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忘記英雄!抗戰老兵的滄桑人生 (圖)

(2010-08-15 05:59:04) 下一個

曾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本來是純樸的農夫、勤勞的工人、風華正茂的學生、天真無邪的孩子;可七十三年前一群強盜闖入了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他們視中國人的生命如草芥,他們殺人、他們放火、他們真是比野獸還野蠻,比魔鬼還凶殘!為了保護自己的愛人、親人、孩子、父母,這群人從此有了同一個名字:抗日軍人。
在經過了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後,在付出了世所罕見的犧牲後,在六十五年前的今天,日本人投降了,舉國歡騰,這群人成為了民族的英雄,當時的場景宛如夢幻:歸來夾道萬人看,朵朵鮮花擲馬前,門楣生輝笑白發,閭裏歡騰驕紅顏……
六十五年過去了,這群人當年的願望實現了,中華從此號長雄;而這群立下了“國史明標第一功”的人們又經曆了怎樣的六十五年呢?他們的今天又是怎樣的了已知最年長的抗戰老兵——110歲,被譽為“抗戰活化石”。因為66年前的那場滇西抗戰,他跌宕起伏的百年人生成為一個傳奇……

今年5月11日,也就是66年前中國遠征軍向怒江以西日軍發起全線反攻的紀念日,我們在滇西重鎮龍陵縣城龍山鎮一條簡陋的巷道裏找到了已滿110歲的抗戰老兵付心德的家。付心德目前是龍陵僅存的49名抗戰老兵中年歲最大的。這天,龍陵城風和日麗,老人正躺在家門口的椅子上享受午後陽光。光影裏的老人銀絲掛滿臉龐,談吐清晰,隻是聽力稍有不順,而微微顫抖的雙手讓人深感歲月的滄桑。

66年前的5月11日,44歲的付心德作為中國遠征軍71軍第二野戰醫院少校醫務主任,正在位於施甸太平的野戰醫院轉運傷員。付心德是河南襄城人。家裏有5兄弟,他排行老二,父母親都是莊稼人。1927年,他當了兵並在當地基督教教會辦的傳教醫院學習係統的西醫醫術。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先後參加了上海“8·13”之戰、南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戰役。1943年隨軍入滇。1944年7月4日,付心德隨部隊開赴龍陵前線戰地醫院。

血戰龍陵

在付心德經曆的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是龍陵爭奪戰,也是滇西反攻戰中規模最大的要塞爭奪戰。龍陵因地處滇緬公路咽喉,因此成為中日雙方交戰的核心地區,在長達4個多月的戰鬥中,中國遠征軍先後投入10萬以上兵力,經過3次拉鋸爭奪,共斃敵10640人,而遠征軍傷亡官兵則達到28384人。

“死的人太多了”,付心德老人沉浸在回憶中。作為一名曆經多次戰役的戰地醫官,見過的戰爭場麵已是無數,但對龍陵爭奪戰的悲烈,老人還是感慨萬千。“那些英勇犧牲的遠征軍啊,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英勇事跡呢。和他們比起來,我不值一提”。他給我們講起他所知道的那些英勇的遠征軍將士。

在攻打猛嶺坡前,前線不斷有傷員被轉運到野戰醫院,付心德印象極為深刻的是87師260團9連的一個中士班長,叫李桂。李桂是昆明官渡人,部隊駐昆明時投軍,為二等兵。當時20出頭的李桂身高體健,喜好射擊。1944年6月6日,部隊首攻龍陵大壩之敵,李桂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在攻擊5255高地時,李桂不幸頭部受傷,雙目失明,把他送到野戰醫院時,有人勸他回家養傷,他憤而回答:“我雖雙目失明,但心不死,日軍的鬼影常常在腦子晃動,我恨不能捉而殺之。如今日軍不退,抱恨蒼天,回家又有什麽作為!”他數次自離醫院摸上陣地,都被戰友們找回。“有這樣的英勇壯士,我們一定能打敗日本鬼子!”付心德激動地說。

在猛嶺坡戰鬥中,付心德帶領著3位醫生,4位護士和1個擔架排,在戰場前沿負責搶救傷員掩埋屍首。“死傷的人像滾豆子一樣倒下,鮮血染紅了整個戰場,可以說,一寸土地一寸血……”付心德聲音放得很大地說。和付心德私交甚密的827師261團上尉連長高介軍,是山東蒲台人,英勇善戰,曾多次受到嘉獎。1944年7月,部隊二戰龍陵轉進黃草壩時,他已是積勞成疾,因長期營養不足,導致嚴重的胃病。但他仍帶病率士兵40多人,在風吹坡埡口陣地與敵人周旋了10多天。高連長飲食不進,人瘦得不成樣子,又值龍陵雨季大雨滂沱,但他從不後退。7月13日在攻擊猛嶺坡時,他們擔任主攻,他身先士卒,在3小時內將猛嶺坡完全占領。次日早晨,敵軍以八九十名兵力反攻,高介軍率全連所剩無幾的官兵,與敵拚殺三四個小時。敵勢雖猛,仍未得逞。後來敵又增援,高介軍連長率僅存的五六名戰士與敵戰鬥,與衝上來的日軍展開肉搏撕殺,殞命疆場。

