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畫廊

逛畫廊,看世界, 記下自己的心得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中國曆代古都

(2017-03-20 17:17:54) 下一個

中國曆代首都[編輯]

中國曆代首都
氏族/朝代/國號 首都 年代
盤古氏   盤古
女媧氏三皇   女媧
有巢氏[註 1]三皇   有巢
燧人氏三皇   燧人
祝融氏三皇   祝融
伏羲氏[註 2]三皇 (相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伏羲
(相傳約前2852年—約前2737年)
神農氏三皇五帝 (相傳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神農[註 3]
(相傳約前2737年—約前2699年)
  炎帝[註 4]
(相傳約前2737年—約前2699年)
有熊氏[註 5]三皇五帝 軒轅[註 6](相傳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 黃帝
(相傳約前2699年—約前2588年)
庖羲氏[註 7]五帝 宛丘(相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太昊
窮桑氏[註 8]五帝 窮桑(相傳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北) 少昊
(相傳約前2587年—約前2491年)
共工氏三皇   共工[註 9]
高陽氏五帝 高陽(相傳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龐口鎮舊城村北) 帝顓頊[註 10]
(相傳約前2490年—約前25世紀)
帝丘(相傳今河南省濮陽市 帝顓頊[註 10]
(相傳約前25世紀—約前2413年)
高辛氏五帝 帝丘(相傳今河南省濮陽市 帝嚳[註 11]
(相傳約前2412年—約前24世紀)
[註 12](相傳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西) 帝嚳[註 11]
(相傳約前24世紀—約前2343年)
青陽氏五帝 清化(相傳今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東) 帝摯
(相傳約前2343年—約前2333年)
陶唐氏五帝 平陽(相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
(相傳約前2333年—約前2234年)
有虞氏五帝 蒲阪(相傳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
(相傳約前2233年—約前2184年)
[註 13] 先夏[註 14] 大夏[註 15](相傳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
[註 16](相傳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
  陽城[註 17](相傳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
陽翟[註 17](相傳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 太康
有窮氏 [註 18](當今位置不明) 羿
有窮氏政權
窮石(相傳今河南省洛陽市南) 羿寒浞
有窮氏伯明氏政權
  (一說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29公裏處芝田鎮稍柴村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東18公裏處)
太康中康
帝丘(相傳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 少康
(一說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2公裏廟街原城
老丘(相傳今河南省開封市開封縣陳留鎮
西河(一說今河南省安陽市東南)
(一說今河南省鞏縣西南29公裏處,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東18公裏處)
河南”(當今位置不明,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東18公裏處)
[註 19] 先商[註 20] (一說今遼寧省西部暨河北省東北部一帶地區,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屍鄉溝,詳見[註 21] [註 22]
[註 23](一說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冀東平原一帶) [註 22]
砥石[註 24](一說今河北省石家莊以南、
河北省邢台市以北地區)
昭明
[註 25](一說今漳河一帶,一說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 昭明
商丘[註 26](一說今河北省中部、河南省北部) 相土
泰山下”(一說今太行山麓) 相土
商丘[註 26](一說今河北省中部、河南省北部) 相土
(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漳河流域 上甲
[註 27](當今位置不明) 王亥
商丘[註 26](一說今河北省中部、河南省北部) “殷侯”
早商 [註 21][註 28]
(今地說法不一,一說今河南省鄭州市商城遺址,詳見
大乙—大戊
(約前1600年-前1422年)
[註 29]
(一說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敖倉敖山
一說今山東省沂蒙山區
一說今河南省鄭州市商城遺址
中丁、卜壬
仲丁元年,[參 1]約前1421年-前1386年)
(一說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東南) 戔甲
河亶甲元年,[參 1]約前1385年-前1377年)
[註 30](一說今山東省鄆城縣北) 且乙—且丁
(約前1376年-前1328年)
[註 30][註 31](一說今河北省邢台市 且乙—且丁
(約前1376年-前1328年)
(一說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南庚、象甲
(約前1327年-前1315年)
