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不以過去的知識來評價當下的身心現象。心始終處在當下,不分別,不造做,敏銳而清靜。。。”
zt 念起不隨
修行人都想清靜無念,但大腦卻會自動不停地生出念頭,甚至還會生出一些離奇古怪、不可思議的念頭。當念頭起來時,既不要討厭它,也不要壓製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不睬,不跟它走,將它轉空,就自然清靜入定了。假如壓製念頭不起,如同搬石壓草,石下生草,石去草長,終不是究竟之法。這樣用壓製的方法,即使能達到不起一念,卻又落入了“無記業”中,如同石木,沒有知覺,不起妙用,終不能成佛。 -
因此,修清靜心要會用善巧轉化功夫,當念頭起時,念佛之人隻要提起佛號,修密之人隻要提起咒語,妄念自然轉空而消失。因此,念起不隨既是無念,而不是不生念頭。這正是佛經裏所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隻要念起時能警覺到,就沒有離道。如果念起不覺,隨之想下去,則已離道。 -
在做事時,要思想專一,不想他事。做事之前不去攀緣,不去想尚未發生的事;做事之中隻管認真去做而不求結果,不求完美;做完事之後立即放下,不再想它。如能在事境中做到這三條,等於無念。既不誤做事,又能保持清淨心,既是無念,雖做事而處於無為中,這才是真空妙用。 -
對心念保持敏銳,保持覺知。了知心念的特征,當心念生起時知道生起,當心念消失時知道消失,這就是觀察心念。觀察心念,首要的是敏銳,即禪修者要具有捕捉心念的能力。其次,要能與心念保持距離,不會掉入心念之中。 -
在實際觀察中,隻對心念這一現象保持機警地覺察,不譴責不貪愛,隻是看著覺知的對象,這是較難做到的。從個體的欲念出發評價外在的身心事物,是人類根深蒂固的習慣;在禪修中,這種不良的習慣往往大量地損耗定力,讓禪修者的心無法專注下來。隻是對當下進行覺察,這是優秀的禪修者的品質,他能夠超越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不以過去的知識來評價當下的身心現象。心始終處在當下,不分別,不造做,敏銳而清靜,這是非常好的禪修心理條件。清晰地感知當下一念,保持平等心,隻是敏銳地覺察,在這一點上反複練習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心已經保持清新、機警和柔軟,那麽,如下的幾個原則也許可以幫助你有效地理清禪修道路上的一些問題。 -
一、心念不同於物質——名色分別 -
1、細心地覺察,心念隻從你這裏生起;它從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與外界的接觸當中生起;
2、對於心念,看不到也聽不到,但心可以感知到——細心體會這一點。 -
3、心念的內容雖然千差萬別,但歸納起來,本質上它隻是一種現象——與物質現象完全不同的一種現象。平常人們隻注重心念之內容,往往忽略對心念本身的認知——心念是一種無形的意感。 -
以上三個部分都是獨立的小主題,沒有先後次序之別,你可以進行單項練習。練習的目的是發現心念,進而進行覺察,然後體會它的非物質性。你可以把上述主題應用於觸目所及的任何事物;例如,當你看到門前的樹木時,你要留心,當眼睛與樹木相接觸的刹那,心念就已經生起了。 -
二、隻是傾聽——增長平等心 -
1、當心念生起時,你完全隻是傾聽——學會傾聽; -
2、不論這一心念的內容特別難以令人置信,或令你很感動,你隻需要留心傾聽; -
3、傾聽不是讚同,也非否定,它隻是傾聽——看著它們。 -
這一小節是訓練心理素質,屬於戒、定、慧之中的“定”的範疇。“定”非常重要,沒有它,你無法實施實際觀察。修行者必須訓練心,讓其具有傾聽的良好習慣;但真正的傾聽(不為所動)需要以定力為基礎。對看到聽到的發表意見早已是欲界眾生根深蒂固的習慣,現在,需要練習,不再對看到聽到的事物發表意見,隻是傾聽。 -
接受與理解這一點並不困難,但要完全做到“隻是傾聽”卻是一項重大挑戰。評價事物是人與生俱來的習性,與人之本性有關,這正是擺脫它的難度之所在。 -
無論如何,掌握一項技術是需要練習的。“隻是傾聽”是一項技術,反複練習才能掌握。 -
