能遏耳”③。此處所說的“官爾佳氏”,即是瓜爾佳氏的漢字異譯。方苞又在《完顏保及妻官爾佳氏墓表》中說:“君疾亟,妻官爾佳氏誓死”,“官爾佳氏與君同庚生,而月日先於君”④。這裏所說的“官爾佳氏”,也無疑是瓜爾佳氏的異譯。
方苞祖籍安徽桐城,但曾祖方象乾時,其家即避亂僑居江寧府上元縣。父方仲舒入贅六合縣吳勉之家為婿,因此方苞生於六合縣。六歲時,又隨父遷回上元,因而口音與籍隸江蘇昆山的徐乾學、長洲的韓菼完全相同。況且方苞和韓菼還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朋友,現存《方望溪全集》即保存有幾封他給韓菼的書信。韓菼又是徐乾學的門生,過從甚密。他們共同把瓜爾佳氏稱為“官爾佳氏”,韓、徐又進而簡稱“官氏”,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將“官爾佳氏”簡稱“官氏”之類的例子,在清初還有一些,最有說服力的是清廷稱佟佳氏為“佟氏”。順治十一年(1456年)三月十八日,玄燁(即後來的康熙帝)生,清實錄稱:“上之第三子出,母曰佟氏。”⑤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順治帝遺詔又說:“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⑥王先謙《東華錄》,也有同樣的記載。康熙十六年(1677年),冊封另一位佟佳氏為康熙帝貴妃,年十二(1681年)晉封皇貴妃,均稱佟佳氏為“佟氏”。⑦佟佳氏和瓜爾佳氏或官爾佳氏一樣,都以地名為姓氏,而“爾佳”和“佳”,在滿語中也沒有區別,隻是在翻譯為漢字時,多記一“爾”音而已。既然佟佳氏可以簡稱為“佟氏”,則官爾佳氏簡稱“官氏”,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官氏”的來源是:瓜爾佳氏又譯作官爾佳氏,官爾佳氏簡稱“官氏”。至於瓜爾佳氏後來改為漢姓“關”,則遵從的是諧音取姓的原則,即采用滿語姓氏第一音節譯漢字為姓。因與官氏和納蘭性德關係不大,不再贅述。
在納蘭性德生前,姓瓜爾佳而又封爵一等公的,隻有圖賴及其子嗣與鼇拜兩家。而鼇拜已於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被革爵治罪,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才由其孫達福襲一等公爵,納蘭性德到成婚的年齡時,他們家並不擁有一等公的爵位,官氏不可能出自他家,我們隻能從圖賴一係尋覓了。
① 遼寧大學曆史係藏:《滿洲蘇完瓜爾佳氏全族宗譜序》。
② 遼寧省開原縣關姓收藏:《盛京開原關氏宗譜序》。
③ 方苞:《方望溪全集》卷5。
④ 《方望溪全集》卷13。
⑤ 《清世祖實錄》卷82。
⑥ 《清世祖實錄》卷144。
⑦ 《明清史科》丁編第8本,《康熙年間諭禮部檔》
(三)官氏的身世
圖賴姓瓜爾佳。瓜爾佳“本係地名,因以為姓,其氏族甚繁”,①分布極廣,是滿族八大姓之一。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爭雄不久,圖賴的祖父、蘇完部長索爾果即率部屬五百戶歸順,成為努爾哈赤依賴的重要力量。努爾哈赤將其孫女(長子褚英之女)許配給索爾果之子費英東。費英東不僅勇武善戰,在後金統一女真各部和對明作戰的過程中功績卓著,被譽為“萬人敵”,而且忠直敢言,為輔佐努爾哈赤處理政事的股肱大臣,先後出任一等大臣、紮爾固齊(滿語,義為聽訴審斷官)、左翼固山額真,為“五大臣”之一,授三等總兵官世職,史稱“佐太祖(指努爾哈赤)成帝業,功最高”②。太宗皇太極繼位後,追封費英東為直義公,配享太廟。順治時因費英東“參讚廟謨,恢擴疆土,戰績獨偉,為開創佐命第一功臣”,晉爵三等公。康熙帝稱他“功冠諸臣,為一代元勳”,③並禦書碑文,勒石紀功。
