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的代價
(2010-10-03 18:22:05)
下一個
中共政府正計劃重新調配全國的水資源,把水資源從水災多發的南方和西部的雪山引導到幹燥的首都北京。南水北調工程將耗資620億美元,相當於三峽工程耗資的兩倍,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報導,中國問題學者、環境學家奧維勒‧斯凱爾(Orville Schell)說:這是一個狂妄自大的工程,等於是中國人正在重新鋪設整個中國的水管道。
中國南方大麵積的河流、三角洲每年都會發生致命的水災,而北方平原則被沙塵暴席卷,為此,工程師們設計了一個運河、隧道和引水渠構成的類似水利網,將蔓延中國境內上萬英裏。
從複雜程度來說,南水北調工程有點像魯比高堡機器(Rube Goldberg machine),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這一工程包括三條調水線路:東線、中線和西線。中線工程從位於北京西南570英裏的長江支流引水,然後通過一條水渠,跨越三省,穿越黃河底部,最終抵達北京。
在鄭州,中國水利工程師已經在褐色的土地下挖出了一條1000英尺寬的水渠,深度達180英尺,以穿越黃河底部(因為黃河河水汙染嚴重,無法作為飲用水源)。
引水渠的始端有一個類似大峽穀的人工鴻溝。從挖掘泥土高山,到用作安裝直徑25英尺地下管道的河邊大鑽孔,所有的一切都非常巨大。
中國人設計的這套係統無需使用水泵,隻靠引力將水從地勢較高的南方引至北京。中線工程還會繼續向東將水引至天津港。
南水北調這一超巨大工程令很多中國活動家感到非常憤怒。他們指出,該工程對河流的生態平衡、魚類和鳥類都將造成不良的影響,而且還將毀壞眾所公認的中國文明發源地,迫使上百萬的老百姓舉家遷移。最糟糕的是,這項工程從根本上講就是一個狂妄自大的工程,實質上是對全國的大河流進行重新分配。
目前專注水利問題的民主人士戴晴說:“他們正在掠奪中國其它地區的水資源,供應北京的需求,但是無論如何都很可能行不通。”
戴晴說,中國南方沒有足夠的幹淨水供應北方的需求,即使把水調到北京,也可能是汙染的水,沒法兒用。事實上,中共政府已經知道,東線的一條調水工程,經過一條具有1400年曆史的京杭運河所調過來的水,都是有毒水,還不清楚是否可以作為農業用水。
戴晴說:“北京從來就不應該發展成為主要的經濟和工業中心。這麽多年我們就一直在講:北京隻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如果將北京的人口控製在600萬以下,我們就不會出現這個(缺水)問題。但是,現在北京有太多的政治和房地產既得利益。”
目前,北京的人口已經突破了1700萬,40年後,數量還將翻倍。
南水北調工程包括三個組成部份:東線,從杭州到北京,大部份線路經由京杭運河,期望在2013年竣工;中線,計劃在2014年開通,綿延766英裏,還可能延長;西線,尚在計劃之中,將從青藏高原引水。但是從目前來看,東線和中線由於成本超支、資金延遲,還不確定是否興建第三條線。
這一巨大的工程還涉及到一個複雜的難題,那就是沿途巨大的人口遷移。為了引調足夠的水量,工程師們抬高了中線起點——湖北省丹江口水壩的高度,迫使33萬人舉家遷移,這些百姓成為中國新近產生的族群,被稱作“水壩難民”。
為了避免興建三峽工程時所出現的公眾抗議,中共政府這次當局增加了補償水準、建新村並配備學校、診所、商店和社區中心設施。
汙染嚴重 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難解決中國的用水短缺
英國《衛報》(Guardian)關於南水北調的報導中,稱“由於汙染嚴重,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解決不了中國的用水短缺。”
據悉,由於環境汙染嚴重,即使興建400多個昂貴的處理廠,經過處理後的水仍然幾乎無法使用。
京杭運河沿線的東線工程絕大部份汙染嚴重,即使經過處理後的水也幾乎無法使用。426個汙染控製工程已經近乎完工,但是工程主任張基堯向當地媒體表示,要想確保水的質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也就是說,水的質量問題延長了這一項目的時間,增加了成本。該項目於2002年動工,本來三年前就應該投入運行的。中國國內媒體今年年初預期,東線工程到2013年才能開通。
同時,這也反映出東部沿海生產地帶的嚴重汙染。盡管關閉了上萬家造紙廠、啤酒廠、化工廠以及其它汙染源,三分之一的東線水域內,水的質量還是遠遠沒有達到政府要求的中等水準。
本因從南水北調工程中受益的城市天津已經開始另辟蹊徑,正在著手海水淡化工程,以滿足供水需求。
不難得出結論:現在出現的問題,要麽是由於計劃者大大低估了淨化水資源的成本,要麽是由於政府疏忽草率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
三峽工程也存在類似的水質問題。中共政府關心的主要問題在於數量而不是質量。重要的是,中國北方平原的地下水位下降,尤其因此而威脅了首都北京和一些主要農業中心。水資源的短缺迫在眉睫,政府六月宣布從河北的農田調用2億立方米水,解決北京的用水問題。
鑒於持續的汙染和日趨不穩的氣候問題,即使這些激進的措施也無法解決中國的水資源短缺,但因此而造成的環境汙染,卻無疑再度增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