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華裔兒童中文教育的有效解決之道

(2010-05-27 12:32:25) 下一個
作者:如幻 石心









樂焉媽按:感謝本地中文學校校刊的約稿,我一直對本地中文學校的負責人心懷感激,因為他們都很實在善良,不以利為出發點。在王教授去年訪德時學校也慷慨資助。我希望也能對中文學校有所回報。如今大孩子的《大學》誦讀班也開始快兩個月了。我對讀經教育在中文學校的推廣比較樂觀且真心希望那些可愛孩子們的中文水平能再上一個台階。故在明日啟程漢堡之際,還特意抽空半天時間撰寫此文。感謝如幻授權我行文可引用她的部分文字,感謝所有給我提供資料和靈感的人。

海外華裔兒童中文教育的有效解決之道

海外的華人都是民族精英,也都很注重孩子的中文教育。然而在缺乏母語的環境下,卻有“巧婦無難為無米之炊”的窘迫。哪怕父母努力給孩子創造了一個中文聽說環境,卻仍會遭遇海外中文教育的瓶頸問題:識字。讀寫關不過,孩子的中文學習熱情難以持續,中文水平仍上不了一個台階,讓人遺憾。如何有效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有效的教學理念是成功的關鍵。若在恰當時機用恰當方法,加上恰當教材,基本上就可保證中文教育的良性開展。筆者就幾年來育兒心得和了解到的谘詢,願與大家探討。

聽說是語言的基礎
首先應解決的基本問題:聽說。在北美的論壇也有如此討論,倒是幾乎成了共識。即家長應堅持用自己的母語和孩子對話。即母語中文的家長用中文,母語西文的家長用西文。能保證足夠的中文輸入,自然會有順利輸出的一天。孩子所接觸的西方社會中(包括幼兒園、學校、社交等)有足夠的西文熏陶,家庭中的小中文環境尤其可貴。純中國家庭也好,中西組合家庭也好,都應如此做而大可不必擔心孩子西文。須知兒童接受多種語言和廣泛信息的能力是強大的,隻有大人的注意力和能力才會限製在某一方麵。孩子都是語言天才,隻要給他們機會。隻有大人會在這種情況下會暈頭轉向,孩子可不會。認為孩子無法同時學多種語言,我們實在是小看我們的孩子。如今別說雙語寶寶,多語寶寶都不少見。而在過去失敗的例子中,隻見不會中文的華裔子弟,不會西文的華裔子弟則罕見。

維持語言的純粹性尤為重要。即不把中文西文混雜表達給孩子。家長應給孩子創造盡可能多的中文環境(比如播放錄音),請相信孩子的頭腦自然會運化這些語言信息,請相信生命的神奇。小孩子可能一時表達上還有糊塗的地方,並不表示心裏也糊塗。他心裏清楚得很呢!他一時未習得兩種語言所有相應的詞匯,會偶爾彼此借用一下,我們隻要及時告訴他相應的表達,他一定會學習到。但如果家長習慣了混雜中文西文的表達,孩子也自然會習得這個壞毛病。

語言就是通過反複重複習得的。這裏“習”字用得很到位。因爲“習”的本意就是小鳥反複學習飛翔的過程,就是反複練習,這在語言上就包括反複聽,反複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反複誦讀,培養語感。所有重要的人類文化都重視誦讀的傳統。反複誦讀的內容可以是故事書,語文課本或筆者所提倡的比如《大學》、《論語》、《老子》、《周易》等中華傳統經典。

能從孩子說話伊始就如此自然會很有效,而孩子已習慣聽說西文的家長卻和不必放棄,隻要付出更多努力,堅持講中文,給孩子輸入足夠多,鼓勵孩子用中文回答,堅持了也會有效。有些華裔孩子往往以西文回答,家長可嚐試堅持不回答孩子的西文對話,而隻回答中文對話。聽多了,模仿多了,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這個“自然”,還不是在父母堅持不懈地“對牛彈琴”的結果麽?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不習慣說中文了,不要以為他就是不樂意說中文,或者根本不會。能聽懂,隻是不習慣表達,要讓他說中文,就要從今天做起,多和孩子說中文,再鼓勵孩子表達出來。

海外華裔兒童中文學習現狀
再來談海外華裔兒童中文學習的現狀。即使聽說關過了,許多海外家庭和中文學校教學普遍麵臨相似問題。很多孩子從八、九歲、十一二歲開始就不喜學習中文的原因,絕非因為學習的內容本身太生澀難懂,而是因為他們漢字學習的速度太慢、認字量太有限,以致於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中文閱讀,也沒有養成中文閱讀的習慣。現在海外中文學校一般每周要求的識字量也就是六七個左右,加之有些字詞不常用再不時忘一些,孩子常常學了十年也隻認了一千多個字,就是半文盲的水平——讀不了書,多年學習後仍然無法進行中文自學和半自學,離開了老師家長就寸步難行,又如何會對中文學習產生持續的興趣呢?