晚商[註 32] [註 27](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 般庚—帝辛
(約前1314年-前1046年)
朝歌[註 33][註 34](一說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 帝辛
(約前1046年)
[註 35][註 36] 先周[註 37] (今山西省東南部) 不窋
(今山西省中部上古汾水流域) 不窋公劉
(今山西省東南部,相傳今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 公劉
[註 38](一說今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西、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河津市稷山縣上古汾水流域附近,相傳今陝西省鹹陽市彬縣 公劉周太王
岐周[註 39](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扶風縣周原) 周太王周文王
[註 40](都城、西政治中心,
陝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裏處,鹹陽市秦都區釣台街道
周文王-約前1046年
西周[註 41] 宗周[註 42](首都、政治中心,
陝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裏處,鹹陽市秦都區釣台街道
約前1046年-前771年
成周[註 43](陪都、東政治中心,
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
約前1046年-前771年
(今陝西省渭南市華縣 周穆王
犬丘(今陝西省鹹陽市興平市槐裏城) 周懿王
東周[註 44] 成周[註 43](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 前770年-前367年
[註 45]西周國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 前367年-前256年
東周國都城,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前367年-前249年
[註 46] 西垂(今甘肅省一帶)[註 47] ?-非子
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 非子-前822年
犬丘[註 48](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 前822年-前776年
汧邑[註 49](一說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磨兒塬村西) 前776年-前762年
汧渭之會(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 前762年-前714年
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 前714年-前677年
(今陝西省鳳翔縣東南) 前677年-前383年
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 前383年-前350年
鹹陽[註 50](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 前350年-前207年
[註 51][註 52] 西漢[註 53] 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前202年
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前202年-前200年
長安 前200年-8年
常安(即長安 8年-23年農曆二月
玄漢[註 54] 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 23年農曆二月-23年農曆十月
洛陽 23年農曆十月-24年
長安 24年-25年農曆十月
赤眉漢[註 55] 長安 25年農曆十月-27年
東漢[註 56] 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固城店鎮 25年8月5日-26年
雒陽[註 57](今河南省洛陽市 26年-190年
長安[註 58] 191年-195年
許縣[註 59](今河南省許昌市 196年-220年
蜀漢[註 60]
三國
成都 221年-263年
[註 61]三國 (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交界處) 204年-220年
許縣(今河南省許昌市 220年-221年[註 62]
洛陽 221年-265年[註 62]
[註 63]三國 公安(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 -221年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東) 221年-229年農曆九月
265年農曆九月-266年農曆十二月
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 229年農曆九月-265年農曆九月
266年農曆十二月-280年
[註 64] 西晉[註 65] 洛陽 265年-311年農曆六月
長安 313年農曆正月-316年農曆十一月
東晉[註 66]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317年-420年
北朝[註 67][註 68] 代國
十六國
  338年-340年
盛樂[註 69](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北) 340年-376年
牛川(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境內的塔布河河畔)[註 70] 386年農曆正月-386年
盛樂[註 69](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北) 386年-386年農曆四月
北魏
北朝
盛樂[註 69](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北) 386年農曆四月-398年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市區偏北) 398年農曆七月-494年
