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畫廊

逛畫廊,看世界, 記下自己的心得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ZT 自然具象中的神秘因素:揭示弗裏德裏希風景畫背後的宗教意象

(2014-01-12 08:49:56) 下一個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
眾所周知,卡斯帕爾·大衛·弗裏德裏希是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的先驅。他被譽為:“真正揭示大自然風景哀婉與悲愴的藝術家”。其筆下風景的描繪主題多為海洋、船隻、哥特式廢墟、沉思自然的孤獨者,並充溢著靜謐、空無的氣氛。畫家的風景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風景畫或是類型畫,畫中流露著一種神秘、虔誠的意象。確切的說是一種宗教意象的體現。那麽這是一種怎樣的宗教意象,又是如何產生於弗裏德裏希的畫中去的?本文將從弗裏德裏希的風景畫主題著手分析,從而揭示弗裏德裏希筆下的風景不僅僅是一種自然景致的直接描繪,更多的是對其神秘宗教意象表達的體現。

揭開弗裏德裏希作品中的神秘宗教含義,首當其衝的是其一幅主要描繪海洋題材的《海邊的僧侶》(1810年)。這幅畫在當時柏林學院展出曾經引起轟動,因為畫麵內容讓觀眾感到不知所措。弗裏德裏希有意將畫麵的視平線壓低,這樣產生了一種視覺上的空無浩瀚之感,但同時也讓觀者產生一種莫名的驚慌與不安,因為弗裏德裏希去掉了海上一切可能出現的東西,將風景歸納出三個元素——土地、海洋、天空,三者成一水平線的排列,無限地向兩旁延伸;畫麵除了無盡的天空與海洋、一個瞭望大海的憎侶外,任何情節性的東西都沒有。天空上沒有飛鳥,海洋上沒有船隻,一片連綿不斷的單調與乏味。這樣我們可以初步斷定,這首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海洋畫了,因為傳統海景畫一定需要船隻來幫襯。回過頭仔細觀察那畫麵中僅有的一名人物——一位背對觀者、麵向大海的、正在孤獨沉思的嘉布遣會(capuchin)的修士。而這樣一個人物將可能是揭開謎底的關鍵。畫中人物的出現與弗裏德裏希當時所信奉的新教不無關係。而所謂的新教是當時為反對傳統基督教繁瑣奢侈的外在祭祀儀式而產生的。新教強調儀式從簡,更注重的是個人內心精神的體驗與修養。麵對神之神秘時,強調一種主觀回應的個人傾訴。那麽這幅氣氛空無神秘畫作中的人物的存在就不難解釋:此人物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借此來探詢藝術家本人與整個宇宙的關係,通過一定的有限性傳達無限性,從而也滿足了新教的宗旨,達到了宗教上自我超驗的渴望。總之,由於僧侶的加入,使得自然轉化成宗教上新的圖像學符號,讓信徒在觀賞自然時,同時領悟基督的精神。弗裏德裏希分析出的自然的骨架——地、海、天,其實就是三位一體的象征。弗裏德裏希將風景提升到一神學的境界,將基督教文化中的精神,經由大自然的經驗,轉化成世俗的語言,使一般人可以於生活中領會這種宗教經驗,而不是傳統中曲高和寡的基督教圖像學。正是藝術家弗裏德裏希在侍奉新教的同時,在風景畫內涵上做了變革,將自然的神性融入進了人的主觀超越的體驗之中。

 

Monk by the Sea
1809
Oil on canvas, 110 x 172 cm
Nationalgalerie, Berlin

但是現在說弗裏德裏希的風景畫有著濃重的宗教意味還為時尚早。僅僅是通過單一繪畫題材的揭示是不足一說明問題的。畢竟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畫的題材多為讚頌、十字架上的受難、複活以及耶酥升天等等。而弗裏德裏希的繪畫從視覺上證明還是風景畫。但不管怎樣,有這樣一種跡象,那種基督教傳統“血與肉”的藝術,從弗裏德裏希這裏開始轉向自然風景的領地。

