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抗戰老兵的下場(ZT)
(2010-06-28 11:11:42)
下一個
國軍分主力嫡係和雜牌軍。國軍主力嫡係基本上沒參加對日作戰。國軍參加對日作戰的部隊主要是雜牌軍。抗戰一結束,這些抗日的雜牌軍國軍就被國軍拋棄了。當然啦,現在國軍又想起了這些這些抗日的雜牌軍國軍要用他們來標榜整個國軍都抗了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看到有所謂尋找國軍抗日老兵的貼子,這裏有一點資料可以參考。
1、國軍部隊的實力:
抗戰爆發後,國軍先後征發的壯丁有約1600萬人左右,整個抗戰期間,傷亡國軍官兵320萬人,投敵叛變100餘萬,其他原因死亡或失散無明確統計,但估計有數百萬之多。到1944年12月,國軍在編部隊包括各種遊雜武裝有600萬人。1945年底,經過縮編後,保留400多萬人,編製為89個軍,兩個騎兵軍,253個步兵師,但是其中有近半數為所謂的雜牌軍。
2、國民黨消除異己,迫害非中央軍部隊的做法:
抗戰勝利,國民黨內部矛盾開始顯現,蔣係統與地方實力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大量爆發。蔣係統的方法是,一麵向蘇聯妥協,並和中共談判,同時抽出力量先行摧毀國民黨中的其他勢力,以維護蔣係統獨大的局麵。這其中最典型的是雲南事件(將龍雲的部隊調去越南而後突然將龍雲的滇軍消滅,殘部編為第60軍等部隊,後在東北起義,成為解放軍的第50軍),高樹勳事件(命令高樹勳全軍穿越中共解放區去收複所謂失地,結果高部五萬多人離開國軍防區後竟然被國軍斷絕補給,最後被迫全部投降中共)。在若幹次大大小下的此類事件後,大批抗戰期間的老部隊僅僅因為不是中央軍嫡係,就這樣被無端犧牲或消滅了。
3、整軍方案與擴軍、複員的怪象:
國共和談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整軍問題。蔣為了爭取時間,曾同意了美國代表馬歇爾提出的《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以下簡稱為《整軍方案》),1945年2月25日下午4時在重慶中山四路堯盧國府參軍處主任辦公廳舉行簽字典禮,國民政府代表張治中、中共代表周恩來、顧問馬歇爾先到樓上會議室,在《整軍方案》的英文本簽字。隨後到樓下大廳正式舉行華文本簽字儀式。
整軍方案的目標是將中共軍隊與國軍部隊按陸軍1比2,空海軍1比3的比例編製為統一的國防軍 ,並杜絕軍人幹政的弊端。
這個方案得到中共的高度讚賞,周恩來說:“這一方案的實施,將使十八年來武裝紛爭的局麵為之改變,將為中國實現和平民主團結統一,將使中國走入近代工業化的國家。”但是這個時候,由於蔣係統內排除異己的工作已經初見成效,故蔣對該方案表示反悔,並隻對整軍方案中的裁軍部分著手實施,而其他方麵拒絕執行。
隨著部隊複員工作的開始,國軍抗日官兵的厄運開始了,大批抗戰老兵被一腳踢出軍隊,僅僅因為他們是所謂雜牌部隊的官兵,而奇怪的是,大批原偽軍和武裝卻被成建製地補充到國軍部隊中來。原來整軍複員對蔣介石而言,實際上包含整軍和複員兩個意思。整軍是對自己的嫡係部隊而言,把部隊整編合並,汰弱留強,補足實額,裝備美式化,加強戰鬥力。複員是對非嫡係部隊而言,總兵力硬裁三分之二後,沒收剩餘的軍械,然後伺機遣散或消滅。所以一方麵,大量抗戰老部隊被裁撤,抗戰老兵流離失所,而大量偽軍,因為長期幫助日軍對抗中共,所以便被中央軍部隊吸收補充,成為內戰骨幹。
到1946年中期,內戰全麵爆發時,國軍一方麵遣散了14萬軍官和200萬士兵,另一方麵,卻又招收了包括原川島芳子所轄的靖安軍、鐵石部隊等血債累累的武裝達60萬人。
