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深深的博客

有心遊遍三洲五嶽,名山大川,可奈世界之大,隻好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邊走邊看,有感而發,記錄鮮活景色和人生感悟。
正文

美麗BC印象

(2010-05-15 09:19:15) 下一個


出行篇
目光停留在灰鯨氣息穿破海平麵的瞬間,思緒盤旋上卡普利亞諾九曲的樹屋花園,記憶棲息於茂密雨林的斑駁和虯屈,所有一切讓身處千裏之外居於蠻荒野嶺蔓草倉皇的我無可挽回地深陷那段十日之旅的單相思。用任何微妙的語言都很難刻畫我踏上溫哥華之旅一刻的心理變化,或雀躍或忐忑,象初戀約會前對著鏡子手足無措的弱冠少年,夠傻。溫哥華,多少夢裏初探間或失神無語,隻為了她,今天我終於來了。
駛離無趣的卡爾加裏,一路行至班芙國家公園,草原省的景色卻也單調,廣袤的綠色無邊無際延伸直至落基山沒來由地橫亙出地平線,針葉林或稀或密爬滿每處山嶺,相似的景色讓長時間的駕駛變成機械的條件反射,竟然產生了是不是一直在原地踏步的困惑,一行人在腎上腺激素撩撥的少年狂消退後漸漸昏昏睡去,隻剩司機孤獨地抵抗著上下眼皮的親密接觸。
跨越阿爾伯塔省界到BC省便進入YOHO國家公園。建立於1885年的YOHO國家公園位於洛基山的西坡,YOHO在印第安克裏族語裏表示敬畏的意思。我們隻是匆匆在公園內最有名的Emerald Lake停留了一下,除了湖水背景裏被濃霧遮蔽的山脊尚有些趣味,數百萬年富含礦物質的冰川融水致使湖水幽藍宛如祖母綠也沒讓我們覺得新穎,隻緣於見慣了洛基山裏星羅棋布的各色湖泊。倒是同行夥伴的榨菜肉絲讓我記憶深刻唇齒留香。
穿過Golden,洛基山被拋在了身後,漸漸顏色繁複起來,路邊莫名的斑駁野花和闊葉林拂走 洛基山雪線的寒意。從1號高速向南折向97號,市鎮繁密起來,我們沒有留連,直奔第一天的宿營地 – Kelowna。
Kelowna是個十數萬人的市鎮,BC省的第二大城市,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緊靠Okanagan Lake帶給這座城市潮濕適宜的天氣,遊客和越冬的“Snow birds”們。吃完晚飯我們逛起了市容,Kelowna相當美麗,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信步由韁來到Okanagan湖邊,遠處的湖麵升騰起霧氣被夜幕籠住竟然與漸趨漸至的烏雲渾然一體,陡然間體會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語境。
天公不做美,不期而至的狂風帶來的驟雨阻住了我們一行人,百無聊賴之際發現湖畔小店裝飾和貨品卻也別具匠心,可惜價格咂舌。看看細雨綿長無絲毫停止的意思,我們便悻悻地返回住地消磨時光。子夜入睡前,憑窗眺望,雨不知何時已停了,仰望蒼穹,月朗星稀。
告別美麗的Kelowna沿97號高速一路向南,狹長的Okanagan湖一直陪伴身旁。湖麵或浩渺或蜿蜒象千麵女郎舞動身形說不盡的綽約風姿回味綿長,轉過群山,她又陡然消失,我們正嗟夫歎息之際卻又見幽穀深潭中一池碧水透著那股神秘,仿佛女郎又遮上了麵紗。這樣美侖美奐的湖水如果不是在加拿大,定是《詩經 國風•周南》裏的“關雎”,威爾第的《阿依達》或者壯族民歌裏的《劉三姐》。隻有頭腦簡單不解風情的加拿大人非要硬生生把她和一個頭小頸長的史前怪物聯係起來,弄的不倫不類美感盡失。
從97號上3號,高速公路起伏在崇山峻嶺間,間或有大片的果園,從路旁的廣告看這一帶盛產櫻桃,隻可惜我們行路匆匆沒能下車嚐鮮,現在每每回想起來頓足捶胸歎息不止。擦過Hope城,“希望”真的就在前麵,從這裏重回1號高速,鼻尖似乎嗅到空氣中彌漫開太平洋西海岸的海風。漸漸溫哥華城由遠景拉成近景,高速路穿越鋼筋叢林,富華的大都市氣息撲麵而來。

溫哥華篇
旅遊我向來是寫實派,未出行前遍閱相關的旅遊資料,可謂“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力求規劃一份詳盡的,以期勾勒出城市的完整麵容。但當照著我倒篋傾筐炮製而成的日程表按圖索驥了每一個到過溫哥華的遊人嘴裏毫不意外會提及的風景點後,我驚奇地發現留下長久記憶的竟然不是Stanley Park的古木參天,English Bay的千帆側過,而是山頂咖啡屋外的片刻閑適,Robson 街的衣香鬢影。
回鄉後試圖對友人講述一幅栩栩如生的溫哥華工筆畫時,陡然間張口結舌了,腦海中無來由地清晰可見清晨靜謐的漁人碼頭和溫哥華住處小小的海灘,遠處城市引以為傲的天際線隱隱然成為這幅水墨畫的背景。如果你執意讓我講講旅遊指南裏的經典景點,我說在Stanley公園裏麵對English Bay找個長椅坐下來看看對麵Canada Place 的五帆,爬爬卡普利亞諾吊橋公園的樹屋,逛逛Granville 島上Public Market,聽聽Gas Town 的煤氣鍾敲響溫哥華百年的風雨滄桑 。
溫哥華被冠以最宜居城市美譽由來已久,故爾你需緩下腳步,扔下手中的日程表,細細體味“宜居”二字。這是一座200年曆史的城市,也是一座沒有曆史的城市(除了絲毫看不到關聯卻也被生拉硬拽進來的印第安圖騰柱),在這裏的街角讀不到北美東部城市慣有的厚重曆史感和文化氛圍,也沒有建築學上古典複興和後現代主義等的激烈碰撞和調和。這裏沒有也不需要有以上的一切,這個城市的一切落腳在一個“居”字上。溫哥華人獨享絕無僅有的自然條件,他們享受生活的安逸閑適,他們讓自然融入城市,他們也不試圖解釋他們動機,更不會想把他們的生活上升到哲學和主義的層麵。他們隻想慵懶地打個哈欠,然後在每一個可以看到海的角落靜靜地咀嚼夏日略帶海腥的微風和冬至無邊雨絲的落寂。

