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不隻憂慮+憤怒!中國銀行已成外資超級提款機

(2011-07-14 22:14:04) 下一個



轉載:不隻憂慮

 

--------------------------------------------------------------------------------

 

天涯社區    2011-07-14 18:00:13

 

  按照西歐大多數國家的定義,將國有企業轉變為股份公司並且向私人出售其股票,就是將該企業私有化;而一個原國有企業變成股份公司後如果已經將50% 以上的股票出售給了私人,該企業就算是“完成了私有化”。根據這樣的標準,最近幾年中國各大國有銀行的“股份製改造”就是不折不扣的私有化,因為它將國有銀行變成了股份公司並向私人出售其股權。

 

  表麵上看,這個“股份製改造”進行得很“規範”,十分合乎股份企業股票上市的程序:各大國有銀行首先招股以形成大股東,在這個過程中“引進戰略投資者”;然後再將其股票在股票市場中上市。而有關部門為原各大國有銀行招股所規定的充當“戰略投資者”的條件,也似乎相當“規範”和“合乎國際慣例”,為有權“購買”中國的銀行股權的“戰略投資者”所規定的資金和經營資格標準,似乎是“完全與國際接軌”的。

 

  但就是這樣“規範”的招股和“引進戰略投資者”,卻將中國幾乎所有的重要銀行的大量股權以低得驚人的“價格”“賣”給了外國的私營大企業,實際上是將中國人民的上萬億元財產白白送給了外國的資本家。中央民族大學證券研究所主任張宏良教授2007819日的文章“中國的證券監管與經濟安全”一文,對中國各大銀行出售股權給外資企業所造成的中國人民的財產損失作了一個初步的統計。這個統計所列舉的數據,最清楚地說明了私有化給中國人民造成了什麽樣的損失。我們有必要將張宏良教授所匯總的數據全部摘引在下邊:

 

 

  “銀行資產流失統計

 

  1.中國工商銀行: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5)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10%的股份,收購價格 1.16元。上市後,按照20071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淨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9.3倍,世界罕見。

 

  2.中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共51.7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03),收購價格1.22元。上市後,按照2007510日盤中價格6.26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822億元,四家外資公司淨賺2419 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6.6倍。

 

  3.興業銀行:2006年,香港恒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共出資27億,以每股 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上市後,股價達到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淨賺370億。根據2007212日《參考消息》報道,以後每年都有 300%以上回報。該銀行上市募集資金共159.95億,等於全部送給了三家外資公司。該銀行國內發行價格每股15.98(),吸引的網上網下申購資金高達11610億。

 

  4.深圳發展銀行:美國新橋投資集團以每股3.5元購買深圳發展銀行3.48億股,目前股價已達35.8元,投資增殖 10倍,按照深發展20億多股計算,新橋用12.18億獲得了700多億。根據新橋目前的做法,很快將達到1000億元。而新橋集團本身就是莊家,根本不是銀行,如何能改善我國銀行治理結構?況且整個銀行都被美國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對我國又有什麽意義?

 

  5.華夏銀行:德意誌銀行和薩爾•奧彭海姆銀行聯合組成的財團將出資26億元人民幣,購入華夏銀行約5.872億股份,占華夏銀行總股數的14%。每股價格4.5元,現在近14元,淨賺56億多人民幣。目前已被德國銀行控股,500億落入對方手中。目前德國人對華夏已形成了聯合控股,該銀行名義上還是中國()銀行,實際已成為外資控股銀行。

 

  6. 中國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匯豐)持股交行19.9%的股權,出資144.61億元購買91.15億股,每股為1.86元。交行20065月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價超過10港元,淨賺近800多億,07年國內A股發行上市又賺取500多億,合計將近1400億,10倍回報。

 

  7.中國建設銀行:上市前,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億美元購買建行9%5.1%的股權,每股定價0.94元港幣。發行價格2.35元港幣,最高市價5.35元港幣。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億股計算,2家淨賺1300多億港幣。

 

