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讀書報告:她究竟是怎樣的媽?

(2011-03-23 12:37:11) 下一個

雖然這已經是有些令人生厭的話題,但仍然覺得這篇讀書報告寫得翔實中肯,令人深思。作者是美國臨床心理醫生、心理學博士、華文專欄作家。

文:卓以定


最近虎媽的新聞充斥在所有海內外華人的新聞媒體。作者蔡美兒剛好和小女完全相同的教育背景。大學和研究院都是哈佛大學畢業。也都在耶魯大學擔任教職。小女年紀較輕,但也是嫁了一個擁有猶太血統的洋女婿,兩人同學也是同事。女兒的兒女也都在作者所說的學校上課和學音樂。但是他們教育和我很像,一點不會疾言厲色,令我想起一定要把這本書讀完,看看這位虎媽真是中國媽嗎 ?

於是,在農曆新年年假之中,一口氣把「虎媽的戰歌」的英文原著,全書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寫得很簡明易讀,很容易像看小說一般讀完。作者蔡美兒是美籍華人,她有很多的背景都和我們相同。如果每位在美華籍讀者都讀完此書,必會感覺很多地方,都可以發生在我們或親人的身邊一般的熟稔。

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迅速提高的大背景之下,中美教育的比較便成為人們非常關心的熱門話題。加上華裔學生在北美的各類學科,音樂藝術等的優勢,非常明顯。所以這本書出來,作者又自稱她是「中國母親」教育出傑出的女兒,會引起轟動,當然可想而知了。

大家一定早已風聞這位虎媽了,尤其是有關虎媽如何嚴厲管教兩個女兒的過程,心中多少已有了自己的定見和看法。所以我寫這篇讀後感文章,盡量避免斷章取義,拿掉自己心中對虎媽的判斷,認真作個讀者,盡量客觀的寫下,表達我看完全書的想法。

她這本書是送給三位女性家人,她的三妹和她的兩個女兒。書分成主要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簡單的介紹了她的原生家庭,和她的異族婚姻,她的事業掙紮,她的兩個女兒。作者並不是純粹的第二代美籍華人,像我們大部份中文讀者是從大陸,台灣,港澳來的新移民。她的內外祖父母是在二次大戰前,由福建先後移民到菲律賓。她母親三歲就去菲律賓,父親在菲律賓出生。她的父母都在菲國長大,是菲國華僑,完成菲國西式大學教育之後來美留學。然後在美國就業結婚,成家之後生下她和三個妹妹。所以她的家中文化多少受有美,菲和中三國文化影響。

書中第二部份是她寫到家中養的兩條大狗,她先生的原生家庭,包括早已離婚的先生父母,一對猶太高知識,有愛心又具開放胸襟的長輩。公公再婚,婆婆才貌雙全未婚,兩人都令人景仰。婆婆突然生癌過世,作者還在婆婆臨死前帶回自家幾個星期,和老人家往生的經過。還有她為兩個女兒強勢的設定音樂課程,她的逼迫女兒學習的自圓其說,以及兩個女兒最終都獲得最高音樂榮譽的經過。後者就是最引起所有大眾群起點燃育兒的不同經驗和普遍的不滿。

第三部份主要在寫家中遇到的逆境,她二女兒 Lulu 叛逆經過,和作者最親密的三妹 ( 比她學曆還優,三妹拿了哈佛的學士,博士和醫生的學位,後在史坦福大學執教,也和猶太先生育有兩個兒女 ) 後來居然得了最毒的一種血癌的抗癌經過。以及作者在總以為是的「優異的中國母親」堅持作法之中,和不聽話的 Lulu 比法之下的妥協和讓步,令作者謙卑認錯的經過經驗。


自稱自己爭強好勝的虎媽寫著自己前半生

其中她最後決定會肯和 Lulu 讓步的最主要原因是來自作者自己的父親。她父親自小在菲律賓和他的母親不和 ( 就是她書中說的祖母 dragon lady) 。家中有六個兒女,作者父親排第四位是家中的黑羊,不被家人喜愛。所以他決定隻身來美留學,後來和作者母親結婚,他幾乎一生和自己原生家庭斷絕往來,不和自己母親,兄弟姐妹說話 , 和來往。

如果 Lulu 繼續學琴下去,作者深怕自己和女兒的不和也將走向她父親的舊版 ! 這才學會讓步了 ! 還有是作者和大女兒一次爭吵之中才知道大女兒在 13 歲時就開始不快樂。她自捫自己當年同歲時,從沒和自己母親心對心的交談,也是多麽的不快樂。她的改變和讓步逐漸才開始,這兩段最令人動容。