三、允許任何心念生起——不揀擇 -
1、不要驅除心念,讓它們生起;即使是所謂雜念,也不要驅除。給每個心念的生起留一個寬鬆的環境; -
2、對心念不要思維,不要追尋,不要找原因,隻是感知; -
3、某些心念會帶來喜悅,而另一些心念會帶來痛苦,如此等等,不要執著心念以及它所帶來的喜悅,也勿排斥隨之而來的痛苦;如此可保證對心念進行純然的覺察。 -
修行者如果不執著,不控製,有一顆超然之心,他會在輕鬆中做到覺察。執著與控製的心會帶來緊張,讓你的心理空間很小,在跼促的心理中,真正的覺察是無法展開的。修行者要調整心態,不要對心念進行控製。但心念很細微,你對它的期待與控製很難為你所覺察,這是禪修的難度之一。 -
讓它們發生,而你隻是旁觀者;不論發生什麽,就讓它發生。你並沒有期望,你隻是看。真正的“看”是很真實的,要體會看的真實性。 -
四、不受心念的迷惑——提升定力 -
1、一念生起,這心念帶給你的境界即刻現前,不要相信它; -
2、如果你能不受心念的迷惑,不再相信它告訴你的內容,你的定力會得到提升; -
3、帶著定力,穩住心神,不隨心念指使,也不延續它,任它生起消失。 -
對於心念,要識破它,不能受其迷惑,完全掉入它的陷阱。如果你決心不再相信心念,你就有能力擺脫它。心念是不實的,但人們卻一直受它的驅使,成為它的奴隸。麵對每一個心念,努力做到不即不離,不相信也不排斥,隻是觀察它,以期發現它無常無我的本質。 -
五、不要關心心念的內容——舍 -
1、修行者的勇氣之一是不再關心心念的內容,這勇氣來自於真實的體驗與智慧。他反複體會過那種在心念之中不斷延續心念的方式,那是一種在無止盡的痛苦煩惱中輪回的方式; -
2、如果你依然重視心念的內容,那麽,這是方向性錯誤,你無法從心念中看到真理——確認這一點很重要。這是一個很好的提示,智慧的修習者以超越心念為目標,而非在心念中打轉;關注心念的內容會讓你錯失禪修的目標; -
3、探索心念的真相是從心念中超越的最好方法,當你完全了解了心念的真相,你將不再執著它。這一切的超越行動,都要根植於麵對心念的每一個經驗之中。 -
每當意識到心念,你需要想起這些提示,它能幫助你調整方向。一般修行者不是看不到心念就是迷失在心念當中,更為嚴重的是,修行者對自己的這種情形卻全然不知。這些提示會讓你在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裏保持基本正確的航向。 -
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完全地開放心胸,不再根據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來界定眼前的身心現象。在這條解脫煩惱的道路上,佛法正見是非常重要的。讓心保持清晰敏銳,與心念保持距離,觀察它而不迷失在其中。可能多數人都會有恬淡地麵對心念的時刻,如果你曾細心地體會過,那種僅僅隻是淡化心念的情形就會帶給你巨大的輕鬆感。兩廂對比,你會發現為心念所奴役是非常痛苦的事;這也從另一麵證明,認知心念的本質,從它之中解脫出來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
你必須親自麵對心念進行練習,才可能達成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提升定力的練習是必要的。沒有定力的心是渙散無力的,它無法看到實相。 -
從本質上看,禪修練習是訓練你的心進行正確的觀察與思考。上述這些準則給出了觀察心念的幾個大原則,可供禪修者參考。禪修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錯誤態度,通過練習,你可以獲取正見。隻是閱讀是無法獲取正見的,佛法修行有三個階段,即聞、思、修。閱讀是第一個階段,之後的思維是領會基本要領與方法,最終,所有的步驟都要落在實際修習這個最重要的階段上。 -
所有的禪修準則都必須要付諸實施,為此,修行者必須在實修中盡力地一個一個地實施這些原則,舍得花時間花精力在這件事情上。走馬觀花式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