  8.浦東發展銀行:花旗集團出資6700萬美元收購浦發行4.62%的股份,超過1.8億股,每股約2.96元,並且協議規定日後花旗集團有權收購19.9%的股份,目前浦發行股價超過38元,花旗淨賺62億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權,一旦行權將賺取62億的數倍。

 

  9.民生銀行:2004年,淡馬錫控股旗下的亞洲金融公司以1.1(8億人民幣)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民生銀行2.36億股股份,占民生銀行總股份的4.55%,約3.72元,目前該股已達12元多,加上兩年送配,市值已達50億元,淨賺約40億。

 

  (上述交易低價轉讓外資淨賺約9200多億,加上廣發行,損失超過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轉讓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全部完成合資的等待上市的幾十家地方銀行,未來損失將越來越驚人)

 

  10. 廣東發展銀行: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自己出資不過60億,就控製了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與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917家銀行具有代理行關係,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銀行500強的廣東發展銀行。並且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托還各搭進去60億,共180億。把銀行白白送人還要再搭進去180億,已經完全超越了市場交換的範疇。

 

  11.渤海銀行及地方銀行:另外,2005年掛牌成立的我國第一家股份製銀行——渤海銀行宣布,渣打銀行以1.23億美元購入即將成立的渤海銀行19.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除了參股渤海銀行之外,渣打銀行參股光大銀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外資銀行在華進入了加速發展期,中國全部銀行無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資銀行參股或控製。

 

  12.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是中國第一家股份製保險公司,也是第一家引進外資的保險公司,匯豐集團是平安最大外資股東,匯豐是2002年投資6億美元,50億人民幣投資平安;平安集團046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發行價11.88港元,目前已上升到40元港幣。今年2月又募集A股資金388億。截至 2006630日,集團總資產為人民幣3,587.18億元,權益總額為人民幣381.04億元。目前,公司市值近2000億港幣,A5500億人民幣。

 

  13.新華人壽:新華人壽即將上市,現在蘇黎世保險持有新華人壽22800萬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為19%,已成為新華人壽的最大單一股東。但實際上,目前新華人壽的實際控製者是東方集團,由於東方實業和東方集團分別持有新華人壽5%8.02%的股權,再加上東方集團持有新華人壽其他股東的股權,東方集團直接或間接持有新華人壽的股權肯定超過20%(據說,蘇黎世通過中國公司暗中控股已超過56%,投資34億,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

 

  這是我為寫《中國銀行已成為外資超級提款機》專門調查統計的資料,當時在統計過程中忍不住直流淚,我們並沒有發生戰爭,更沒有戰敗要進行賠款,可是上述損失如同戰敗賠款那樣讓國人痛心。上述廉價賣給外資的銀行股,無一不是遠遠低於市場價格,最低的如興業銀行甚至不到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四家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賣損失就超過6千億元,整個銀行金融領域能統計到的損失就超過萬億。可能大家感覺這些數字很枯燥,我們對比一下大家就會感覺到這些數字的含義了,根據國務院醫改調查小組組長葛延風講,解決全國的醫療問題每年6800個億就夠了,可是僅僅幾家銀行就把全國的醫療費用送給了外資”。

 

  我隻想給張宏良教授的數字補充一點;送給外資的銀行財產至少為一萬億元人民幣,占2006年中國GDP的將近5%(2006年中國的GDP將近22 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的全部醫療保健開支也不過占中國GDP6%。這也就是說,按張宏良計算的數字,中國光2006年一年由於“銀行產權改革”而損失給外國人的財產,就差不多夠讓全體中國人民免費享受一年的醫療保健了。

 

  最近正在討論中國政府今後的醫療保健政策。主張“中國醫療保健事業完全市場化”的人反對實行全民醫療保健製度,他們所提的理由中最能打動中國政府的就是,實行全民醫療保健製度會導致政府的支出太高。可就是這些一提到居民福利就怕政府開支太高的“改革派”,在向外國資本家奉送中國的國有財產時卻從來就不怕中國政府有什麽損失。他們怎麽就不能算算中國的“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造成了多少國有資產損失,這些損失的資金又可以為多少中國居民提供免費的醫療保健服務?

