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舌尖上的國民黨兵:活得不如日本軍犬(ZT)

(2015-08-26 06:34:30) 下一個
 

翻開國軍的抗戰飲食史,大多數篇幅都寫著兩個大字:辛酸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前的1935年,為了保證足夠的戰鬥力,蔣介石政府的軍政部就製定了嚴格的陸軍戰時夥食標準,其中規定:士兵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幹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

 

看起來非常豐富,但實際上,整個八年抗戰,國軍士兵的主食僅為每人每天9兩米。

“必須吃三頓飯”
 

根據二戰軍事學家估算,作戰期間,一名普通士兵每日需耗費4000至7000卡的熱量。就算非激戰狀態下的正常訓練和駐紮,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以此標準計算,一名士兵作戰期間的口糧,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內,每天不能少於1.5公斤。

 

這樣一對比,國軍士兵的9兩米就遠遠不足了。而就連這點兒可憐標準,都難以貫徹落實。

 

多數情況下,國軍部隊隻安排兩頓飯,上下午各一頓,也就是說,大多數士兵一天隻有6兩米果腹。隻有最精銳的“鐵馬雄師”第五軍,一天能吃到三頓飯。這還是蔣介石親自下令“必須吃三頓飯”,才得以執行。

 

後方最受重視的黃埔學員也有三頓飯吃,他們還有四菜一湯,這已經是絕好的配備。至於普通士兵,副食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基本為零。

 

戰事不緊時,夥夫出去買菜,買到青菜就吃青菜,買到蘿卜就吃蘿卜,但基本上都沒油,都是鹽水煮菜。夥夫偶爾能搞到一小塊豬油,每次炒菜時在鍋裏擦上一圈兒,就算是開葷。要是什麽都買不到,就用鹹菜熬一鍋湯,大家一人一勺湊合著吃。

 

據說,為了找一口下飯菜,駐紮雲桂一帶的部隊,曾發明出把芭蕉的根兒剁成小塊、擱水裏泡三天,再切絲兒炒了吃。

 

如果連鹹菜和八角根也沒有了,就隻能鹽水泡飯,或者隻吃白飯。但飯也不好吃。裏麵經常混有黴米、沙子、石子、粗糠、稻殼、稗子、老鼠屎和小蟲子,苦中作樂的國軍官兵,將其命名為“八寶飯”。

 

作為對手,二戰日軍士兵的夥食標準極其完整而精細。僅甜食一項,就有奶糖、水果糖、飴糖、巧克力、果凍、柿餅、水果罐頭、煉乳、羊羹諸多種類。

 

不用說和日軍士兵相比,國軍士兵和日軍的軍犬比都黯然失色。在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成年軍犬,每天的食物標準包括大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魚400克、鹽10克,還有其它幾種口糧搭配。

 

國民黨內部,也有一支“武裝到牙齒”的部隊,那就是空軍。

 

作為國民黨重點培養和宋美齡親自掌握的部隊,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期,飛行員每天也有肉、雞蛋和牛奶享用。

 

而實際發揮更大作用的陸軍,被外國人評價為“乞丐部隊”,就連病號飯都是湊合,最有名的是白糖煮麵糊,有窩頭吃,就很不錯了。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戰鬥期間,國軍陸軍士兵的夥食狀況,更加慘不忍睹。

 

一線作戰的夥食有兩種,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隨身攜帶的應急口糧。

 

二戰期間,幾乎所有參戰國軍隊的應急口糧主力都是牛肉罐頭,然而絕大多數國軍士兵一輩子連罐頭長啥樣兒都沒見過。

 

他們的應急夥食,通常是北方農民常吃的那種雜糧大餅,再有就是後來出現在小學課本裏的炒麵。一塊大餅或者一撮炒麵,就著隨身帶的鹹菜,就是一頓飯。

 

為了便於攜帶,應急夥食一般隻有兩三天的量,戰爭一打起來沒日沒夜,隻靠士兵自己的隨身口糧根本支撐不下去。隻能是後方的炊事兵燒好了飯,冒著槍林彈雨送上前線。因為日本炮火極為猛烈,夥夫通常隻能趁著黃昏送一次飯。

 

而關鍵的一線激戰中,國軍後方經常被日軍火力完全封鎖,送飯的就算不要命,也上不來。著名的萬家嶺戰役,到處都是戰場,夥夫幾乎是爬著一點點前進。一頓飯送上來,甚至得一兩天時間,到了前線士兵手裏已經發黴變質了。

 

在送飯的路上,倒下了許多炊事兵。做飯也很危險,日軍飛機專盯著炊煙定點轟炸。

 

如果駐紮在後方,每月可以有一兩次改善夥食的機會。當然不是每個人分肉,而是都切碎了,扔進菜湯裏,每人一勺,運氣好的也隻能分到幾塊碎肉。

 

當然也有例外。大名鼎鼎的遠征駐印新一軍和新六軍,在經曆了慘絕人寰的野人山戰役之後,剩餘部隊享受了英美配給的後勤和裝備,普通士兵每餐有一個牛肉罐頭,兩包麥片,一包餅幹,一包茶葉,一包香煙,一顆維生素C片。

 

不過,新一軍新六軍剛到印度,領了口糧,有幾個士兵猛吃了一頓壓縮餅幹,結果一喝水急性胃擴張,差點兒送命。

 

美國醫生給救活了,問他們為啥一次吃這麽多?這幾個國軍士兵回答,從來沒吃過餅幹,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飽,覺得好吃就拚命吃。

 

有句話說“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前線士兵吃不飽吃不好,後方的國府和國軍高層卻夜夜笙歌,他們對軍事物資的貪腐克扣程度,完全當得起“喝兵血吃兵肉”。

 

此外,當時的國情也實在太糟糕。1928年蔣介石形式上統一全國後,國民政府年年拿出90%的財政養兵,也不過是維持了200萬部隊。抗戰爆發後,士兵人數年年激增,最多時有400萬。

 

兵越來多,錢卻越來少。日軍封鎖了民國全部的海陸貿易,導致國府財政收入的主力關稅不複存在。更殘酷的是,武漢會戰後,全國70%的產糧區落入日軍手中,國軍隻能依靠西南、西北幾個傳統窮省供糧。能保證士兵每人每天6兩米,已經是國府當時能調度的一切力量了。

 

當時中國共產黨軍隊同樣缺衣少穿,但因為做到了軍隊上下同甘共苦,並且在根據地大力開展大生產運動,成功在絕境中生存了下來。後來的解放戰爭時期,有不少國軍士兵主動投降,除了跟著國民黨看不到未來,更多的想法,也是為了一口吃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智者不惑 回複 悄悄話 深度好文,言之有理,大大地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