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從雲南東川趕往新華的路上,遇到一群衣著鮮豔的彝族婦女和兒童,出於好奇,跳下車拍想幾張人物。隻有一、兩分鍾的時間,她們便上了一輛中巴。我們當時跟著這輛中巴,差不多跑到了昭通。同行的朋友說看彝人的生活應該去大涼山,昭通的已經漢化了。無奈,我們跑了 200 多公裏以後掉頭去了新華。 同年在香港,老師送給我一部記錄片《畢摩記》,講的是彝族祭司畢摩的生活。畫麵非常非常的好,每一張拿出來都是美極的攝影作品。隻是所有對話完全不懂,聽起來像韓語,又像南美某個部落的語言。極其遙遠的傳統和太現實的現代,直接而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之後,陸續讀了幾本關於涼山彝族的書, 顧彼得的《彝人首領》,多隆的《彝藏禁區行》,林茨的《百褶裙》,嶺光電的《憶往昔》和阿牛史日的《涼山畢摩》對大涼山彝區的印象用最簡單的兩字概括,就是“隔絕”。不僅指和外界隔絕,也指彝人內部互鬥和高度割據。終於在 09 年有機會前往大涼山腹地。 行前老師說“不要試圖去拍唯美的風光和人物,要拍的有思想”。 涼山州,東、南隔著金沙江與雲南相望,北邊觸及大渡河,西和西北接壤甘孜州,西南方向就是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的旅遊勝地瀘沽湖。成昆鐵路從涼山州中部一箭射過,高速公路基本上也是走同一條線。 涼山州境內,少數民族分布格局粗略地說東彝西藏,就是說東部和中部彝族主導,西部藏族主導,像是木裏,漢人這兒那兒的占據了山間平壩、寬闊河穀和交通要道,原居少數民族受不了漢人的跑上 了山,沒跑的就事實上被同化了,或者說雜化了。 大涼山腹地隻有三個縣,就是美姑、昭覺、布拖,加上周邊與這幾個縣相鄰的一部分。這個腹地的特點很簡單:交通特別不方便。聽說當年共產黨先輕易地掃清了雷波、越西、西昌、鹽源、德昌、會理等外圍地帶,然後花了幾年時間才搞定涼山腹心。 50 年代中期民改激發武裝叛亂,這巴掌大的地方平叛用了兩年之久,比西藏那邊長多了。 大涼山是彝人的地方,河邊山裏田間走的都是彝人。在美姑,彝人約占人口 97% ,就是那幾個漢人你也能想象的出是蹲在城裏的。 走進涼山深處的彝家,進入眼簾的是一間間土牆木蓋的陋房,一件件包裹身軀的爛衫,一張張寫滿滄桑的髒臉,一雙雙木然困惑的眼睛 ……
|
你真厲害,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