 

  為這樣的“銀行改革”辯護的人會說,張宏良那樣的算法根據的僅僅是銀行股票一時的市場價格,而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每天都在變化的,因此根據一時的股票市場價格計算的出售股權損失是不可靠的。對這種辯護的最好反駁,是對比被出售的股權的售價與它代表的對利潤的要求權。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常識是,決定股票價格的基本因素是股票對應的未來利潤分紅的資本化,其計算方法是:這種由基本因素決定的股票價格,大體等於該股票的利潤分紅除以無風險資產的利息率。而就是按照這樣的基本因素計算,張宏良所提到的那些向外資“出售”國有股權的行為也已經將大量中國人民的財富白白奉送給了外國資本。

 

  根據上邊援引的張宏良所搜集到的數據和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匯率可以計算出,在張宏良所列出的對那13個中國國有金融機構的“出售”中,總共有11個銀行的10-20%的股權被以約130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給了外資大企業,其中個別銀行被“出售”給外資企業的股權份額還可能超過了20%

 

  根據前些日子報道的前三季度經營情況推算,2007 年中國14家上市銀行的利潤應當接近3千億元人民幣。張宏良所談到的那11家銀行,肯定占中國這14家上市銀行利潤的絕大部分。根據這些數據推算,如果按外資占股10%的比例算,外資從中國各上市銀行每年的3千億元利潤中可分得利潤3百億元,與外資購買這些股權的售價1300億元相比,利潤率約為23%,按照5%的正常利息率計算,這300億元紅利所對應的按基本因素計算的股價應為6千億元;而如果按外資占股20%的比例算,外資從中國各上市銀行每年的3 千億元利潤中可分得利潤6百億元,與外資購買這些股權的售價1300億元相比,利潤率約為46%,按照5%的正常利息率計算,這6百億元紅利所對應的按基本因素計算的股價應為12千億元人民幣!

 

  這樣簡單的計算就能夠說明,向外資出售中國原國有銀行股權的售價肯定過低,由此將中國的各大銀行的一大部分利潤無償地奉送給了外資,造成了中國人民的財產和收入的實實在在的損失。

 

  問題還在於,按照中國現行的公司法,外資“購買”中國的銀行股權的資金隻能算作被它們“收購”的銀行的財產。如果真是那樣運作,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由向外資“出售”銀行中就得不到任何財務上的好處,向外資“出售”銀行連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沒有增加!

 

  如果中國的這些銀行真在資金的運營上麵臨著什麽國內無法解決的困難,那麽向外資出售一部分股權可能也是一種無可奈何之舉。可是中國經濟和中國金融的實際情況卻恰恰與此相反。

 

  就國內目前的情況來說,中國的銀行現在流動性過剩、資產過剩,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相對於名義GDP都過高,造成了直接的通貨膨脹壓力,並且使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金融市場高度不穩定,需要減少整個銀行係統的資產和負債。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吸引外資”來增加銀行係統的負債和資產,是一種典型的倒行逆施的行為,隻會增加流動性的過剩,加劇通貨膨脹和金融資產價格不穩定的壓力。

 

  就中國目前的對外經濟關係來說,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過多,造成了使中國的整個銀行係統流動性過剩的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將國有銀行股權轉讓給外資大金融機構,就進一步增加了外匯儲備,加劇了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的宏觀經濟困難,從這方麵看也是一種典型的倒行逆施。

 

  還有一個為向外資企業“出售”國有銀行股權辯護的理由:中國的各大國有銀行“資本金不足,需要補充資本金”。其實在中國目前的金融格局下,向原國有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辦法很簡單:要各銀行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公債,再由政府將財政部發行公債所獲資金作為國有資本金注入各大銀行作為政府控製的股本。這樣就可以在不增加中國銀行係統的流動性的前提下使中國的所有銀行都具有足夠的資本金。

 