但是除了她管教兩位女兒之外,她其實也是在描述她前半生的故事。包括她的婚姻,她的公婆和父母的背景,為人等等。她的先生來自西方主流的教育,父母除了給予機會,也用較為寬鬆,獨立,鼓勵和自由的方法教育下一代。她的先生在哈佛法學院表現優秀,畢業之後依然樂於擔任律師和善於寫作有關訴訟的專題。他的百頁訴訟紐約 Mafia 犯罪組織,作品一出就贏得耶魯大學法學院高度學術肯定,在兩人新婚時就被聘為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了。

作者自己描述自己喜歡競爭,和爭強好勝。在四姐妹之中總是得到長輩更多讚美。像她那位龍女祖母就曾說,四個姐妹之中外相她鼻子最挺,她很得意。她年輕時申請到哈佛念大學,初學數學不成,後改經濟係畢業,再進哈佛法學院讀書。她進法學院,是因為不想念醫學院,但她並不想作律師。在法學院讀書時,擔任校刊編輯,認得老公,看到老公順利進去耶魯擔任法學院教授。她也想進去,但沒有被收。於是她也想寫作,但無門,開始自己去找冷門的族群和法律的關係著手寫文章。


虎媽真是中國媽的管教方法嗎 ?

經過她多年讀書就業的掙紮,她先去 Duke 大學教法學院,後到 NYU 大學試教,她的兩個女兒就在這幾年出生。周末,夫妻才得見麵,周日就是她一人管兩個小女兒。這些家中的困境,她都很誠懇的一一細述。經過七年的努力,她才進了耶魯大學法學院和先生同事。她在書中不斷地讚美美國的文化,是美國改變了父母,可以準許異族通婚,並且和女婿相處成最好的朋友。也是美國可以允許二女兒 Lulu 發揮所長,不然女兒在中國就會進中國的「改造營」 ( 書中說這樣叛逆的女兒會進 labor camp) 。

我想就以一位讀者先得替「虎媽」作者說話,我可以體會她的真切和誠實,她並沒有認為自己的管教是絕對對的,她隻是認為這個方法是她最為認準的方法。她甚至常說自己先生說她小事看大,情緒失控,又易遷怒,罵女兒的話,如妳去吃藥,說不定可以和嗜藥者戀愛之類等任性辱罵。她也以為所有願意用嚴格紀律的母親都是中國母親,不論他們是那個族群的人。

書中可以大略分成三種她的所謂中國教育的信念,她認為中國教育 :

一.中國家長注重教育,關懷陪伴兒女讀書,重視成績和崇尚獎狀。

二.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們能把一件事做好了,會得到外來的讚賞和肯定,會變得自信,就會漸漸愛上所學的東西,無趣也會成為有趣。

三.中國父母認為親子關係是責任也是義務。感覺兒女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

作者認為可以多為兒女小時準備多項善長,建立自信,他們才能麵對未來的競爭和挑戰。

我想她說的應該就是中國父母往往都想自己的兒女可以盡力發展自己的潛力到最高和最好吧 ? 她在書的後半部份開始由所謂的「中國教育幹預和指責」之中,逐漸掙紮出來,學著改用中西合璧方式。 Lulu 棄學小提琴之後,開始打網球,她也開始學著成為采用「美國教育指點和表揚」的方式來和 Lulu 溝通,取得中國和美國兩方麵教育的平衡。

其實作者的身教「勤能補拙」,教育兒女養成勤習,還有父母自己的積極參與兒女活動,我都十分讚同。父母親的好學,愛讀書,對兒女學的東西發自內心有興趣才是兒女會做好的榜樣。

但是她很強硬又情緒化的實行,是的確值得商確。其實每個人的管教子女的方法,絕大部份還是依照他所最為熟悉的原生家庭,父母教育習慣延伸出來。她也從不否認自己是這樣地被父母帶大的。

親子衝突慘不忍睹

隻是她在這個管兒女過程之中,書中不斷地有其他家人反對的聲音,她都忠實寫出來。她的公婆不讚成。她的父母更是反對,並且告訴她,我們管妳嚴是在那個時代,而現在時代變了,孩子也變了。她的先生很少參與這場長期的母女之戰,常常在旁提醒她,親子關係是有趣的,不能侮辱孩子。她先生也會溫柔抗議,譬如作者大女兒去 Carnegie Hall 演奏,作者的住的豪華旅館,大事鋪張,大請宴客,她自己承認那不是中國式的,那種宣揚炫耀的花錢方式是傳自她父親的。先生一直搖頭說,今年大家都沒有錢再去度假了 !

她在和女兒吵鬧時,常會誇張的回憶童年如何奉獻自己家庭。她忙於照應妹妹,替父母造樹屋,洗遊泳池等等。書中,還有她已經決定要嫁給先生才透露自己深愛的男友給父母,書中這段也會令很多美籍華人讀者不解。中國家庭,是以親密為宗旨,怎麽可能像她這個這麽聽話的大女兒會在最後結婚時節,才告訴父母自己的結婚對象呢 ?

