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在外來刺激作用下表現於外的情緒的總稱。
情誌養生法,主要是指通過自己對外界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和轉變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首先,來看看《黃帝內經》中關於七情與人體養生的關係做的闡述吧。《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意思是說,保持心情平和,解除思想的患得患失,減少欲望紛爭,少思寡欲,常知足,少貪求,外無憂患內無雜念的人才能正確處理個人的利害得失,摒棄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及過度的情緒波動,預防疾病的發生,延年益壽。這也是中醫情誌養生的一個總綱,由此衍生出各種情誌養生的方法。
喜的調和
1.正常狀態下的喜
《黃帝內經》道:“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時高興、喜笑,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幹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正常狀態下,喜悅可以緩解人的緊張情緒,可調和氣血,通達營衛,利於人體的健康。俗話說“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保持喜悅開朗的心情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可以使心情舒暢,全身氣血調和,自然年輕不老,所以喜在人體健康中有著重要地位。
2.喜樂太過傷心
人們對外界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內心的相應情緒反應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之一,換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興的事就應當高興,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是代表此人情緒表現健康的標誌之一。但是當喜樂太過、過久,超過人體所能承受的生理承受限度時,就容易導致人體髒腑功能失調。《素問·舉痛論》認為,七情致病為“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喜則氣和誌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
一定限度內的喜的確是一種良性刺激,但過喜、狂喜會使精氣耗散太多,導致“心氣弛緩”,即心氣渙散,血液運行無力而發生血瘀氣滯,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症,久之血氣渙散不能上奉於心,出現心神失常、神不守舍,甚至昏厥或死亡。現代醫學也證明,過喜會引起高血壓、腦出血、心肌梗死、失眠等病症。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成語“得意忘形”意思是說,由於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製形體活動。可見暴喜、大喜、狂喜是不符合健康與養生要求的。
3.如何調和“喜”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正確地調節喜悅之情,從緩解緊張的角度看,笑是有利於健康的。要做到涵養精神,安神益智,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突然、強烈、過於持久的喜的刺激,即可向著健康長壽的方向邁進。
怒的調和
1.正常狀態下的怒
七情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一部分,人們不應當為了適應某些環境而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強行壓製,在適當的場合與時間,也應當順應自然,當怒則怒,當喜則喜,當悲則悲。輕微程度的“怒”有利於情緒的抒發,利於健康。此外,婦女行經期間陰血下注,或者更年期階段,天癸漸衰,情緒會波動明顯,易躁善怒,這是女性自身的生理特點所決定的,是正常的生理變化。
2.怒火過盛傷肝
超過人自身調節範圍的怒會使人體發生病理改變。“怒則氣上”,人發怒就會表現出氣血逆流而上。暴怒或怒氣太盛是由於某種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逐漸加深緊張狀態,終於引起發怒,可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輕者會肝氣鬱滯、食欲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麵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盛怒之下,甚至可以大量的脫發。現代醫學也證明,過怒會引起中風、心絞痛、應激性潰瘍等病症。長期過怒狀態還會降低機體免疫力,易患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
3.如何調和“怒”
《黃帝內經》認為“暴怒傷肝”。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首先,平時要學會忍怒,學會泄怒。怒是一種基本的、與人類緊密聯係的情緒形式,如果能及時地、自然地以小流量的形式將心中的怒氣釋放出來,就不會在體內不斷積累而最後導致暴怒,且容易調節到心平氣和的狀態。對於怒這種情誌,疏泄之利遠遠大於堵,所以平時有怒氣不妨向知己、親朋傾訴或大哭一場,或者選擇跑步、高聲歌唱等,這些都不失為緩解和疏導怒氣的好辦法。
其次,要學會寬恕,免生閑氣、怨氣,盡量不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如平時買東西時遇到缺斤短兩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問題都不要生閑氣,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進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氣。
所以一個人平時要注意神誌和情誌的修養,以積極的態度麵對自己,麵對周圍環境,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善於追求生活的樂趣,就會心胸豁達,性格開朗,而能避免怒氣。
憂、悲的調和
1.正常狀態下的憂、悲
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有悲,憂、悲皆屬七情範疇。特別是到了深秋季節,天地肅殺,草木凋零,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出現一種“悲秋”的情緒,這是人類的正常生理表現。
2.憂、悲過度傷肺
憂、悲的產生或起自內心,或因外界因素影響。起自內心者又或因心胸狹窄,心神怯弱,多愁善感;或因自身不能達到目的而強思致憂、悲。受外界因素影響的有因事出意外不能排解而成憂患的,有屢遭挫折而久之憂悲者。當這些情誌活動超出人體適應能力的時候,人體自身調節功能就發生紊亂,表現出一係列的病症。例如憂、悲在情緒上表現為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鬱寡歡,意誌消沉,獨坐歎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委頹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噎逆、嘔吐、食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