而他們的西文因為有學校的規律學習,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正常發展,到了十歲左右時,他們的西文和中文閱讀水平已呈現極大差距。比如他們可讀西文語版的哈利波特和科普資料,可是中文閱讀除了課文之外,還停留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水平,甚至更差,內容都相對膚淺,無法再滿足孩子處於其年齡的心智需求。識字量的瓶頸無法突破,孩子們閱讀中文困難重重,即不認識字,不明白詞的意思,沒有足夠的文化背景進行理解。既無樂趣又充滿挫折感的經曆令他們自然對中文學習喪失了興趣甚至越來越排斥。

筆者的朋友曾去一些中文學校和家長們座談,很多家長說起孩子的中文教育都是一肚子苦水。一個媽媽為了讓十三歲的兒子喜歡中文閱讀,每天相約和孩子讀一頁《天龍八部》,但是孩子每天是多一個字也不讀,純粹完成任務;另一個媽媽每天和十二歲的女兒讀瓊瑤,因為這是女兒喜歡的主題,可女兒仍是非常勉強,能不讀就不讀,可抱起德語書,是兩天讀完一大本。

海外中文教育之所以普遍地失敗,是因為孩子們十年海外中文教育的結果還大都在被動學習,認字量不夠,無法真正自主閱讀和學習中文。

識字關及讀寫如何有效突破
在學齡前或者小學低年級突破識字關正是衝破海外中文教育瓶頸的關鍵,而沒有認識到或者沒做到這一點正是絕大多數海外中文教育失敗的原因。盡早開始中文自主閱讀是保持孩子對中文學習熱情的法寶。成功的三大要點包括正確把握教育的時機有效的教育方法合適的教育內容

首先在孩子開始西文閱讀前或上小學前,及早開始引導孩子有效認字,中文閱讀需要搶占先機。兒童學習漢字是有敏感期的,尤其漢字圖畫性的特點,是右腦學習的強項,因擅長記憶圖形的右腦在兒童期最為發達,這就決定了兒童期可以快速輕鬆識字。這時讓孩子認字,是得天時之利,輔以得當的方法,更是事半功倍。錯過時機,又沒有中文環境,則必將費力多而收效少。孩子的教育好比種地,要在恰當的時機開展。一定要以各種方式讓孩子盡快識字,海外中文教育相比國內教育大為緊迫的也是這一點。國內的孩子上學了再識字也不晚,反正環境在那兒;而海外大環境是西文,一般西文都是拚音文字。拚音文字就是所謂“我手寫我口”。雖不同語言的拚讀規律程度不同,但還是有規則可循,這也就是說,一個孩子隻要會說這種語言,那麽他一旦上學掌握了簡單的拚讀方法,就可以在閱讀上一通百通,一日千裏。因為他能拚出來聲音,他的頭腦中就能反映出意思,除非他沒學過的詞。所以海外華裔子弟的西文母語閱讀一般都不成為問題。因此那些非華裔的二代移民,像生活在德國的英國人後裔,生活在美國的法國人後裔等,隻要他們從家庭處可以習得非當地的西文母語,英語或者法語等,都能相當容易地進行兩種母語的閱讀。正就因為兩者都是拚音文字,會說就易讀,道理就在此。而中文呢,是象形文字,得一個字一個字的認,不認識就是不認識。如果海外華裔兒童也等到上了學再認字,中文的學習速度大概是無法抗衡西文拚音母語閱讀的神速進步的。而孩子一旦產生非常明顯的借助拚音文字閱讀傾向,後果就很嚴重了——中文學習就此將陷入被動境地甚至是惡性循環。此謂教育的時機。

華裔兒童中文教育,一定不能依賴拚音。美國興辦中文教育的馬立平女士就認為,拚音是海外兒童中文學習扔不掉的“拐棍”。海外的兒童從每日接觸的西文中習慣了拚音文字,通過拚音做拐棍教中文,用注音讀物來發展啟蒙學童的閱讀能力是“欲速則不達”。

觀察海外教育的成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前文提到的大量誦讀同時加上用手指讀。通過心到,口到、眼到、手到的訓練,孩子能在達到左右腦協調發展的同時,通過整篇文章的立體記憶和一段時間的積累,實現大批量的識字筆者認為,不應隻教孩子此刻能理解的字。五四以來,由於受到胡適、杜威的影響,中國整個教育的理念都強調要照顧學生的興趣、要隨學生理解力的增長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這些見解落實在需要理解的自然科學上相當有用,是正確的,但落在人文學科上確未必。光明日報去年的文章《語文課的出路:回歸傳統》也表達了這樣的反思和呼籲。所以日常生活的字卡也是一種方法,不過缺點在於,你隻能教給孩子當時能理解的字,這樣長期下來孩子也認不了多少字。全球兒童讀經推廣第一人台中師範大學的王財貴教授認為,教孩子認字正如“煮湯圓”:不管多少湯圓,不管湯圓大的、小的,不管它哪個先熟、哪個後熟,你就全部放下去。哪個先熟呢?接近鍋底的先熟。所以熟的它就浮起來,有些時候七、八個,十幾個一起浮,浮到半空中它又沉下去了,因為還沒有完全熟,等一下再浮起來。所以浮浮沉沉就等於認字。孩子有時候記住,有時候忘記。我們不要責備孩子把字忘記,他有忘記的權力,因為這是人性。他什麽時候記得呢?就象湯圓浮浮沉沉,到最後全部都浮起來了。