圖賴是費英東的第七子,初隸鑲黃旗,後改屬正黃旗,是清初既有軍工又具謀略,果斷剛決的大臣。清朝入關前,以對明作戰有功而被委任備禦、議政大臣等職,授三等昂邦章京(後改稱精奇尼哈番,漢名子爵)世職。入關後以對李自成農民軍起義軍作戰“立功”,晉爵一等公。④後與博洛率兵進攻浙江、福建,殺明督師大學士朱大典、蜀王朱盛濃,執南明隆武帝。順治三年(1466年)底,回軍浙江金華時,暴病卒於軍中,由其長子輝塞襲一等公爵。
輝塞又譯作惠塞、回色。圖賴死後,於順治四年(1467年)六月襲一等公爵。次年三月,貝子(滿語,宗室四等爵位)吞齊、尚善等揭發鄭親王濟爾哈朗的“罪行”時,牽連到圖賴,說圖賴曾和索尼等六人共立盟誓,謀立肅親王豪格為君,實屬大逆不道。多爾袞乘機報複,把怒火發泄到輝塞身上,革除“輝塞所襲之職”,籍沒部分家產,“其兄弟子侄為侍衛者,俱革退”⑤。輝塞年紀輕輕即抑鬱賦閑,直到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才得以反平。
順治八年(1651年)閏二月,順治帝想到圖賴功績及輝塞遭受多爾袞壓抑的冤情,命追諡圖賴“昭勳”,配享太廟,立碑紀績,並“以公圖賴子回色(即輝塞)無辜奪爵,複為一等公,還其資產”⑥。輝塞又回到了滿洲貴族的行列,並且不久即娶清太宗皇太極與庶妃納喇氏所生十公主為妻,成為清朝的額駙(駙馬)。十公主生於天聰九年(1635年),當時虛歲十七,輝塞大概不過二十。可是由於輝塞遭受過多爾袞奪爵的打擊,身心受到摧殘,年紀輕輕就疾病纏身,婚後一年即因病去世,一等公的爵位由其弟頗爾噴(一作盆)承襲。
頗爾噴即我們前麵在談到納蘭性德作侍衛時的上司之一。他於順治九年(1652年)四月襲一等公爵,順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出任內大臣,康熙二十二年(1659年)四月晉升領侍衛內大臣,直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二月卒於任,一直是侍衛衙門的長官之一,也即納蘭性德出仕始至逝世止的上司。領侍衛內大臣為正一品,內大臣為從一品,按照清朝正一品官員奉特旨可加太師、太傅、太保榮銜,從一品官員可加少師、少傅、少保榮銜的規製,頗爾噴在從一品的內大臣任內,即可獲得少保的榮銜。至於光祿大夫,則是公、侯、伯及正、從一品官員皆可授封的稱號,頗爾噴理所當然地可以獲得。因此,我以為頗爾噴的身份,與上述出土刻石所記納蘭性德的繼室官氏之父為光祿大夫、少保、一等公相合,即是官氏之父。
官氏出生的“官爾佳氏”家族,是權勢赫赫的顯貴世家。《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瓜爾佳氏在朝廷中先後任職者達六百餘人,其中最顯赫的即是官氏之高祖索爾果、曾祖費英東一係。索爾果有子九人,均為顯宦,最知名的是吳爾漢、衛齊兩人。吳爾漢子吳賴官至固山額真,顧德、霸賽、喀賽都以軍功獲得世襲爵位。衛齊子趙布泰官至征南將軍,其弟即聲名赫奕的巴圖魯(滿語,義為英雄)、康熙初年四輔政大臣之一的一等公鼇拜,鼇拜弟穆理瑪亦官至固山額真、靖西將軍。這一支雖然因鼇拜被罪而聲勢大減,但依然具有一定影響。
費英東有子十人,知名度高的有留在鑲黃旗官至內大臣的查喀尼、刑部承政(相當尚書)索海等。查喀尼子倭赫(一作黑)襲祖父三等公爵,先後擔任內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都統等職,其子傅爾丹官至振武將軍。索海子多頗羅任副都統。拔入正黃旗的除官氏的祖父圖賴外,還有圖賴二兄、參領諾海,諾海子、一等侍衛古爾漢、古蘇等人。圖賴子除官氏之父頗爾噴外,還有護軍參領管統領事的費揚古等。