關注人物背影的描繪是弗裏德裏希繪畫風格的一個特點,也是作者甚是喜愛的主題之一。其作品如《海上升明月》、《晨光中的女人》、《海邊的兩個男人》、《雲海上的旅人》、《港口觀景台上的姊妹》等等,幾乎所有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姿態均是背向觀者的,采取逆光處理效果,並多是沐浴在晨光或是夕陽之下,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使得作品可以產生一種神秘的象征性並蘊含著濃重的宗教意味。比如《雲海上的旅人》,畫麵中背向我們的旅者,站在一塊尖禿的石塊上,望著腳下的雲海,其身形突出鮮明,幾乎占了畫麵中央整個部分,人物身體不僅正好是四方對角線的聚合點,清楚地點出構圖的中心;而且恰好與群峰相呼應,強化了人物堅定的步履和英雄般的氣魄。這樣看似平常的人物,其來源卻是出自《聖經》中的詩篇第十八篇《大衛的勝利之歌》,弗裏德裏希希望從對自然虔誠的冥想中,提升自己的宗教信仰。

 

Moonrise by the Sea 海上升明月
c. 1822
Oil on canvas, 55 x 71 cm
Nationalgalerie, Berlin

 

Evening Landscape with Two Men 海邊的兩個男人
1830-35
Oil on canvas, 25 x 31 cm
The Hermitage, St. Petersburg

 

The Wanderer above the Mists 雲海上的旅人
1817-18
Oil on canvas, 94,8 x 74,8 cm
Kunsthalle, Hamburg

 

The Sisters on the Balcony 港口觀景台上的姊妹
c. 1820
Oil on canvas, 74 x 52 cm
The Hermitage, St. Petersburg

在《晨光中的女人》這幅作品中,似乎是以一種準宗教的沉思來體驗自然中最平淡無奇的日常戲劇的神秘,畫中人物的視角與觀者視角相一致,並在構圖上采用近乎刻板的簡單對稱,目的是想通讓觀者產生最大限度的移情,回應某種類似現代世界中旁觀者的體驗。這樣一來,作為觀者可以很輕鬆的在這些沒有麵孔、背對觀者,並因眼前的景色而沉迷陶醉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是取而代之。類似於一種“接近基督教的旁觀者”的姿態,體現出個人在與無限宇宙相抗爭的姿態。在這裏,傳統的聖殿、教堂而產生宗教的神秘感通過自然而被重新進行了規置。弗裏德裏希將自身以及觀者都投射到畫中孤獨的背影人物,借此表現自我與偉大未知之間的,並通過自然的無限性予以傳達。正如弗裏德裏希的門徒卡爾古斯塔夫卡魯斯所談及風景時的一封信中寫到:

一旦人意識到自然的廣大無邊,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助,並且,感到自己在上帝之中,已進入這種無限並拋缺了他自身的個人存在,那麽,他那時的臣服就不再是丟失而是獲取。本來隻有心靈的眼睛才能瞥見,現在則一覽無餘:無窮宇宙中的太一……

 

Woman before the Rising Sun (Woman before the Setting Sun) 晨光中的女人
1818-20
Oil on canvas, 22 x 30 cm
Museum Folkwang, Essen

如果說以上畫中所描繪的人物既實在又象征性的立於自然而又沉思自然,那麽在弗裏德裏希的其他主題作品中,弗裏德裏希則描繪了為那些沉思自然者而留下的空落的景致。例如《海森祭壇》一畫,此畫是受馮·唐·霍亨斯坦宮廷的委托,為波西米亞的一所禮拜堂而作的。原則上像這類的祭壇畫,作者繪畫取材應為傳統宗教主題,如基督受難等。然而經弗裏德裏希的描繪,卻發現成品是一幅完全背離傳統題材的風景世俗畫,作品采用大致對稱的形式,傳統中的前景已經消失,金字塔形的山矗立在中央,山上一排冷杉樹,山頂上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十字架被常春藤所圍繞,落日的光輝向四方輻射如同上帝的容光向人間照耀,可見十字架上的基督並不是表現受難,而是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聖像接受世人的膜拜,基督變成地上凡人與天上聖父之間溝通的橋梁。像這樣把教堂為了朝聖祭祀的作品描繪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在此隻前是不曾有過的。麵對著眾人的驚恐與疑惑,弗裏德裏希大膽的解釋了其繪畫的基督教意蘊:“這是一幅以日落為背景的一幅世俗十字架的圖景,十字架高高立於岩石之上,堅定而不可動搖,就像我們對基督的信心;四季常青的樅樹環繞著它,就像對十字架上的他(基督)的希望。”此外,鍍金的畫框也充滿了象征意義。畫框底部三角形的上帝之眼,發散出金色的光芒,上帝之眼的兩側用麥子和葡萄串成,回溯傳統,就是將其置於上帝的兩側,象征聖餐中的餅與酒;畫框兩側集柱上方的拱,是由掌形枝葉所構成的哥特式尖拱,拱上有五個可愛的小天使,中間那位天使的頭上出現一顆夜星,與太陽西沉的位置一致,象征牧羊人的星星,引導東方三賢尋找西方誕生的救世主。弗裏德裏希將自然的神秘與象征加諸於他想要表達的宗教性之中,就算是沒有被樅樹環繞的十字架,繪畫中風景的本身也構成了一種宗教意象。