  總之一句話,在21初的經濟環境下,對中國的銀行業和整個經濟來說,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外資“購買”中國的銀行股權的那些資金;不僅如此,將國有銀行股權轉讓給外資大金融機構,還會進一步增加中國本來已經過多的外匯儲備,加劇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的宏觀經濟困難,是一種典型的倒行逆施的行為。

 

  操控了這場“銀行改革”的人其實也清楚這些宏觀經濟和金融方麵的情況,他們在金融係統內部散布的為這場“改革”辯護的最主要理由是,這樣“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就是為了換得一個好機製”。

 

  這種“引進外資持股可以換得好機製”的說法,更是地地道道的欺騙。這些搞“銀行改革”的人所說的所謂“好機製”,是一種保證銀行貸款質量、將壞賬壓到最低的機製,這樣的機製不可能靠讓外資持股來獲得,已經被事實所證明。最近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爆發,導致美國銀行業和金融業的許多黑幕曝光。權威方麵的檢控揭示,美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都發放了許多必然造成壞賬的“異常貸款”,並且將這些“異常貸款”通過許多金融衍生產品的銷售轉嫁給了銀行外的投資者;美國花旗銀行更已經由於次級貸款所造成的虧損而更換了其CEO。這樣的美國銀行連自己的壞賬都控製不住,自己都製造了那麽多的壞賬,它們持股中國的銀行又怎麽可能使中國的銀行不發生壞賬?讓自己的機製都不好的美國銀行通過持有中國的銀行股權來給中國的銀行造成一個好機製,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既然沒有任何站得住的理由,為什麽某些人還這樣執著地要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越是理性的人越不可能有別的解釋,而隻能求助於愛國者們氣憤之餘所喜歡使用的詞語 ——“賣國”: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就是為了要賣國!其實,更理智的說法應當是:這樣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連“賣國”的資格都夠不上了,隻能叫“叛國”。“賣國”者是在作買賣,作買賣就要講價錢。賣國也得講個價錢,象這樣連個價錢都不講,10元錢的東西以1元錢“賣”出去,那就連賣國的資格都不夠,隻能叫做叛國。

 

  對那些在網絡上聲討“愛國賊”的漢奸們來說,“賣國”、“叛國”都是一份光榮,當然不會是什麽可怕的罪名。不過,對於能夠參與上述銀行改革政策的製定和執行的絕大多數人來說,“賣國”和“叛國”大概都還是一個主觀上不能接受的罪名。我在這裏當然需要交代政策:在中國政府這樣的等級式組織中,任何執行政策的人都是無罪的,他們執行的是別人下令要他們實行的“銀行改革”政策,當然不需要承擔“賣國”和“叛國”這樣的罪名。就是那些提出和下令別人執行這樣的政策的人,有一些也是由於認識上有錯誤,從而至少沒有主觀上故意要“賣國”和“叛國”。由於沒有主觀故意,這後一種人也不能算是有叛國罪,而隻能說,他們非主觀故意的行為,起了一種叛國的作用。

 

  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是要查清,是什麽人出於什麽動機而要實行這樣一種叛國的政策,非要進行這樣的“外資導向式的銀行改革”。不管始作俑者為誰,看來他們的動機都可以用高尚全身邊的高參楊啟先的一句話來概括。有人私下告訴我,那位以“堅持改革不動搖”的旗手自居的前高官高尚全身邊有一位同樣作過官的高參楊啟先,此公曾經為這些“改革家”們謀劃了極其高明的“戰略部署”:要想“改革”國有企業,先要“改革”國有銀行;將國有銀行都“改革”掉之後,國有企業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依靠,就沒法再不被“改革”掉。

 

  據我所知,高尚全和他的同道楊啟先口中的“國有企業改革”,就是通過私有化來消滅國有企業。楊啟先的這一番出謀劃策,再清楚不過地說明,“改革家”們要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實行那種“外資導向式的銀行改革”,就是為了實現楊啟先所指明的那種“戰略部署”:要“改革”即通過私有化來消滅國有企業,先要 “改革”即通過私有化來消滅國有銀行。

(轉自: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78494&id=1076837&dcid=45)

+憤怒!中國銀行已成外資超級提款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