3.如何調和“憂、悲”
悲的產生與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關;悲哀的程度與失去的事物的價值有關。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鬱結,意誌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憂愁、悲傷的情緒若不能及時排解,就會造成人體氣機消沉,久之病屙纏身,悲痛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憂愁煩惱,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頭”“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事實上正是如此,人生中坎坷總是難免的。遇到不順心的事,可以找人傾訴或者痛哭一場以宣泄不良的情緒,盡量避免愁悶悲傷的情緒影響身體。此外,中醫學提倡養生應當注重修身養性。提倡養生以靜坐為第一,觀書為第二,看山水花木為第三,與良朋講論為第四,教子弟為第五。寄情山水、琴棋書畫是排解不良情緒的重要手段。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工作或學習都是緊張而忙碌的,忙裏偷閑中爬山登高望遠,或看河賞水,皆能舒緩人的情緒。山的雄偉壯麗震撼人的心胸,水的寧靜純淨洗滌人的心靈。在美麗的大自然麵前,人會變得開朗而寧靜,自然將憂愁苦悶拋諸腦後了。這在中醫的養生方法中屬於“移情法”,就是尋找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情緒和意誌,以解脫不良情緒的刺激。
多愁多病,越憂越病
思的調和
1.正常狀態下的思
所謂思,就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思是認識事物、處理問題的精神活動。一定程度的思慮活動是處於人體的耐受範圍之內的。
2.思慮太過傷脾
《黃帝內經》說“思則氣結”,說的是思慮過度的危害。冥思苦想,思慮過度,可使人的氣機鬱結不行,引起種種疾病。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中就提出“結氣病者,憂思所生”。大腦由於思慮過度會使神經功能失調,消化功能減退,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飲食物不消化,腹脹痞滿,大便溏瀉。此外,思慮過度還會出現頭痛、頭暈氣短、失眠、神疲乏力、鬱悶不舒等現象,嚴重者甚至導致精神錯亂。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理論是一致的。
3.如何調和“思”
思慮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人體氣機鬱結。思與憂又常常相互影響,二者共同作用於人體,表現出愁眉苦臉,垂頭喪氣,意誌消沉,形容憔悴等。現代生活中工作壓力的增大,導致“過勞死”頻繁出現,這也是思慮過度損害健康的表現。消除憂思的理想辦法,即是要明白“知足常樂”的真實含義。一切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隨遇而安,“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若能心底無私天地寬,自然可掃除心中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思焦慮,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驚、恐的調和
1.正常狀態下的驚、恐
驚的調和驚、恐為七情中的兩種,驚、恐聯係緊密,常是先有驚意而後生恐,故驚恐常相提並論。但二者也略有不同,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變,而致精神驟然緊張的心理狀態。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幾乎誰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髒怦怦亂跳,這是由於情緒引起交感神經係統處於興奮狀態的緣故。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分緊張,是一種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境的情緒,是一種精神極度緊張所引起的膽怯。
2.驚、恐太過傷腎
當人受到驚嚇後可表現為顏麵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嚴重者表現出驚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即“驚弓之鳥”的表現。血壓升高,也是驚、恐最常見的表現。有人特製了一張靠背椅,一按電鈕,椅背便立刻向後傾,讓受試者緊靠椅背而坐,並測量血壓,隨後突然按動電鈕,椅背立刻倒下,這人突然受驚,血壓便驟然上升。科學試驗表明,由驚恐所致血壓升高,大多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其機理是心髒搏出的血量增加。恐懼感嚴重時可表現出神昏、大小便失禁、遺精等症,嚴重者還會出現精神錯亂、癲病或昏厥甚至死亡。正如《靈樞·口問》中描述:“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被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說的正是驚恐猝然發生,人體不能調節,氣血皆發生改變,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3.如何調和“驚、恐”
驚、恐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黃帝內經》認為“驚則氣亂,恐則氣下。”現代醫學證明,驚恐可以使血液中的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增加,引起全身血液循環、心跳加快,使得血壓升高,心律失常,發生呼吸衰竭、心跳驟停、腦出血等嚴重病情變化,甚至導致死亡。消除驚恐的方法,最好是采取恬淡虛靜。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修身養性,是消除情誌對人體影響的最好辦法。另外,氣功中的意守丹田法,坐禪習靜法等,皆會對此有所幫助。
總之,情誌活動與內髒關係十分密切,過激的情誌,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樂等情誌變化充滿在生活之中。避免過激情誌的較好方法是:遇事要鎮定自如,冷靜地對待目前的複雜事情。事情過後,不要把它長期放在心上,自尋煩惱。
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萬事隻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
平日增加各種有益心身健康的愛好,尋找精神寄托,這樣對預防情誌過度能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