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承平世代很幸運,不論拔尖或通才,多能過上平穩的日子。家中小兒在量才適性中自我探索,頗為自在。
30年前來美,看學校或小城的人,個個和善寬容,不論教授、工友、律師、小販等都認真踏實地過活,輕鬆自在。那時剛從寶島來,家鄉正由艱苦中茁壯,人人隻求謀職安身;我們以努力奮鬥的心態初探美國,發現過得豐衣足食的人,自有一份自在。
如今寶島與美國相彷了,青壯年的自在族依誌趣選工作。他們在生活的基本需要外所冀無多,不問豪宅隻問節能、不求名車但求低碳,生活調劑可以是野林賞鳥、溪塘垂釣,也能清理環保、建屋助貧,或烹食送暖、全球誌工。這樣的處世態度與生活方式,來自明澈的世界觀,來自心存大同平等、人溺己溺的世界公民。有些下一代,是我們這些迷糊媽帶大的。
初為人母時,我挺精確的。大夫說,嬰兒哭一分鍾沒事,我照秒數到六十;大夫說,第一回拉肚子不開藥,我讓孩子連喝幾餐去了泡泡的七喜;老師說,別規定小童讀這個算那個,我記著不要「規定」。自知英語帶著華腔,老媽不肯教孩子半句ABC;小兒一直從學校汲取美式教育以及社會文化。
此地的教學製度重視各項發展,家長若配合校方的計劃,學童多能受到全方位的啟發、進而確認個人的所長所愛,也就是符合誌趣的人生方向。我們早年在大湖區養育孩子,真是德智體群育樂皆備,學習的氛圍刻刻精采有趣,眼看小區教出許多活潑健康、陽光自信的學子,將成為踏實的中堅分子。
小兒和學區的孩童們,自幼兒園開始為病童籌募資金。那年請聖誕老人出馬,他先解說人人可以幫助別人、助人不分年齡;小童們聽著淺顯生動的「分一口碗裏的羹即可救貧」,個個心腸滾熱地都想捐出午餐了。聖誕老人受感動,讓孩子們耐心等待,他從布袋裏抽出小善士的名字,給喊到名的上去,陪他念段故事給大家聽。
這樣的愛心教學,不說純真的小孩、就是我們家長,也為之動容。聖誕老人陪著每個孩子慢慢念,孩子會念的字老人就噤聲,最後撫著孩子的頭頻頻稱好。聖老帶領十多個孩子,依序讀完整本故事,如此讓他們學習了尊重、秩序、分享的團體規範;孩子們各念一段故事,能認多少念多少,老人從旁大小聲地幫著,讓每一個四歲的小心靈,在毫無壓力下完成了想要助人的善舉。
小童行善,還有後半。他們帶回聖誕老人簽寫的念書條,向親友們集募款項,然後統合交給醫院。據說那回的籌款,為病童們買了小百科。可能童年的熱情持續久,小兒後來在醫院當誌工,就為病童們念故事和書報雜誌。這些童年小善,該是日後捐款建大醫院、研究設備、濟貧救災等慈善事業的雛型吧。
讀幼兒園沒有作業,回家輕鬆,小兒喜歡在廚房敲打樂音,老媽就建議他學琴。原想提供個學習機會的美意,半年後讓一番對話給警醒。
自稱音盲的老爸聽孩子練琴,感到他認鍵盤雖快,可缺乏音感,就提個小問。孩子回答老爸的「想不想學琴」,嚇壞正在洗碗的老媽。那時隻聽小兒一派天真:「媽咪想,我就學;我自己想,不學。」唉呀呀,我是在規定或策畫五歲孩子的一生嗎!
此後不再「為」他想,而是「由」他想。
由孩子自在發展,並非就不關愛他的成長,當然還是一旁照顧、全力支持。孩子們比父母想象中聰慧許多,加上生於斯長於斯的條件,讓他們在體認語文和習俗上占著優勢;孩子們多參加社會活動、與群體互動,自然成為適合這個世代、也受世代歡迎的公民。在兩年前的「學徒」節目中,有位亞裔女孩力爭大半程,最後被問到一位名主持人的得獎節目時,她卻瞠目以對,因為完全不知Regis所指何人,連打個哈哈含混帶過都做不到。我為這大學生對休閑常識的貧乏,感到可惜。
當年停止了「媽咪想我就學」的練琴接送,老媽不隻心情輕鬆,往後的親子交流也變得簡化明朗。深知量才適性的重要,可要估量子女的才華有幾鬥,不容易;而適性呢,想來由孩子自己「試出合適的」最妥當,果真他日後學習樂器、運動、娛樂、語言,都興致勃勃主動嚐試,也多半收獲豐實,老媽自然不必抓瞎嘮叨。隻要小兒歡欣自在,老媽也就心喜悠閑,越過越寬鬆迷糊。
當然,也有懷抱濃濃愛意的父母,全心全意為子女精心策畫,指望以己身數十年的經驗墊底,幫助孩子起步早鑽升快,成龍成鳳一生快活。不說移民父母對新環境認識粗淺,就是安居美國數代的父母,也難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全盤了解-以子女世代的眼光去了解。有些朋友慨歎,子女成長獨立後會埋怨當初,甚至幾年後重享人生,走回幼年時代所向往的大道。父母隻能徒呼負負,何必當初。
我們慶幸小兒幼年就進入既自在又關愛的學習環境,老媽將孩子的課業、量才托予校方,讓他隨性情發展。做父母的省下些精力,可以幫著補足課堂或缺的項目。我們帶著小兒遍遊國家公園,讓他體認公園管理、倘佯自然山水、也見識多種生物;他從公園的專家學到許多常識,對所有的生物都尊重相待,不予驚擾。記得在黃石公園那回,我們遠遠見到隻野牛;雖知北美野牛(bison)溫和,小兒也不肯莽撞靠近惹牠緊張,隻由望遠鏡中觀看許久。
看著小兒抽長個頭,忙碌在課業、活動、同學間,他的時間似乎越來越不夠用。青少年有他們的喜好,也有他們的認同與使命。除非小兒想當海盜,我搖頭;要不他的構思夢想,或稚嫩或浮遠,就讓他自我摸索、修正,讓他親嚐飛馳、跌落,哭也自找的,樂也自尋的,不就成長了。
孩子長大了,世界卻變小變平了。年輕人想做、能做的事繁複多樣,要作抉擇也挺費心神。孩子抽空與父母討論時,我們提供意見與看法,但不殷殷拿主意出策略;麵對瞬息萬變的新世代,老媽隻知大原則,其他就瞇個模糊印象,關鍵時刻讓孩子清靜,由他自在的思考、邁步。小兒五歲就受我們平等的尊重,每次出遊,他會與老爸「我們討論一下」。如今畢業、做事、國外誌工,他自己抉擇自個兒努力,能見識各地的今昔文化,與多種族裔交流,開啟了更寬闊的新視野。
今年中國年春節假期,兩老國外探訪孩子,見見他如何當誌工。小兒像導遊般帶我們參訪文物古跡,他的安排、解說,在在讓老媽驚歎。他到墨西哥才學西班牙文,不到兩年就能廣告牌實時翻譯,能在菜市問花果、點小吃,更在街口與司機談路名、說地理。無怪那天晚上與他同事餐敘時,人人對他讚譽有加,西語、英語的交談都找他傳譯。老媽自然歡喜地接受嘉評,都稱他的西語已達A的好成績。
看這景像,寬鬆迷糊養大個平實自在的孩子,老媽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