 

 

Cross in the Mountains (Tetschen Altar) 海森祭壇
1808
Oil on canvas, 115 x 110 cm
Gem?ldegalerie, Dresden

在弗裏德裏希那些被賦予宗教色彩的自然主題中,有一個主題既能見證基督教的漫長曆史,又能暗示宗教的超驗體驗,那就是對哥特式教堂廢墟的描繪。首先選擇教堂廢墟的描繪,弗裏德裏希可能不是第一人。但同樣的在對哥特式教堂廢墟的描繪中,弗裏德裏希更能夠得心應手的運用這樣的主題來充分傳達他的宗教意象。

《橡樹林裏的修道院》(1810年)是弗裏德裏希的一幅描繪廢墟的代表作,其原型是14世紀位於埃爾德那的14世紀隱修院的遺跡。作者寫實的描繪了這個斷壁殘垣、雜草叢生的哥特式建築的遺跡,進而將之轉化成直接麵對死亡時的宗教體驗。畫麵內容像是一部恐怖電影的高潮,一群站著抬著棺木的僧侶,向著修道院緩緩行去,在巨大的背景籠罩之下,他們的身影顯得既無助又渺小,他們走進一座歌特式教堂的殘垣,進入墓地,可能是為即將入土的死者進行一場追悼儀式,由於月亮和火炬的幫助,讓這肅殺的冬夜更增鬼魅的氣氛。白雪皚皚的大地和和黑色的墓地形成強烈的對比,張牙舞爪的枯枝向人們伸出挑唆的手,嘲弄生命的無常。

 

The Abbey in the Oakwood 橡樹林裏的修道院
1809-10
Oil on canvas, 110 x 171 cm
Schloss Charlottenburg, Berlin

 

The Oaktree in the Snow
1829
Oil on canvas, 71 x 48 cm
Nationalgalerie, Berlin

 

Oak in the Snow
1820s
Oil on canvas, 44 x 34,5 cm
Wallraf-Richartz Museum, Cologne

另一幅弗裏德裏希關於哥特式建築的作品是《山上的十字架和教堂》(1813年)。畫麵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似乎被遺棄已久的十字架,十字架的身後是一被迷霧所繚繞的哥特式教堂。畫麵中獨特的氣氛造就出十字架與哥特式教堂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十字架、教堂都是自然之物,受難的十字架與正麵的教堂位置上一前一後,看似隨意卻實則有意。教堂正麵強有力的對稱回應著十字架本身的十字形狀,受難十字架底部有著血一樣的流動的水源,象征堅忍不拔的樅樹幾乎遮蔽了教堂的正麵受難的十字架與正麵的哥特式教堂——隸屬於經驗事實的範圍,種種跡象都揭示出,教堂和十字架之間宗教意象孕育其中。由於畫麵中十字架的新生、樅樹的特性、教堂與十字架的位置關係、哥特式教堂虛無縹緲的定位,於是種種因素綜合在一起,一個從精神感應的宗教世界便應運而生,不僅是代表了宗教的傳播,而且是對宗教永恒真理的肯定。

 

The Cross in the Mountains
1812
Oil on canvas, 45 x 37 cm
Museum Kunst Palast, Düsseldorf

