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
(2006-11-05 06:35:14)
下一個
很喜歡這個詞:謙謙君子。
孔子把人分為兩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是“學而成德”者,小人是必須受到強製才可能遵從良好風俗的階層。
《論語》子罕篇中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將“意”解釋為“私意”,即“物欲”。孔子體現了天理、無私利私欲,被視為具有高潔的人格。我們都知道人心是因外部環境而變化的,如何具備“德”?古人創立了文化裝置,設想從人心之外來加以引導,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走向正軌。這個文化裝置就是“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指古人的詩、先王的事跡、各種場合的禮儀作法、古代的典雅音樂,包括公眾場合、私人場合的種種古典修養。順著“先王之道”,人心受到感化,學為己有,然後“德”得以完成。有了“德”就可以擔任相應的社會職責了。朱熹將“德”解釋為“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就如孔子,與禮化為一體,不需經過大腦的思考便可隨心所欲地遵循禮而行動,禮存在於高深的精神層次---心。
人是具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動物,孔子提出內省,用針對自己內心的方法矯正、克服負麵的欲望、感情、競爭心。沿著為己之學的方向,實踐“學為己”、“克己複禮為仁”、“義”的君子思想的,就是實踐了君子之學的品質優良的學者。向著自己的內部,深入了解自己的自然性,通過這一點再進一步看到外界自然之大。將自己內部的自然和外部的自然聯係起來,共同的內核是自然,是沒有虛偽,是真實的本質,引申出來就是“誠”、“道德”,是不失“廉恥”之心。“論學於今日,……不失此恥心,斯心為真心,人為真人,學為真學。道德,經濟鹹本於心。一真則無所不真,猶水有源,木有根。”
“君子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小人儒則反是。”謙謙君子,心懷天地、生民、萬世,關注人類的同一性,在天道麵前深深地低下頭,虛懷“修”人道。在今天,或許已經不能不說是稀有人種了。可是,如果世上從來就沒存在過君子之德,很難想象我們生活的世界今天是個什麽樣子。君子之德的意義何止限於古代,對今世、後世其意義都無可估量。
不要讓這個世界被小人占據,不要讓世界黑白不分,不要讓不擇手段追逐私利的小人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