溫哥華島篇
來溫哥華不去溫哥華島就象把佛羅倫薩牛排Bistecca Alla Fiorentina烤成了十分熟一樣,吃也吃得,但就是難以下咽,換而言之就如同白白地糟蹋了好食材一樣糟蹋一次原本可以圓滿地旅行。作為溫哥華島人人必去的保留節目 - 布查花園和維多利亞的Inner Bay,在其他人的遊記裏也都說濫了的,在這裏也就不濃筆重彩。概而言之,布查花園頗有些螺螄殼裏做道場的味道,小小的園林濃縮了鮮花異草裝扮的各色鮮明主題,曲徑通幽處,別具洞天。同為小、巧上作文章的蘇州園林勝在用建築隨勢而變,輔以重山複水。記得當年在留園繞過蜿蜒盤曲的回廊,撞到了開闊的涵碧山房,陡然體會到了朱熹先生 “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意境。但布查花園用天然的手段再造了天然,空間被解構為迥然不同的小生境,行走間但見“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四季花木皆可尋跡。
通常的溫哥華島一日遊裏提到的維多利亞其實僅僅指Inner Bay的方圓之地,一塊得天獨厚的內港,周圍散落新巴洛克建築風格的BC議會大廈、英女王曾下榻的凡爾賽式的Empress 酒店、及其他林林總總殖民地風格的建築。豔陽下滿是閑適慵懶的空氣,信步走來,我已醺醺微醉於藍天綠草白雲海風廣場鴿三角帆流浪藝人四輪馬車。謀殺了無數的菲林後,雖然是極不情願地離開了維多利亞,但我知道還有更精彩的篇章在等待著我,這就是溫哥華島的腹地。
繞過緊鄰海灣透過樹枝依稀可見的豪宅區,很快就駛上了進入溫哥華島腹地的高速公路,一路經過各式別具風情的小鎮,無一例外在鎮頭豎立著數人高土著風格的圖騰柱,或許在遠眺西太平洋並默默講述先祖們披荊斬棘的拓荒史。
到達Ninamo時已是傍晚時分。作為島上的第二大城市,Ninamo安靜得直想讓人坐在棧橋的酒吧發呆,這是一種直抵人心的靜,靜得你都覺得思想都應該聽得見,任何語言都是多餘的。一刹那我仿佛進入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空靈。東太平洋的夜空清澈得能看見月亮的笑容和星星的鬼臉,甚至會擔心那條牛奶河會不會流下來。漸漸我模糊了雙眼,不知那個是夢境那個是真實,這也許是我一生中睡夢最甜美踏實的一晚。
離開Ninamo開上那條險峻的4號“高速“公路,戰戰兢兢繞過限速20公裏的懸崖區,就到了環太平洋國家公園(Pacific Rim National Park)。國家公園裏最著名當屬Long Beach(長灘)。這是一片保有最原生態的海灘,薄薄的海霧連著海水。我已把自己想象成被放逐的奧德修斯,和我的水手們行走在海灘,試圖想看穿薄霧後麵唱出讓人心 神搖旌的女妖塞壬到底有怎樣美豔的麵龐。
Long Beach再往前開就是我們這次旅行的最西端的目的地—緊鄰浩瀚太平洋的Tofino鎮。小鎮以旅遊業為主,我們選擇了一家旅行社6小時的觀鯨,海豹和洗溫泉之旅。坐著遊艇穿過星羅棋布的島嶼,導遊一邊娓娓道來各種傳奇,間或指引我們去看各種飛禽海獸。初始倒也平淡無奇,直至我們看到第一頭灰鯨越出海麵,身體拱成美妙的曲線,巨大的尾鰭掀起巨浪。大部分時候鯨魚們並不著急顯露它們曼妙的身材,而是在隱隱約約的海浪中吹兩口口哨,淘氣的噴兩口水。
一路顛簸而來我們最終到達一個小島,島上無邊的雨林遮天蔽日,奇花異草數不勝數。數人合抱的參天大樹讓人仿佛以為來到了阿凡達的潘多拉星球。最奇妙的是在棧道的盡頭出現了從山上滾滾而下的天然溫泉,公園管理機構隻是簡單開辟了一處小池塘讓溫泉蓄積起來供人泡浴,然後用過的水傾注進太平洋中。在返航的船上,被溫泉水泡酥軟的身體和著海浪的節奏竟然睡了個昏天黑地,事後無比窘然。

完結篇
十日溫哥華之旅如同白駒過隙,蹉歎美景易逝。意棄紅塵俗念,觀白雲青靄潮漲潮落,行明月鬆間徑深徑淺。居青山綠水之側,有鹿突熊奔為伴,可謂逍遙自在。隻恨塵心未泯,不能長臥雲水間,居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