洛陽 494年-534年
東魏
北朝
(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交界處) 534年-550年
西魏
北朝
長安 535年-557年
北朝[註 71] (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交界處) 550年-577年
北朝[註 72] 長安 557年-581年
南朝[註 73]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420年-479年
南朝[註 74]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479年-502年
南朝[註 75]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502年-552年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 552年-555年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555年-557年
西梁[註 76]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 555年-587年
南朝[註 77]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557年-589年
[註 78] 東京(今河南省洛陽市[註 79] 581年-582年
大興(即長安[註 80] 582年-584年
東京(今河南省洛陽市[註 79] 584年-585年
大興(即長安[註 80] 585年-604年
東京首都,今河南省洛陽市[註 79] 604年-618年
大興陪都,即長安[註 80] 604年-618年
[註 81][註 82]   長安[註 83] 618年-684年
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684年-690年10月16日
武周政權
[註 84] 神都[註 85](今河南省洛陽市 690年10月16日-705年3月3日
武周政權
  長安[註 83] 705年3月3日-904年農曆二月
洛陽[註 86] 904年農曆二月-907年
五代[註 87] 東都(今河南省開封市 907年-909年
西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909年-913年
東都(今河南省開封市 913年-923年
五代[註 88] 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923年-936年
五代[註 89] 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936年-947年
五代[註 90][註 91]   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947年-951年
北漢[註 92]
十國
太原 951年-979年
五代[註 93] 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951年-960年
[註 94] 北宋[註 95] 東京[註 96](今河南省開封市 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
南宋[註 97] 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 1127年6月12日-?
揚州[註 98] ?-1129年農曆二月
鎮江[註 98] 1129年農曆二月-1129年
臨安[註 98][註 99](今浙江省杭州市 1129年-1129年農曆九月
建康[註 100](今江蘇省南京市 1129年-1138年
臨安[註 99][註 101](今浙江省杭州市 1130年夏-1276年2月4日
福州 1276年6月14日-1277年
廣州 1277年-1278年農曆三月
祥龍梅蔚[註 102](今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西離島區大嶼山梅窩 1278年農曆三月-1278年
厓山[註 103](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 1278年-1279年3月19日[註 104]
大遼[註 105][註 106][參 2] 契丹[註 106]   907年-916年[註 107]
契丹國[註 106]   916年-918年[註 108]
上京[註 109](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波羅城 918年-936年至947年間
[註 106] 上京[註 109](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波羅城 936年至947年間-983年
契丹國[註 106] 上京[註 109](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波羅城 983年-1066年
[註 106] 上京[註 109](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波羅城 1066年-1120年
北遼[註 110] 南京[註 111](今北京市西城區西南、豐台區東) 1122年-1123年
西北遼[註 112] 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幹省達欣其楞縣青托羅蓋古城[註 113] 1124年-1130年
西遼[註 114] 葉密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額敏縣 1132年-1134年
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市布拉納城[註 115] 1134年-1218年
大金[註 116][參 2] 上京[註 117](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1115年-1153年農曆三月
中都[註 118](今北京市西城區西南、豐台區東) 1153年農曆三月-1214年
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 1161年10月27日-1161年農曆十二月[註 119]
