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紐約時報》:國營企業抬頭

(2010-10-02 21:36:58) 下一個
8月29日發表懷恩斯(Michael Wines)的評論文章,以下摘譯重點:

中國經濟在過去數十年快速成長,往往都是犧牲舊的、低效能的國營事業,讓過去備受抑製的私營企業得以蓬勃發展。
但現在,無論是煤炭豐富的山西省、北方工業心髒地帶的鋼廠、或飛過頭頂的航空公司,往往都是正在向前大步邁進的國營企業。
根據世界銀行的新數據顯示,中國國營企業所占工業生產的比例去年微升。此外,為克服全球金融危機,中共投入數千億美元的政府支出和國有銀行貸款,也促使國營企業大幅增加投資。
中共領導人過去熱切的學習美國,他們在經曆金融危機後,更加堅信要擁有更多中央集權的經濟管理信念,而私人資本主義隻能扮演輔助的角色。
國營與私營
“國營與私營”在中國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中共領導人不再公開強調意識形態上所有權的區別。但他們都沒放鬆過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部門的控製,包括:金融、國防、能源、電信、鐵路和港口等。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認為,中國在80年代的私營部門改革,和90年代的大型國營部門改革,都有部分並未完成。
北京大學主管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教授姚洋(Yao Yang)說:“問題是,改革的頭20年,從1978年到90年代末期,其實並沒有觸及政府的權力,所以當其他方麵的改革都結束之後,你會發現政府的權力其實正在擴大,因為沒有製衡它的權力。”
政府的角色
並沒有全麵的統計數字,能列出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所以,種種推斷隻能部分參考各種粗糙的衡量方法,例如:國有銀行提供融資的比例,或中國前100大上市公司的清單──這些公司中大多數都是國營企業。
世界銀行駐北京的資深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說,國營部門非比尋常的快速成長,將來最可能因為政府結束刺激消費而變得溫和。
但也有人認為,政府官員們總是想要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國營部門,在某些重要的行業要高出私營部門,即使他們要賣掉或關閉在有虧損的國營企業。
國營和私營持不同看法
國營和私營兩大陣營對中國未來的意見,顯然大不相同。
那些認為國營企業很少擴張的人,普遍的認為中國在經濟成熟前,還有十年或更長時間可以強勁成長。
他們的觀點是國家適當的幹預(Goldilocks view),不太多或太少,但剛好足以推動發展中的經濟走向繁榮。
懷疑者持有悲觀的看法,他們認為不少的扭曲和浪費,都是由於政府的幹預所產生的,造成了嚴重的資本分配不當。
他們還指出,中國的國營企業有越來有越多的政治和財政影響力,其中129個國營大企業集團,直接聽命於中央政府,數以千計的較小的國營企業則聽命於各省、市。
國家與地方利益掛鉤
僅在2009年,地方政府就成立了8,000家國營投資公司,透過這些管道將資金投入工商業。
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今年3月,私營的汽車製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同意向福特收購瑞典富豪(Volvo)汽車。
大部分15億美元的收購金額不是來自吉利微薄的利潤,而是來自中國東北和上海地區的地方政府。
國家推動參與更多企業的經營有不同的原因。對中國的經濟成長而言,國家控製能源供應至關重要,而且山西煤礦的收購將增加生產,保證一些國營事業燃料的供應,並且給北京控製煤炭價格的新力量。
在其它方麵,國營企業看起來更貪圖利益。
以電信業為例,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共承諾對外國合資企業開放通信市場,包括本地和國際電話服務、電子郵件、簡訊等業務。但經過8年,中共當局沒有發出任何許可證。今天,中國的基礎電信蓬勃發展,但幾乎都由國家百分之百控製。
國營企業淪為政治權力中心
一些分析家認為,由國家資金所建立的國營企業已經成為己謀私利的政治權力中心,甚至能抵禦中共當局對他們的掌控。
在129個國家大型企業中,超過半數的主席及女主席,超過三分之一的高層主管都是由中共中央組織部所任命的。
他們不僅控製中國的經濟命脈,而且主宰公司的職務任命製度,將高薪的管理工作分配給中共領導人的親友。
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對發展中的國家而言,國家的良好管理可能優於市場力量。但此種論點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國家控製經濟廣大區域,這種成長能維持多久?另一個是,如果這套不再管用,中國有能力改變它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