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圖)

(2010-09-24 16:15:19) 下一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莊冬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處】《周易•係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示例】俗話說:~,所以我們對這些人的看法應該理解。

咱想寫這個題目的帖子很久了,一直沒有合適的材料。多謝彩雲舒網友引“奴氣”出洞,最最最合適的材料出現了!再加上今天小鬼子的法律在釣魚島出爾反爾自打耳光也讓咱很高興,今天就把這個帖子寫了吧。

故事是這樣的,托千古一帝的洪福,咱見識了朱元璋皇帝的氣魄大得驚人的“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就寫了個叫《咱也對對朱元璋的氣魄》的帖子(有興趣的網友可以點擊進去看,沒興趣就算了)。

沒事幹了網友看了咱的帖子說:“夏為村戶冬為莊,春秋期率”

咱覺得他寫的特別地好就回了:“咱五體投地,五體投地 ”和“頂著大禮膜著拜,五體投地”

為什麽咱想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個題目的帖子很久了卻一直沒有合適的材料?

因為,能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東西往往比較複雜,比如說《紅樓夢》不僅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讓“淫者見淫”哪!

所以啊,咱需要的是比較簡單的能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東西,大家也可以想象這樣大東西不多見。

那麽,咱今天要說的這個比較簡單的能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東西是什麽呢?

其實呢,咱今天要說的這個能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東西不僅比較簡單還很可能是最最最簡單的哪!

咱今天要說的這個最最簡單的能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東西隻有四個字:五體投地!

簡單吧?

這裏,請允許咱再次感謝彩雲舒網友引“奴氣”出洞,最最最合適的材料出現了!

我最後再說“五體投地”的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那部分。

千古一帝網友看了咱的“頂著大禮膜著拜,五體投地”就想到了“五體投地”的生理部分莊七率對曰:五體肘膝頭 (“五體投地”;五體=頭+兩肘+兩膝),後來又在他的《文章的氣象》裏評論說:“莊七率對曰:五體頭膝肘 (俗氣)”。

大家看看,“五體投地”的讓人見“俗氣”了吧?

當然啦,咱不是說千古一帝網友是個俗者見“俗氣”。不過也蘇好像也說過不要評判別人的話,他好像是說如果你評判別人的話你也會同樣的被評判的。隻是誰又沒有一點點“俗氣”在身上呢?就連一般人都往往以為大氣的皇家氣魄也是與"糞土當年萬戶侯"相反的世俗價值觀,似大實俗。

當然啦,咱自己也不例外,咱也有很多的各種各樣的俗氣,而且咱還希望成為最最最俗的第一俗人哪!如果人們提起咱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咱是他們碰到的最最最俗的俗人,咱就以為咱成功了!

“五體投地”的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那部分咱最後說。大家已經看到了“五體投地”讓人“俗者見俗”了。即便是《紅樓夢》也隻是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和“淫者見淫”三個哪!“五體投地”已經做到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和“俗者見俗”三個了。

可是還沒完哪!咱第三次謝彩雲舒網友引“奴氣”出洞,最最最合適的材料出現了!

那就是:莊七率對曰:五體頭膝肘 (奴氣)

大家看看,“五體投地”的讓人見“奴氣”了吧?

也蘇的話出現在 Luke 6:37   Do not judge, and you will not be judged. Do not condemn, and you will not be condemned. Forgive, and you will be forgiven.  不管你信不信也蘇吧,但是也蘇的一些話還是有道理的。咱就不judge別人,咱也不condemn別人,咱也不forgive別人。

當然啦,“奴氣”跟“俗氣”有本質的不同,“奴氣”的出處“奴氣者”實在惡心,成語說得好“狗嘴裏吐不出象牙”嘛,所以呢,咱就不惡心咱的那非常有限的幾個讀者啦!

到這裏,“五體投地”已經做到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和“俗者見俗”還有“奴者見奴”四個了!

現在,咱就說說“五體投地”的能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那部分。下麵是我古狗來的:

×××××××××××××××××××××××××××××××××
五體投地:(adulate;prostrate oneself before sb. in admiration])指兩肘、兩膝和頭頂著地,佛教最恭敬的禮節,比喻敬佩到了極點。

五體投地:成語,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在 《佛學大辭典》 中的 解釋:又曰五輪投地。投五處於地,為敬禮之最上者。行事鈔下之三曰:“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阿含雲: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雲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兩手以手承足,然後頂禮。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楞嚴經曰:“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為傾倒備至之意。

【五體投地】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又稱“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五體投地”就是“五輪至地而作禮” (《地持論》)。其過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五體投地”致敬的對象一般是佛菩薩。如《佛般泥洹經》卷下:“太子五體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如是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五體投地,向於西方。”也用禮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論•入寺品》: “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還用以禮拜王者等。如《梁書•諸夷傳•天竺國》:“今以此國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今以“五體投地”比喻傾倒、佩服至極。如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同征友萬柘坡光泰,精於五、七古,程魚門讀之,五體投地。”又如魯迅《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李明權)

【解  釋】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出 處】 《梁書•中天竺國傳》:“今以此國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

佛光大辭典
  乃佛教禮法之一。又作五輪投地、投地禮、接足禮、頭麵禮、頂禮。本為印度所行之禮法,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載,印度所行之禮敬法共有九種,其第九種即五體投地,為所有禮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後佛教亦
  沿用此一禮法,並以之表禮敬之最上者。所謂五體,指兩手、兩膝、頭頂等,亦稱五輪。其行禮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兩肘著地,兩掌舒展過額,其後頭頂著地,良久一拜。除實際之投地禮外,一般亦以此語表示對他人極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載,凡禮敬三寶時,必須五體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達虔誠。以五體行禮,其義有五,即:(一)行禮者於右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得正覺道。(二)行禮者於左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於正覺道中。(三)行禮者於右手著地之時,願如世尊坐於金剛座上,大地震動,呈現瑞相,證入大菩提。(四)行禮者於左手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遠離外道,以四攝法攝取難調伏者,令其入於正道。(五)行禮者於首頂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觀無量壽經、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釋門歸敬儀卷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釋氏要覽卷中](參閱‘稽首’6117、‘禮’6582)

佛學:五體投地
  (梵pan~ca-man!d!ala-namaska^ren!a van-date)
  印度禮法之一,為佛教最鄭重的禮拜法。即兩膝、兩肘及頭頂著地的致敬法。又稱五輪投地、五輪著地、舉身投地頂禮、接足禮。《毗婆屍佛經》卷下雲(大正1·158b)︰‘時彼天王遙見世尊,五體投地,禮世尊足而作是言。’又《梵摩渝經》雲(大正1·884c)︰‘即興整服五體投地,三頓首曰︰歸佛、歸法、歸命聖眾。’皆是其例。
  在印度,五體投地為最敬禮,相當於《大智度論》卷百所舉三種禮中第三的上禮。《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舉九種致敬法中,也有五體投地及五輪俱屈之名。其作法是先並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先右膝著地,再下左膝,接著二肘著地,舒二掌過額,承空作接佛足之念,再以頭著地,良久方成一拜。而將中指、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麵,或掩地,皆非本儀。《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雲(大正14·699a)︰‘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今我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法。願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
  此即五體投地作法之次第及意義。晚近,在中亞一帶發現了不少與此相關的圖畫。
×××××××××××××××××××××××××××××××××

大家看了這些以後如果還不以為“五體投地”的能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話,那麽請看:






難道大家還不認為“五體投地”的能讓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