南京[註 120](今河南省開封市 1214年-1232年農曆十二月廿五日
歸德(今河南省商丘市 1232年-?
蔡州[註 121](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 ?-1234年2月9日
大元[註 122][參 3] 大蒙古國 闊迭額阿剌勒[註 123]
(今蒙古國肯特省德勒格爾汗縣闊迭兀島附近)
成吉思汗蒙哥[註 124][參 3]
哈拉和林
(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喇和林縣哈喇和林市額爾德尼召寺廟北)
1220年-1264年8月[註 125][參 3]
  開平上都
(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北岸)
1260年5月5日-1276年[註 126][參 3]
燕京大都[註 127][參 3](今北京市 1271年-1368年農曆八月
北元[註 128] 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1368年農曆八月-1369年
應昌
(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爾罕蘇木
1369年-1370年
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喇和林縣哈喇和林市額爾德尼召寺廟北) 1370年-1388年
大明[註 129]   南京[註 130][註 131][註 132] [註 133] 1368年1月23日-1421年2月2日
1424年-1441年
北京[註 132][註 134][註 135] 1421年2月2日-1424年
1441年-1644年4月25日
南明[註 136] 南京 1644年6月7日-1645年6月17日
(福王朱由崧
福州 1645年6月29日-1646年10月7日
(唐王朱聿鍵
廣州 1646年12月8日-1647年1月20日
(唐王朱聿????
杭州 1645年7月1日-1645年7月7日
(潞王朱常淓
肇慶 1646年11月20日-1652年3月15日
(桂王朱由榔
安隆(今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 1652年3月15日-1662年1月11日
(桂王朱由榔
紹興 1645年8月3日-1646年7月14日
(魯王朱以海
台州[註 137] 1646年7月14日-1653年4月
(魯王朱以海
桂林 1645年9月22日-1645年10月14日
(靖江王朱亨嘉
撫州 1645年11月
(益王朱慈炲
龍遊 1646年
(益陽王朱術雅
揭陽 1647年10月18日-1647年10月21日
(益王朱由榛
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1649年2月-1650年春
(楚王朱容藩
明鄭[註 138] 東都(今臺南市 1661年4月-1664年
東寧(今臺南市 1664年-1683年
大清[註 139][參 5] 女真國[註 140] 費阿拉[註 141]
(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二道村
1587年2月-1603年2月[註 142][參 6]
大金[註 143] 赫圖阿拉[註 144]
(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註 145]
1603年2月-1619年8月
界藩城[註 146]
(今遼寧省撫順市市區東部渾河中上遊大夥房水庫東南隅鐵背山上)
1619年8月-1620年10月
薩爾滸城
(今遼寧省撫順市市區東郊薩爾滸山北半部)
1620年10月-1621年3月
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東京陵鄉新城村 1621年3月-1622年
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東京陵鄉新城村 1622年-1625年4月11日
  瀋陽盛京[註 147] 1625年4月11日-1636年5月15日
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 1636年5月15日-1644年9月20日
北京[註 134] 1644年9月20日-1912年2月12日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張勳複辟
中華民國[註 148]   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1911年10月11日-1912年1月1日
中央軍政府
南京 1912年1月1日-1912年3月10日
臨時政府
北京 1912年3月10日-1912年4月2日
臨時政府
北京 1912年4月2日-1915年12月12日
北洋政府
中華帝國 北京 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
中華帝國
  北京 1916年3月22日-1917年6月30日
北洋政府
北京 1917年7月13日-1928年5月30日
北洋政府
奉天(今遼寧省沈陽市 1928年5月30日-1928年12月29日
北洋政府
廣州 1925年7月1日-1927年2月21日
廣州國民政府[註 149]
武漢 1927年2月21日-1927年8月19日
武漢國民政府[註 150]
南京 1927年4月18日-1937年11月20日[註 151]
北平(今北京市 1930年9月9日-1930年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
太原 1930年9月23日-1930年11月4日
北平國民政府
廣州 1931年5月28日-1931年12月22日
廣州國民政府
洛陽 1932年1月29日-1932年12月1日
(國民政府行都)
武漢 1937年11月21日-1937年12月10日
(實質戰時首都)
重慶 1937年11月21日-1946年5月5日
南京 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0日
汪精衛政權
南京 1946年5月5日-1949年4月23日
廣州 1949年4月23日-1949年10月14日
重慶 1949年10月14日-1949年11月30日
成都 1949年11月30日-1949年12月27日[註 152]
臺北 1949年12月10日-今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 1949年10月1日-今日