具體來說,一個可操作的方法就是在孩子小學入學前,用兩到三年的時間,用指讀誦讀文本輔以白話文閱讀的方式突破識字關,讓孩子順利開始中文閱讀,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沒有在入小學前做到這點,那麽到小學三,四年級前繼續努力,爭取突破識字關,養成中文閱讀的好習慣。

以上談到的是教法。

那麽選擇什麽教材好呢?在沒有海外中文沒有應試的壓力下,您有相當多的自由選擇適合您和孩子的教材。您當然可以選擇中文學校提供的課本;或是《中華字經》快速識字教材;或是傳統的《千字文》;或者是筆者三年來一直在教學實踐的中華經典誦讀,輔以白話文閱讀(包括童書繪本親子閱讀,散文詩歌小說等)。通過大量重複誦讀指讀,孩子都可以在一到兩年突破識字關。而筆者推崇的如《論語》、《老子》等中華經典,是因為經典裏都凝聚了中國古人智慧的精華,孩子通過大量誦讀而自然背誦,雖然現在未必都懂,他隻懂現在能懂的,卻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懂越多。孩子在朗朗讀書聲中輕鬆認識了一到兩千個漢字的同時,這些經典也銘刻在孩子的生命裏,伴隨著孩子成長,伴隨著孩子一輩子。這不比任何其他的教材更好麽?筆者相信,經典和現代不矛盾,經典和童真不矛盾,經典和活潑不矛盾,經典和順其自然不矛盾,經典和身心平衡發展不矛盾。因為人生並不是非此即彼。

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也沒有用恰當的方法和采用最好的教材教,不是不能補救。隻是可能要付出更多辛苦,雖然事倍功半,可我們也不能輕言放棄啊。

綜上,隻有把海外中文教育的主次分清,才能達到良性循環和可持續性發展,即首要重視誦讀,誦讀會讓孩子保持良好的語感;通過誦讀可以大量識字,進而正常開展現代文閱讀;一個能讀書且喜歡讀中文書的孩子,想教他寫字是容易的,想讓他寫越來越多的字也是可能的,因為他的生活中已經不能沒有中文的了。也就是說,誦讀教育可以促進寫字教育。但是如果一味隻強調寫字,而忽視了孩子的誦讀和識字,最後孩子學了十年還不樂於讀中文書,一離開中文學校就不要指望他再拿起中文了,那麽之前辛辛苦苦學寫的字也就很快都還給老師。

在漢堡、卡城和斯圖加特和Krefeld,已有係統的讀經教育,尤以漢堡教學成果最為可觀。以漢堡目前的教學經驗來看,無論是4歲半開始讀經,還是6歲開始讀經的,或是更大開始的,每天有一定的讀經量(平均每天30-45分鍾),配合白話文閱讀學習,堅持兩~三年後,孩子的識字關都能突破,閱讀習慣也可以逐漸建立。漢堡的教學實踐也證實,海外華裔少兒是可以象閱讀西文一樣地熱愛閱讀中文的。卡城的讀經兒童大多三歲左右,別小看他們,大都是不到一歲就接觸經典。加上最近新開的《大學》經典誦讀班,相信堅持下去,耐心等待兩年,亦會有可觀的成果。

結語
海外的中文教育一定需要長期堅持和細水長流。學習隻是一種習慣,中文閱讀也是一種習慣。什麽事情成了習慣,就可以自主前進了。因為那時孩子就可以進行半自主甚至是自主學習,你不用逼他學,他看到中文書就想讀,沒有了還要找你要。這時,就不擔心西文閱讀的衝擊了。因為,中文有中文閱讀的獨特世界,自有其別具一格的風景,其給孩子帶來的信息和感受很多是西文閱讀不能取代的,正如很多西文閱讀的體會不能在中文譯文中感受到一樣。假如這種獨具魅力的中文閱讀是孩子能力所及的,他怎麽會放棄呢?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祝願所有海外華裔孩子的中文都能達到父母所期待的程度和達到作為一個華裔子弟應有的程度。



我感激經典教育帶給我和樂焉的充實和喜悅。我也期望把充實和喜悅分享給更多的海外父母。
樂焉,流利漢語和德語。現近三歲半。四個月起開始聽中西經典。二歲七個月開始跟讀誦讀。現已大量誦讀並基本背誦《大學》,半部《論語》,半部《老子》,《周易》前六卦。英文德文讀經在醞釀中。小樂焉十分喜愛經典誦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木蘭媽 回複 悄悄話 請問期待詩雅:

你給你的樂焉寶貝的專門買兒童版的古典書嗎?
我的木蘭女兒將近三歲, 我開始教她詩詞, 有些擔心是否可堅持? 請問你怎麽持之以恒教樂焉直到她明白,理解一些並且記得呢?

你的此文很有道理,也很鼓勵我. 謝謝.

木蘭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