書中幾乎章章都很好讀,唯獨作者和兩個女兒的爭吵對話,常是大吼大叫各種辱罵加上動作,真是慘不忍睹。尤其是她在書中為女兒預訂的每日功課表,簡直嚴格到不可思議。作者和二女兒 Lulu 的吵架內容,不知有沒有過份誇張似的加油添醋,增加可讀性 ? 否則即使在我診所,這樣厲害的親子衝突都不多見 ! 平常在診所看到的華裔家庭,嚴格的父母還不如虎媽這般強勢,兒女就已經出現憂鬱現象,或是叛逆的行為如蹺家,逃學等等。

成功的親子教育意義究竟是什麽 ?

那麽在書中一再地提出要孩子成功 ? 成功的親子教育究竟是什麽 ? 什麽才是教育的真正的定義 ? 成功是家中的兒女像作者都可以進長春藤大學,然後再進長春藤大學執教 ? 甚至最小的作者四妹即使是「唐氏症」的智障人,也能得到智障奧運遊泳運動冠軍嗎 ? 那才是教育成功嗎 ? 如果學鋼琴,或是小提琴真如父母願,表現優異,會去讀音樂學院,是成功嗎 ? 世上有幾位會成為林昭亮,郎郎呢 ? 父母會讚成和鼓勵嗎 ?

我想每個人不同,每個父母兒女都不同,教育的方法各個不同。內在性格不同,外在環境不同,生長次序不同,境遇不同,表現和才華也不同。正因如此,教育很難統一化。父母子女都沒有太多的選擇權,如果有,我寧願選作者的先生為兒女,他可以照著自己的興趣走自己的路,先試試別的興趣,然後喜愛自己的事業。沒有壓力的寫文章,然後不需太多力氣的被耶魯法學院請去。他熱愛工作,又能和家人相處親熱又很淡定。但是我不想選擇作者為兒女,天天辛苦的生活,時時發脾氣,早上有時有壓力大到感覺疲乏,都不想起床,覺得真悲慘 (miserable) 。盡責又拚命,很少生活樂趣。這樣子的努力控製兒女全局,往往還不能達到目標 ? 她說寫這本書是用來療傷。傷痛很多是自找的,不是嗎 ? 這樣子的兒女多令人心痛啊 ? 一家人都受罪啊 ?

成功的定義到底是什麽 ? 是以一家的兒女的學業全 A 算數 ? 人生的路子很遙遠,青少年的成就高的華裔很多,但是他們都能成功嗎 ? 會自己滿足,快樂一生嗎 ? 都和家人繼續往來一生嗎 ? 還是會像作者的父親對自己的家人敬而遠之呢 ? 人生長大就職的路子很長,醫生或是律師,這些才子或是才女可以到了中年就不想幹了 ? 去退休旅遊一生,去寫作一生,去傳教一生是成功嗎 ? 覺得自己的職業有意義,可對社會有貢獻,感受很好就是成功嗎 ? 事業成就為成功,如果婚變,失去婚姻也沒有了兒女怎辦 ? 還是一家人都可以盡力選擇作自己,和家人和朋友都能和平相處,可以快樂的生活,大家可以沒有壓力的相處就是成功 ? 如果每個兒女都有幸福家庭,又可以和父母快樂度假就是成功 ? 或者子女都有能力獨立自主,有能力應付生活上的各種壓力,就是成功嗎 ?

這本書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多的爭議是因為作者自稱「中國虎媽」,動不動就說中國人如此認為,有點以偏概全的味道,也讓英文讀者真以為中國人就都如此。如作者說中國人不會認為養狗是有良伴,而會想到是餐館中的菜單的一樣家肴。這種武斷「中國人吃狗肉」的語氣,是很令人遺憾。作者自己其實相當的洋化,才能將自己的原生家庭,大方地家醜外揚,她的推銷方式洋化,我們如此想就會比較心平氣和。

如果她的書中承認,這是她一個華籍美人自己的看法。如果她處處懷念家中父母,除了管教嚴厲之外,也給了她很多溫馨的童年家人歡聚記憶,那該多好 ?! 中國家庭教育多成功 ? 那麽這本書就不特殊了,大概也不會進入賣座排行榜了吧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看了這篇讀後感,更加堅信虎媽寫書就是用來賺眼球和賺錢的,好像美國一些真人秀節目上人物情節戲劇化,情緒激動大吵大嚷一樣。
哈佛每年錄取的學生也很多,不見得每個都是她這樣教育出來的,為什麽她的方法就一定有可取之處?更討厭她處處自稱代表中國人。
kingpalmtre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覓音的評論:
謝謝來訪。羨慕您有這麽出色的孩子。也向您這樣的家長致敬!
覓音 回複 悄悄話 您的書評是我所見的最好的。象虎媽這種要子女處處爭第一的教育方式是很危險的。她和郎朗的父親可有一比。我們的女兒也上了哈佛。她立誌要當醫生。我們除了支持和鼓勵外,並沒施加什麽壓力。鋼琴也是業餘學學,拿些地區小獎而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