地方割據政權首都[編輯]

地方割據政權首都
朝代/國號 首都 年代
春秋戰國
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前473年
(今河南省許昌市 前11世紀─?
(今河南省葉縣西南) ?─?
城父(今安徽省亳縣 ?─前475年
營丘、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前11世紀─前386年
魯山(今河南省魯山縣 前11世紀─?
奄城(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前11世紀─?
曲阜(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前256年
(今北京市房山區 前11世紀─前226年
襄平遼寧省遼陽市 前226年-前222年
(即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 前11世紀-前531年
呂亭(即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 前528年-前493年
州來(即下蔡,今安徽鳳台縣 前493年-前447年
陶丘(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南) 前11世紀─前487年
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南) 前11世紀─前478年
(今河南省杞縣 前11世紀─?
新泰(今山東省新泰市  
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 ?─前445年
朝歌(今河南省淇縣 前11世紀─前660年
(今河南省滑縣舊治) 前660年
楚丘(今河南省滑縣東) 前659年-前629年
帝丘(後改名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 前629年-前241年
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 前241年-前209年
商邱(今河南省商丘市 前11世紀─?
彭城[註 153](今江蘇省徐州市 戰國初期─前286年
(後稱晉,今山西省太原市 前11世紀─?
曲沃(今山西省曲沃縣 前744年─前676年
(又稱翼,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註 154] ?─前679年
前676年─?
新田(又稱新絳,今山西省侯馬市  
屯留(今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南)  
端氏(今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東北)  
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 前11世紀─前689年
(今湖北省荊州區 前689年─前278年
(今河南省淮陽縣 前278年─前241年
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前241年─前223年
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 ?─前468年
?─前306年
琅琊(今山東省膠南市 前468年─前378年
(今江蘇省蘇州市 前378年─?
(今陝西省華縣東北) 前806年─前771年
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前770年─前375年
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前497年─前404年
中牟(今河南省湯陰縣 前403年─前386年
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前386年─前353年
前351年─前228年
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 前353年─前351年
代郡(今河北省蔚縣 前227年—前223年
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前403年─前361年
大梁[註 155](今河南省開封市 前361年─前225年
平陽 (今山西省臨汾市 前403年─?
陽翟 (今河南省禹州市 ?─前375年
新鄭 (今河南省新鄭市 前375年─前230年
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 前386年─前221年
中山 (今河北省定州市 前413年─前407年
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 前378年─前296年
兩漢西域諸國
皮山 皮山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皮山縣  
龜茲 延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拜城縣  
莎車 (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爾羌沙東葉城一帶)  
樓蘭 扡泥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壘 都護治所(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台縣策特爾南沙漠中)  
烏孫 赤穀城  
且末 末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車爾城)  
若羌 (今青海省達布遜淖爾一帶)  
疏勒 疏勒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迦師一帶)  
大月氏 藍氏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爾克地)  
大宛 貴山城  
五胡十六國
成漢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304年-347年
漢國十六國 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 304年-308年
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 308年-319年
長安 319年-328年
後趙十六國 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 319年-335年
335年-350年
前涼十六國 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 320年-376年
前燕十六國 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 337年-352年
(今北京市 352年-357年
357年-370年
冉魏十六國 350年-352年
前秦十六國 長安 351年-394年
後燕十六國 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 386年-397年
龍城 398年-409年
西燕十六國 長子(今山西長子縣西) 386年-394年
後秦十六國 長安 386年-417年
翟魏十六國 滑台(今河南省滑縣東) 388年-392年
西秦十六國 勇士川(今甘肅省榆中縣 385年-388年
金城(今甘肅蘭州西) 388年-395年
西城(今甘肅省靖遠縣 395年-400年
苑川(今甘肅省靖遠縣境內) 400年
苑川(今甘肅省靖遠縣境內) 409年-431年
後涼十六國 姑臧 386年-403年
南涼十六國 樂都(今青海省 397年-399年
402年-414年
西平(今青海省西寧市 399年-402年
西涼十六國 敦煌(今甘肅省敦煌市 400年-405年
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 405年─421年
北涼十六國 姑臧 397年-439年
南燕十六國 滑台(今河南省滑縣 398年-400年