當時社會的一大怪象,便是大批抗戰期間入伍的軍官和士兵四處流浪,大公報報導,編餘軍官三百餘人留落重慶,“欲從商,無資本;欲從工,工廠已關門。且八年打仗,家破人亡,田園荒蕪,亦無力重建家園,當前大部分已淪為乞丐,沿途討飯,少數以挑水擔柴擦皮鞋為生,夜間露宿街頭。”申報報道“各部隊中之湘籍子弟以及來自田間籍隸冀、魯、豫、鄂、贛、蘇、皖等之編餘士兵。。。 。。。若幹部隊中之農家子弟,為數至少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已成‘有甲可解,無田可歸’之難兵。”1946年11月16日重慶失業軍官三千餘人向國民黨請援,要求救濟,但國民黨方麵拒絕救濟,也拒絕接收他們重新入伍。
可是同時期,原來的部隊卻頗受國軍寵信,不但被編入中央軍,而且待遇極好,原因無他,希望借其抗戰期間的反共經驗為其賣命而已。
1947年5月13日,編餘軍官一千餘,包括退役軍官中央訓練團的將官級團員四百,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前痛哭,他們哭訴:“如果我們的中央要我們活,他們應該賞給我們一碗飯。如果他們要我們死,他們應該給我們一口棺材。”
這些抗戰老兵們不懂,他們的中央不需要他們了,他們的利用價值完了,國民黨現在需要的,是願意為國民黨發動內戰打先鋒的偽軍,隻有這些人才對同胞狠的下心。
後來蔣緯國說:“當時國軍被編餘之各地軍官總隊,曾經流傳一些順口溜:‘此處不養爺,還有養爺處;處處不養爺,爺去當八路!’“當年由於這批龐大數目的編遣官兵一時未及加以妥善安排處理,亦無法還鄉複員,結果都投向共軍。”
在內戰初期被俘的原東北軍某團上尉營長高競榮說:“我們進關後,中央不惜用種種毒辣手段排擠我們,抗戰前把我們放在剿共內戰的第一線上;抗戰中不給我們補充,編來編去我們都成了有職無權,連個正規番號都沒有。”少尉副官邱長明說:“編來編去,把我上尉降為少尉,還要開除我。今天把我弄到內戰火線上當炮灰。”
在此情況下,大批原國民黨抗戰時期的老部隊和官兵被迫或自願參加了解放軍,而國軍投入內戰戰場的部隊,除遠征軍的幾個師外,相當一部分部分官兵均為整軍後新征人員(包括原來的60萬偽軍)。
國軍對抗戰老兵的迫害,使得中共得到了一個天大的機會,積極吸收國軍中的技術幹部和專業人才。1946年6月29日朱德在延安會報時提出爭取國民黨軍遣散官兵之辦法如下:(1)調查被遣散的或整編的軍隊番號集訓地點軍官佐姓名年籍出身。(2)找他們的社會關係及重要軍官之弱點以便心理上積極的爭取。(3)在這一分化未完全成熟前切忌於發生任何關係。(4)這些被整編的軍官大半出於農村,他們都是充滿了封建意識,我們初步隻可以用拜把兄弟方式或利用已有的封建組織如青紅幫這些方式去拉攏。我們的解放區都是他們的家鄉,積極歡迎他們還鄉團聚。
經過這樣一個階段後,三年內戰時國軍其實已經不再是抗戰時期的國軍了,它分為四部分:1、抗戰時期的遠征軍和中央軍部隊,骨幹約80萬人;2、新招收補充進來的和偽軍分子,規模大約在60萬人左右;3、雜牌軍中整編後殘餘的部隊,50來萬人;4、新征的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和軍校生,約200萬人。
而在整軍後被裁撤的抗戰老兵,為200萬人,其中一部分流離失所,成為流民,其中有凍餓而死,甚至自殺的。另一部分無所依靠,投效了解放軍。也有一部分為數不少的編餘人員,當了土匪,後來被解放軍消滅。而因為有一技之長,得以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隻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