“他犧牲的時候才30歲。”付心德老人說。付心德帶領救護隊在陣地收複後見到高介軍和他的戰友們時,隻見陣地上屍橫遍地,血肉狼藉。因為兩軍拚死肉搏,兩軍士兵相擁撕咬而死者有80多對,而高介軍犧牲時嘴裏還咬著一個日本兵的耳朵。老東坡因是龍陵縣城的屏障,成為日軍據守龍陵諸多據點之首。所以,敵我雙方爭奪異常激烈,此戰曆時35天,87師勇敢善戰的官兵200名組成的敢死隊與敵肉搏達20餘次,殲敵1000多人,我軍傷亡達2000多人,200名敢死隊員到戰鬥結束時僅剩60多人,隊長劉章祥,失去雙腿後,仍堅持戰鬥,直到壯烈犧牲。

“為了掩埋犧牲烈士的屍首,沿龍新河邊的那些樹都給砍光了。老鄉們將自家門板拆了,給烈士送行。更多的戰士則是在陣地上挖個坑集體掩埋,因為死的人太多,戰鬥又緊,實在沒辦法。”付心德在搶運戰友屍體的過程中,也多次差點被敵人槍彈擊中。

在激戰華坡時,戰鬥更為激烈。付心德記得有一個是87師261團第3營少校營長叫管甲東,他是江蘇安縣人。1944年9月13日,因新28師傷亡太大,管甲東奉命率領本營1000多名士兵,前往接替新28師華坡陣地。這時,敵人援軍初到,於當晚10時向我華坡陣地猛烈攻擊。第二天上午,敵又增援四五十人,企圖最後一搏,在緊急關頭,團長問:“有無必勝信心。”這時,雖然官兵傷亡將盡,但管甲東仍堅定的回答:“我如不死,陣地必在!”他對士兵說:“華坡就是我全體官兵的墳墓,我們要以必死的決心,與陣地共存亡!”戰鬥進行得激烈而殘酷,全營官兵傷亡殆盡,管甲東用刺刀、手榴彈與敵浴血搏鬥,壯烈殉國,終於保住了華坡陣地。

“像這樣的英勇故事在這場戰役中太多了。而在整個滇西大反攻中,中國遠征軍付出了6.7萬人的代價,共殲滅入侵日軍2.1萬人,取得了勝利。不容易啊!和平來得不容易啊!”付心德老人早已淚流滿麵。

穿越百年

1944年11月3日,龍陵光複。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付心德離開部隊,解甲歸田。同年,付心德比小他20歲的龍陵姑娘李竹芝結婚。婚後,他們育有六男一女。如今已是四世同堂。抗戰後至今的60多年間,付心德經曆了無數的磨難,但他一家人始終不離不棄。他用他的愛心和醫德為很多鄉親免費治病,深得人心。鄉裏鄰裏皆親切的喚他付醫官,而他的本名很多人並不知曉。他至今堅持三不原則:不吃肉、不喝酒、不宴請,過著恬淡知足的田園生活。如今,每天早晨他還會去為老伴到街上買早點。老兩口半個多世紀相儒以沫的故事在坊間傳為美談。

回首這一個多世紀的歲月曆程,雖然遭遇了許多苦難,但付心德老人卻始終不言苦。他說,人生就是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過程,很正常。

解放後,和眾多抗戰老兵的遭遇一樣,在曆次政治運動中,付心德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他被打成反革命,敵特分子被勞教、下放,最終完全失去工作。最讓付心德老人感到內疚的是,因為他的特殊經曆,孩子們在那個極左時代都受到了牽連,就業、婚姻、生活都受到了極大影響。在7個兒女中,除老六讀到了高中,當了兵,工作稍好外,其他的人都隻讀了小學就輟學了。1958年出生的四姑娘付政琴說,就是受不了被歧視的眼光,到學校去簡直就是一種折磨。說起那些年家裏所遭受的苦難,付政琴告訴我們,1969年近70歲的付心德被下放到他曾經打擊日本鬼子的鬆山長嶺崗勞動,心情實在難以描述。而母親剛生下老七,就因長期營養不良而造成全身癱瘓,致使老七不得不送了人,後因幾個兄弟姊妹的堅持,老七才最終和家人團聚。當年才5歲的老六付先榮說,當時哥哥姐姐抬著母親從龍陵城到長嶺崗去找父親,貧困交加的一家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團。即使這樣付心德也沒有掉過一滴眼淚。他告訴家人,這算什麽苦,比起和日本人打仗那會,這點苦算什麽?付心德經常給孩子們講當年抗戰時的困苦和艱難,更多的是講當年遠征軍將士的英勇殺敵。“參加鬆山、龍陵打仗那陣,感覺到經常是餓著肚子熬過來的。戰士們幹糧袋裏有點米也是摻著穀粒、沙子的陳米,有時餓不住了,煮都等不得,倒點出來泡上水就吃。天天爬山,鞋子供應不上,常是1月發給1斤火麻,發給一點破爛布條,自己動手打草鞋穿。當這點都保證不了的時候,就自己找來包穀殼打草鞋穿。但包穀殼草鞋根本不牢,才穿幾下就爛完了。”正因為經曆過這麽一段非人的艱苦,盡管他現在的生活仍然清貧,但他已非常滿足。他說,麵對那些早已逝去的英靈,我還活著,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如今,一切都成為過去。當年癱瘓的老伴5年後奇跡般的恢複正常,至今兒女們都不知道付心德究竟用什麽藥治好了老伴的病。現在每月他享受著城市低保金和百歲老人補貼共225元。他說,人活一輩子不容易,但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愛國。現在這個社會好,國家強大了,和平更重要了。周向東 楊 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