變更在超自然中複活信仰的早期基督教聖像學,弗裏德裏希這類獨特的現代抱負也可以在其對船隻類繪畫主題的處理上。弗裏德裏希出生於波羅地海沿岸的德國格海夫斯瓦爾德,此地是一港口城市,因而對於弗裏德裏希來說,船隻的形象是極其熟悉。此外,在西方的文化象征含義中,船隻通常被視為人類命運的象征,弗裏德裏希更容易運用到繪畫創作中去。

作品《生之曆程》是一幅象征趣味甚濃的作品。畫中岸上由遠及近的有五個人物,分別是兒童、少年、青年、壯年與老年,遠處的海麵上還有幾隻船隻在航行。初看此畫,不得其意,作者為何取名《生之曆程》?但當我們了解了船隻在西方代表人類命運的象征意義,再將之與題目對應起來解讀,就不難解開疑惑,其中岸上最遠處的小孩將小旗高高舉起,這是在模仿船隻,也同時呼應了此畫的主題:揭示生命,然後通過五個人物年齡段的差別及五人由遠及近位置上的不同,從而將生命循環的整個隱喻一目了然於讀者。

 

Periods of Life 生之曆程

另一方麵,弗裏德裏希更鍾情於對沉船(船隻殘骸)的描繪,而且沉船的背景描繪往往設於寒冷北極的冰天雪地之中。於是乎,“冰之死亡”這樣一種準宗教的象征應運而生並經常能在弗裏德裏希的作品中看到。對於“沉船”這一主題采用的原因,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解釋,可能與他的童年經曆不無關係。弗裏德裏希雖然有幸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但他家庭的命運卻不是這麽的美好。弗裏德裏希自小就遭受一連串悲劇的打擊,1781年3月,在他七歲時母親過世,事隔一年兩月,姊姊伊利莎白(Elisabeth)也隨之過世,五年之後,哥哥克裏斯多夫(Johann Christoffer)死於一次滑雪意外,而這次意外卻是因為哥哥解救即將溺死的弗裏德裏希而發生的,這一連串的重創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是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到了1791年,也就是弗裏德裏希十七歲的時候,他的另一個姊姊也過世了,連續的精神打擊,使我們一點也不驚訝於弗裏德裏希風景畫中會出現“沉船”這樣悲傷的主題。不僅是對其兄弟姊妹的追憶與緬懷,也是弗裏德裏希自我傷痛的釋放與解脫。此外,“沉船”主題的宗教意象正如上文所寫到的哥特式教堂遺跡的是一樣的,隻是背景和對象發生了變換而已。

 

Wreck in the Sea of Ice
1798
Oil on canvas, 30 x 22 cm
Kunsthalle, Hamburg

 

Wreck in the Moonlight
c. 1835
Oil on canvas, 31,3 x 42,5 cm
Nationalgalerie, Berlin

 

Boats in the Harbour at Evening
c. 1828
Oil on canvas, 76,5 x 88,2 cm
Gem?ldegalerie, Dresden

一如他的許多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宗教象征,弗裏德裏希把船隻看作是人的命運及生死通道的象征,將自然視為人類精神的超越體驗。要麽作為不幸者,從而被自然的狂暴大海所吞噬;要麽作為沉靜思考的沉思者,同化於自然的沉默之中。

總而言之,弗裏德裏希所描繪的各種自然風景主題之中,無不都透露出強烈的宗教意象。不管有意無意,弗裏德裏希的風景畫在傳統宗教畫主題方麵開拓出了一個新的語言空間;並為風景風俗畫的題材的擴大與豐富開拓了一個新的描繪道路。傳統的宗教題材被弗裏德裏希運用其天才的想象與描繪,通過大自然的神性象征,從而被重新賦於超驗意義上的宗教詮釋與解讀,為後世宗教畫、風景畫、象征主義繪畫的創作與發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與影響。

參考文獻:
[1]徐沛君.德國美術史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9.
[2]黃才郎.西洋美術辭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3]Charles·Sala .Caspar David Friedrich: The spirit of romantic painting. Terrail.
[4]羅伯特·羅森布盧姆.現代繪畫與北方浪漫主義傳統.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常雷)


http://site.douban.com/109824/widget/notes/7320185/note/21166192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