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北京四中校長:為何要學生去日本修學

(2012-12-21 19:33:30) 下一個

轉一篇北京四中校長的博文。其實有機會在國內的好中學上幾年是非常幸運的事情。我認識的一個ABC孩子就是隨父母海歸在北京的重點中學上了3、4年,高中後回美國,還進了INTEL半決賽,後來上大藤,中文比理工科出身的父母還好,通讀過中國四大名著,魯迅、沈從文等近代文人的著作也讀了不少。有這樣的經曆和學識,真是天之驕子,我們隻有羨慕的份了。


=============================================================================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得老年人這樣問小孩子:“孩子!在哪兒念書呢?念的什麽書呀?”意思是問小孩在哪個學校上學,學些什麽。在我們古老的語言習慣中,上 學就等同於念書或讀書。過去人們以為,知識是寫在書本裏的,或者說隻有寫進書本的才是知識,所以人們常認為,上學就是讀書,讀書就是學習的全部。今天,我 們對學習概念的理解已經大大拓展。書本中的內容絕不是知識的全部,還有許許多多的知識沒有甚至不可能寫進書本。原因很簡單。人類的語言和文字表達方式有很 大的局限性,有許多事情無法描述,至少無法清晰地描述。比如說一道美食,不論你用多少語言或文字來描述,也無法使讀者體會其中的味道。要想知道美食的味 道,隻有品嚐。


學習何嚐不是如此!有些知識可以從書本中獲得,可以從教師的講課中獲得,但有些知識,確切地說,對生活的體驗和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態度 和觀念,就難以僅從課堂上獲得。態度和觀念的形成,或者說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需要特殊的環境,需要特殊的“場”,隻有置身於這樣的“場”中,才能獲得這 部分知識,才能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有益的經驗,這是形成態度、觀念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人隻有在適合的環境或者“場”中,才可以激發和產生更加深層次的 智力活動和精神活動。幾年來,北京四中開展了人文遊學、赴日主題修學、農村義務支教以及多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我們將這些活動稱為實踐性教育或體驗式教 育,就是為了營造這樣的環境或者“場”。體驗式教育是學校課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說,是對真實的社會生活的品嚐。


赴日主題修學是北京四中組織的一項大型境外學習考察活動。每次活動都對學生產生深刻的觸動。為什麽要選擇去日本修學?因為日本是一個與中國有著特殊關係的 國家。中國現代的進步和苦難都與這個國家相關。今天沒有一個日本人不認識漢字,沒有一個日本人不曾從對華貿易中獲益;今天也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知道日本商品 品牌的,日本的技術或產品幾乎滲透到了中國城市的每一個家庭。然而,我們對日本的了解是不夠的,甚至是很不了解。此外,我也必須坦言,日本有許多方麵值得 我們學習,不僅僅是技術。


北京四中2012年赴日修學的主題是“見微知著”,意在通過對一些生活細節的考察來認識日本的社會與文化,並發現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凡去過日本的四中學 生,都會對日本人的國民精神、職業精神留有深刻印象,都會為日本人一絲不苟、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的精神所打動。一位學生在感言中寫到,


“通過體 驗日本服務業每個工作人員的每一個微笑與問候,通過日本人民在災難過後的深刻反省,我領悟到這一島國之所以能夠在狹小的國土上創造奇跡的原因:以微建著。 日本人通過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最好並將這些細節匯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實現了綜合國力的提高與人文素養的提升。”


這些精神的養成無疑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


我曾在一年的冬天去日本,在大街上看到一群小學生穿著短褲短裙。我問身邊的日本老師,他們會不會冷?老師回答說,不會的,如果冷,他們就會運動。這樣的觀 念在中國是很難被家長和教師接受的。日本學生的禮貌和服務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這個曾被稱為禮儀之邦的民族,今天要向日本民族學習禮儀了。日本地震 後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令全世界震驚和欽佩。我曾看過一組照片,內容是日本小學生在食堂勞動的情景,而我們絕大多數城市中的孩子是很少勞動的,而我們總希望 孩子能得到別人對他們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日本能夠創造出許多方便生活的產品,很可能與他們從小就參與各種勞動實踐有關。勞動能激 發人的創造欲望,沒有勞動就沒有創造,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日本是一個科技發達的國家,同時又很好地保持了民族的傳統,這也值得我們借鑒。古人說,知恥而 後勇。敢於承認自己不足的民族才是最終能夠強大起來的民族。我們過去曾經輝煌過,但現在落後了。我們承認落後,承認不足,我們要向先進的國家學習。


學生到農村支教是北京四中開展的另一項體驗式教育。如果說學生赴日修學是為了開拓眼界,農村支教則是為了了解國情,用四中老師的話來講,“到農村去,那裏 更中國”。四中學生能為農村做些什麽呢?他們能給農村帶來變化麽?也許他們不能改變什麽,而能改變的是他們自身。個體的變化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千千萬萬 個變化了的個體匯聚在一起,就是社會的巨大變化。與在課堂上聽教師的說教相比,與伸手向家長要錢要物捐助相比,也許支教給別人帶去的實惠更少。然而,支教 對於學生來說是一次深刻而難忘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一顆埋藏於內心的種子,是一種聚集於內心的潛能,終有一天種子要發芽,能量要迸發,為社會增添一片綠 色,為社會的發展注入一份動能。這裏的種子和能量,就是一個人的社會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學生曾講述過一個令許多人動容的故事。在一個班 的支教活動中,全班同學決定集體資助一個農村孩子上學,完成他或她所希望的全部教育。挑選這個學生的工作就責成她來完成。她後來寫到:


真正挑選 起來卻是我平生經曆過最痛苦的過程。看著那些還對自己未來充滿信心的孩子們,我實在狠不下心選擇他們中的一個。我覺得自己是在作孽。當支教的最後一天到 來,我把董子滕單獨叫出教室時,我的心像刀割一樣。我放棄了剩下那些同樣鮮活的生命,讓他們隻能留在原地看每天的太陽升起。這一切,隻因為我的一個完全個 人的判斷!當子滕知道了我們的資助計劃,撲倒在我懷裏大哭的時候,我也哭了,我特別想對她說,孩子你知道你有多幸運麽?我這一生都對不起剩下的那200多 個和你一樣的孩子啊!……從此以後,消除貧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如果問,學生從修學和支教活動中收獲了什麽?我認為是目標和責任。我從不相信這些都能從課堂上或書本裏獲得,從不相信能從無休無止的聽課、測驗和演練習題 的過程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無所謂課堂內外和書本內外。如果認為隻有課堂上的活動才是學習、隻有手捧書本才是學習的話,那我隻能說,這是對教育本質和學習本 質理解的淺陋。這就好比一個人想通過背誦菜譜來知道美食的味道一樣荒唐。我相信,將學生帶進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使他們親身感知更為真實的世界和社會,使 他們獲得更為豐富的經曆,讓他們獲得服務與付出的體驗,並從中獲得愉悅,那才是一種真正的、能使他們獲得幸福與快樂的生活體驗與生命曆程,那才是實實在在 的成長,那才是真實的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37fb10102e2t6.html?tj=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