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王也許可以休矣:美國陸軍劃時代率先告別刺刀訓練
(2010-05-19 12:29:42)
下一個
美國陸軍率先告別刺刀訓練
□ 記者 段宇宏
來源:鳳凰周刊2010年第13期 總第362期
“衝啊—殺,衝啊—殺”。
戰爭電影中常見這樣的鏡頭,士兵們端著帶刺刀的步槍衝向敵陣,與之肉搏,名為“刺刀衝鋒”。全世界各國軍隊,新兵入伍之後,刺刀訓練是必須之課。不過美軍近期已經正式終結了刺刀訓練,同時被取消的還有5公裏越野訓練,而以Z字形短距離全速衝刺練習代替。這是美國陸軍在總結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經驗後作出的重要訓練調整。
全球幾乎所有國家軍隊仍把5公裏拉練和刺刀訓練當作士兵必修課的時代,美軍做出這樣的調整,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刺刀的故事是一個傳奇,它的運用也是軍事傳統,美軍曆史上有其重要篇章。今後的美國陸軍士兵在聽前輩講“刺刀傳說”時,也許就像今人聽講盤馬彎弓的古代作戰故事。
實際上現代戰爭中,刺刀的作用越來越小,據美國國防部公布的美軍檔案顯示,美國陸軍最後一次使用大規模刺刀衝鋒戰術,是在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場上,海軍陸戰隊這個戰術的最後一次運用是在越戰。
據《泰丨晤士報》和美丨聯社等西方媒體報道,美國陸軍取消刺殺訓練,但會更加強化肌肉練習、近身格鬥,包括使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工具,進行肉搏。但相信士兵遇到這種近身搏鬥的機會應該不多,大規模刺刀衝鋒的場麵基本不可能碰到了。
這幾十年,美國軍隊常見的作戰方式是,先以海空優勢摧殘敵人,造成心理震懾,陸軍更多承擔打掃戰場、清剿殘軍、負責占領的任務,遇到敵人堡壘或陣地,立刻呼叫空軍以炮火支援。
兩次海灣戰爭,軍事上號稱“中東雄獅”的伊拉克,其坦克、步兵等地麵部隊,連敵人的麵都見不著,毫無用武之地。北約轟炸南聯盟時,塞爾維亞硬生生被對方強大的空中力量給打到心理崩潰。高科技戰爭潮流下,傳統軍事理念中所強調的士氣與勇敢必須重新詮釋。
陸軍在信息化戰爭中的作用已被大大削弱,有如農業在現代工商業社會的尷尬境地—不可缺少但產出與收益難成比例。這種環境下,刺刀衝鋒哪有用武之地,刺刀訓練至少對於科技化程度全世界最高的美軍來說,已屬雞肋。
盡管難有用武之地,但刺刀訓練作為一種軍事傳統,仍在各國軍隊中頑強保留著,並擁有重要地位,美軍也不例外。在美軍的《戰鬥訓練手冊》中,近身格鬥與步槍刺殺訓練是兩大主要內容。
《手冊》這樣介紹:刺刀是一個作戰士兵最主要的裝備,很顯然,它是一種多用途的武器。一個訓練有素又自信的士兵,他的刺刀對敵人產生巨大的心理威懾力。士兵應該要熟悉刺刀的運用,增強與之相關的能力,以防衛更多敵人和來自各方麵的攻擊,這方麵的訓練能增加一個士兵在戰鬥中幸存和完成任務的機會。
很多士兵對刺刀也有深厚感情,因為他們認為,就算不用其戰鬥,但拿來切割物品也是頗為方便。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陸軍也用過刺刀,不過是用來清理戰壕。
刺刀是冷兵器,但這玩意卻很有趣,是在火槍這種熱兵器出現後才隨之誕生的。公認的說法是,17世紀中期,法國巴約納(Bayonne)的農民在一次戰鬥中,無意之下把小刀插進槍管裏攻擊敵人,這就是刺刀的最早起源,所以英文中刺刀的單詞是“bayonet”。
美軍理論上重視刺殺訓練,在實戰中近幾十年運用得非常少,但也有名貫全軍的“刺刀英雄”,這就是領導美軍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刺刀衝鋒的劉易斯·米萊特上校。
米萊特當時為上尉軍銜,在陸軍第27團E連服役。1951年7月2日,他所在部隊被朝鮮軍隊困在180高地,有一個排被朝鮮軍火力壓製得不能動彈,米萊特率領另外兩個排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刺刀突襲,因此被授予榮譽勳章,後來他擔任27團榮譽上校長達15年多。
有曆史學家稱,米萊特指揮的這場刺刀衝殺,是美軍繼南北戰爭時“冷港戰役”之後,最圓滿的一次刺刀衝鋒。米萊特這位美軍刺刀英雄在去年11月14日以89 歲高齡去世,美軍新聞處專門撰文以紀念。
而關於日軍刺刀的使用,中國有很多有趣傳說。一說日軍在刺刀上鍍水銀,使之有劇毒,一說日軍在白刃戰前,要退光子彈再衝鋒,這類傳說在文藝作品中頗為常見。第一種說法,從科學角度來講,是不可能的,水銀在常溫下為液態,鍍不到刺刀上;第二種說法,可能是對日軍在白刃衝鋒前,按照《步兵操典》檢查子彈是否射光,怕走火傷到自己人的誤解。
不過,現在要說刺刀完全退出曆史還為時過早。隻要人類還存在戰爭,就難免小規模的近身格鬥,刺刀還會發揮它的作用,軍事水平落後的國家,也會把這個傳統保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