廣固(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北) 400年-410年
北燕十六國 昌黎(今遼寧省義縣 409年-436年
夏國十六國 統萬城(今稱白城子
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陝西省靖邊縣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
407年-427年
長安 418年
高句麗[註 156] 卒本扶餘 卒本川(今遼寧省桓仁縣 前37年-前34年
  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 前34年-3年
  國內城(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古城) 3年-427年[註 157]
  尉那岩城丸都城(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西北5公裏丸都山上) 197年-427年[註 158]
  平壤城(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直轄市東北六七公裏處大聖山城安鶴宮城 427年-586年
  長安城(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直轄市市區) 586年-668年
唐末五代十國兩宋
渤海國[註 159] 震國[註 160] 舊國[註 161](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 698年-742年
  中京[註 162](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 742年-755年
  上京[註 163](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 755年-785年
  東京[註 164](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 785年-794年
  上京[註 165](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 794年-926年
東丹國[註 166] 天福城(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 926年-930年[註 167]
南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北) 928年-938年[註 168]
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北) 938年-952年[註 169]
突厥 都斤山(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遊)  
回紇回鶻 西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  
吐蕃大蕃國 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南詔 蒙舍城(今雲南省巍山縣北廟街鄉) 649年-739年
太和城(今雲南省大理市舊城南) 739年-779年
大理城(今雲南省大理市北喜州) 779年-790年
羊苴咩城(今雲南省大理市舊城北側) 790年-937年
大理國 羊苴咩城(今雲南省大理市舊城北側) 937年-1254年
前蜀十國   成都 907年-917年
十國 成都 917年-918年
  成都 918年-925年
後蜀十國 成都 934年-965年
十國 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902年-933年 933-937年
南唐十國 金陵 937年-975年
吳越十國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907年-978年
十國 長樂(今福建省福州市 909年-945年
十國 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 907年-951年
南漢十國 番禺(後改稱興王,今廣東省廣州市 917年-971年
南平十國 荊州(今湖北省荊州市 924年-963年
十國 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 907年-924年
十國 幽州(今北京市 911年-913年
大蜀[註 170] 成都 994年農曆正月-994年農曆五月
大夏[註 171][參 2] 興慶[註 172](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1038年-1227年
大楚[註 173] 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 1127年4月20日-1127年5月22日
大齊[註 174] 北京(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 1130年10月12日-1132年
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1132年-1137年
東遼[註 175] 中京[註 176](今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 1213年-1269年
後遼[註 177] 澄州(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 1216年-1219年
大真國/東夏國[註 178] 南京(今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 1215年-1233年
元末
大夏[註 179] 重慶 1363年-1371年
明末
大順 西安 1644年農曆正月-1644年農曆三月
北京 1644年農曆三月-1644年農曆五月
西安 1644年農曆五月-1645年
大西 西京(今四川省成都市 1644年8月16日-1646年
晚清民初
太平天囯 天京(今江蘇省南京市 1853年3月19日-1864年7月19日
滿洲國[註 180] 滿洲國 新京(今吉林省長春市 1932年3月1日-1934年3月1日
滿洲帝國[註 181] 新京(今吉林省長春市 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9日
通化(今吉林省白城市臨江縣境內) 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8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瑞金 1931年-1934年
延安 1934年10月-1937年6月
蒙疆國[註 182] 察東特別自治區 多倫 1933年4月28日-1933年
多倫 1935年4月1日-1935年12月
張北 1935年12月-1936年2月1日
察哈爾盟公署 張北 1936年2月1日-1936年5月12日
蒙古軍政府 德化(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 1936年5月12日-1937年10月28日
蒙古聯盟自治政府 厚和豪特(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1937年10月28日-1939年9月1日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喀拉幹(今河北省張家口市 1939年9月1日-1941年8月4日
蒙古自治邦 喀拉幹(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1941年8月4日-1945年
內蒙古地區 內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1年8月4日-1941年
大蒙古共和國   1941年8月-1941年
內蒙古自治政府 烏蘭浩特 1947年4月23日-1949年10月1日
阿拉善蒙古共和國 阿拉善(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 1949年8月