①《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1
②《清史稿》卷225,《費英東傳》
③《八旗通誌》初集卷141
④ 同上
⑤《清世祖實錄》卷37
⑥《清世祖實錄》卷54
(四)性德與官氏的結合
納蘭性德與官氏的結合,是倭赫、頗爾噴和明珠作的主。倭赫從順治十六年(1659年)至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一直任領侍衛內大臣。頗爾噴其時也先後為內大臣和領侍衛內大臣。他倆都是納蘭性德的頂頭上司,大概是他們賞識性德的風流倜儻和出眾文彩而將官氏介紹給明珠的。明珠時任武英殿大學士,但在康熙初年擔任鑾儀衛雲麾使和內務府總管時,倭赫和頗爾噴都在侍衛衙門任職,與明珠均屬於掌管宮廷事務機構的官員,彼此一定相當熟悉。倭赫和頗爾噴願意與明珠家結親,除了看重納蘭性德外,希圖進一步交結明珠這個當朝權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明珠更加熱衷於功利,能與瓜爾佳這樣的開國元勳後裔和當朝顯貴家聯姻,一定會喜出望外,欣然應允的。但雙方家長的撮合,並不符合納蘭性德的心意,他和官氏的結合,帶給他的是苦惱和哀傷。
蘇完瓜爾佳氏和葉赫納蘭氏,本來是有世仇的。史載努爾哈赤攻滅葉赫部時,費英東“攻其西麵,守陴者投石飛火,不容相逼。太祖(指努爾哈赤)命之退,費英東紮爾固齊不肯退,曰‘我軍已薄城下矣。’複命之退。曰:‘勢已垂克,必不退也!’遂攻墮其城。”①倭赫、頗爾噴、明珠等官僚也許不明底裏,但潛心研討經史的納蘭性德,對這段曆史是了解的,不能不給他和官氏的婚姻投下陰影,心存芥蒂。
官氏出生於王公之家,自幼嬌生慣養,任性擺譜兒,很難和納蘭性德相敬如賓、感情融洽。但她的娘家權人重勢盛,對性的形成了包圍。官氏的父親頗爾噴和從伯父倭赫,都是性德的上司,性德的一切行動,都在他們的督察之下。而官氏的從兄古爾漢、古蘇等人都充任侍衛,既是性德的同事,又隨時隨地對他進行監視,不能不使性德苦惱和哀傷。納蘭性德的同事和好友曹寅後來回憶說:“憶昔宿衛明光殿,楞伽山人貌姣好;馬曹狗監共嘲難,而今觸痛傷懷抱。”②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更使納蘭性德苦惱和哀傷的是被其父明珠排擠出內閣的政敵索額圖,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擔任內大臣,後升領侍衛內大臣,成為性德的頂頭上司。索額圖雖然在侍衛衙門和倭赫、頗爾噴的職務一樣,但他曾任大學士,影響深廣,又為人強悍,沉毅果斷,事實上成為侍衛衙門的核心和第一長官,倭赫和頗爾噴不能不惟他的馬首是瞻。性德既要接受索額圖、倭赫、頗爾噴的領導,更要防止索額圖的伺機報複,還“性至孝”,③不能違背父親明珠的意旨辦事,在兩個對立的權利夾縫和多種矛盾的旋渦中工作和生活,使他“性周防”,④常常“惴惴有臨履之憂”。⑤關於這方麵的情況,在第三章納蘭性德的“思想軌跡”部分已作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①《八旗通誌》初集,卷141。
②曹寅:《楝亭詩鈔》卷2,《題楝亭夜話圖》。
③徐乾學:《納蘭君墓誌銘》。
④韓菼:《納蘭君神道碑銘》。
⑤嚴繩孫:《通誌堂遺稿序》。
納蘭湘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