大古都並稱[編輯]

明末,顧炎武在《曆代帝王宅京記》中將南京、西安、洛陽和開封並稱為為四大古都。1920年代,中國學術界開始出現將中國著名古都成為“大古都”並將幾大古都並稱的說法。“四大古都”是提出最早且公眾認知度最高的說法,為西安南京洛陽北京。稍後正式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說法,包括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開封。1930年代,開始有把杭州納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說法。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大古都,後安陽被定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2004年11月5日,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宣布,古都鄭州可與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開封杭州安陽七大古都一起並稱為中國八大古都。2010年,中國古都學會,認定大同為第九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九大古都之說: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其中“四大古都”和“九大古都”的說法最為流行。[參 7][參 8]

首都名稱的不同指代[編輯]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

由於各個朝代所管轄的具體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這些稱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時期管轄中國另一部分區域的遼代也有類似的稱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同一個城市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南京在東吳南宋之初稱東都,而在五代十國吳國稱西都。

從地理位置上看,五大古都,洛陽居中,開封居東,西安居西,南京居南,北京居北。西安、洛陽、開封、都位於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帶。近古以來的中國首都則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間轉換。

各大古都[編輯]

西安(西周、秦、西漢、隋、唐等以及前趙,新,後秦,大順,大齊等13個朝代)、洛陽(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隋、武周等16個朝代)、南京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楊吳(933-937作為首都)、南唐南宋(1129-1138年實際首都)、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2朝代首都)、北京(遼、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朝代首都)、開封(五代、北宋)五大古都等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此外,發現殷墟安陽曾作為商後期的首都,商朝京師曾經多次遷徙,有“前八後五”之說。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禹的兒子啟建都於陽城即鄭州。鄭州有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遺址,部分曆史學家認為其為商朝的亳都。

定都南京的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定都開封南京杭州的南宋等朝代,是處於分裂時期的中國漢族政權,而定都洛陽的北魏、定都北京的金則是處於分裂時期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東晉南朝南宋漢人一般認為的中國處於分裂時期的華夏正統政權。

西安[編輯]

西安,古又稱長安京師西京大興京兆奉元等,先後有西周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曆史上最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周、秦、漢、隋、唐均建都西安,故曾被譽為“十三朝古都”,居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王莽建立的的都城,又曾為東漢獻帝初)、西晉湣帝)徙都之地,更始前趙前秦後秦等政權的都城,赤眉、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民變政權的都城。關中地區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裏,天府之國”,而一般認為西安為中國宋以前的政治的核心。1932年曾被定為中華民國陪都。現為中國陝西省省會。

洛陽[編輯]

洛陽,古又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東京東都神都等,被中國社科院確認為華夏第一王都。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武周後唐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此外,洛陽還是帝嚳、秦末河南王更始後趙東魏李密魏國王世充鄭國安祿山燕國史思明燕國後漢後周北宋等政權的都城。曆時一千餘年,曾被稱為“九朝古都”。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民國21年曾作為中華民國行都。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南京[編輯]

南京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楊吳(933-937作為首都)、南唐南宋(1129-1138年首都)、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2朝代首都。

  • 三國時稱為建業,是東吳的首都。
  • 西晉司馬鄴,改名為建康,是東晉京城,以此城為都。
  • 南北朝時期,宋朝齊朝梁朝陳朝皆以此城為都。南朝四朝首都,加之東吳、東晉首都,所以南京亦稱六朝古都
  • 六朝以後為南唐國都。
  • 楊吳大和“五年(933),建都金陵”,楊吳政權建立,以南京為其首都。 937年,徐知誥,建齊國,“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楊溥把皇位讓給徐知誥,結束了南京作為楊吳政權都城的四年曆史。
  • 南宋(1129-1138年首都),建炎三年(1129)——紹興八年(1138),建康(今江蘇南京)是南宋朝廷事實上的首都。紹興八年(1138)正月,趙構離開建康(今南京,定都臨安「今杭州」,但依然將建康(今南京作為南宋王朝的「留都」,一直到南宋滅亡,南京還是南宋的留都。成為留都的南京,依然得到很多人青睞,陸遊和辛棄疾就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遷都建康。
  •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後,南京明朝的首都。後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亦為南都。中途南京又作為明朝首都幾年,後又遷到北京,直到南明弘武政權又作為首都。
  • 太平天國時期改為天京,為太平天囯的首都。
  •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建立中華民國,定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隨著1912年北洋政府的建立,由南京遷都北京。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勝利後,複定都南京。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陪都重慶為臨時首都。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蔣中正領導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台北市成為實際的中華民國首都。中華民國政府傳統上認為南京仍為中華民國理論上的正式首都,但在《中華民國憲法》中沒有明定首都,所以南京並非中華民國的“法定首都”。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總統、行政院長、台北市長等都在公開場合口頭表示過台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2002年起,中華民國所出版之大陸地區地圖已改依現況處理,因而為將南京註記為江蘇省省會。

北京[編輯]

北京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開封[編輯]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州東京大梁。是中國多個重要王朝的首都。

夏朝時曾建都於此,稱老丘。戰國時期,魏國建都於此,稱“大梁”,冶鐵業發達,十分繁榮。後曆經黃河水患和戰亂,幾乎淪為廢墟,極度衰敗。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四分五裂,開封地理條件非常適宜農業經濟發展,作為一統天下的基礎,先後成為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的國都。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終於統一中國本部。北宋時期,開封城市結構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縛,再次走向繁榮,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開封被金國占領,繼續被金朝定為都城。蒙古滅金之後,成為河南省州府。明朝初年曾被明太祖朱元璋暫定都城,史稱“北京”,和“南京”相對。

  • 明朝顧炎武《曆代宅京記》記載開封曾為五代時梁、晉、漢、周四朝及北宋和金兩朝共六朝之國都
  • 清朝周城所撰《宋東京考》記述,開封為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六朝故都
  • 當代知名學者譚其驤院士為《中國七大古都》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提到“戰國時代魏及五代時的梁、晉、漢、周、北宋和金七朝建都開封”
  • 近年來有學者考證,如算上開封明初的“北京”陪都身份,及金人攻破東京後先後建立的“大齊”,“大楚”、元朝末年韓宋和劉福通等偽政權的話,開封可謂是“十朝都會”了。

杭州[編輯]

杭州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之首都。金朝滅北宋後,皇族趙構逃往南方,令當時稱為臨安的杭州成為南宋都城。

安陽[編輯]

古稱鄴城,簡稱七朝古都,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以世界文化遺產殷墟而聞名,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上古三皇五帝時代,顓頊帝嚳兩位帝王在安陽境內建都。殷商後期為都城,現商都城遺址被稱作殷墟。漢末以後,以城為中心的安陽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都城。

鄭州[編輯]

鄭州傳說為黃帝的故都。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禹的兒子啟建都於陽城,即鄭州。鄭州有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遺址,部分曆史學家認為其為商朝的亳都。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裏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春秋及戰國時期,新鄭曾先後作為鄭國和韓國的國都長達500年之久。鄭州現為河南省省會,也是中原地區第一大城市。

大同[編輯]

大同有2300年的建城史,是中國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

大同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遠在10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許家窯人就在大同這塊土地上勞動繁衍生息。大同自古就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必爭的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西漢平城縣(因其地為戰略要地,兵家必爭,為祈福思安,渴求和平而得名),為代國都城,代國漢帝國最北方的諸侯國魏晉南北朝之際為中國北方各民族大動亂、大遷移的年代。

此時的大同,卻因此而繁榮昌盛起來。鮮卑族先建立代國以平城為代國南都,後建立北魏王朝,公元398年魏道武帝拓跋圭定都平城,從此中國進入了南北朝對峙時期。此時大同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和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五代時期中國又一次進入大分裂狀態大同稱作雲州,並成為初的西京(陪都),這時的大同又一次成為中國北方發達的中心地區,而且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城市.

其他首都與首府[編輯]

除了九大古都之外,還有許多城市曾經成為控製中國某地區的都城,或者實際割據政權的都城,或者政治上全中國的首都。

華北[編輯]

東北[編輯]

華東[編輯]

中南[編輯]

西南[編輯]

西北[編輯]

內蒙古[編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