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小議“不戰而屈人之兵”zt

(2010-12-26 21:38:07) 下一個

小議“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春秋後期齊國人,曾隱居於姑蘇,後為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獻兵法十三篇,並幫助吳王西擊強楚,東吞越國,使吳國強盛一時,“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傑出將才。然而孫子對於後人的最大貢獻就是那十三篇兵法——《孫子》(《孫子兵法》)。孫子也因此成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孫子兵法》中主要闡明和總結戰爭的規律、基本戰略、各種戰術理論,不但在曆史上為人們所重視,在今天的政治、軍事乃至經濟等眾多領域中都為人們取法參照。書中既提出“兵者,國之大事”的戰爭觀,也提出了“愛卒”、“善俘”、“信賞”、“明罰”等軍隊建設主張,更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術觀與“伐謀”、“伐交”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觀。

  “不戰而屈人之兵”語出《謀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必以全策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善於用兵的人,降伏敵人的軍隊,卻不用硬打……必定要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所以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完全的勝利,這就是計劃進攻的法則。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係統的戰略理論。從實際的條件而言,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從實際的力量而言,敵我力量對比的話,我軍在數量上要多於敵軍;從實行的手段而言,一是伐謀,一是伐交;從實行的範圍而言,既適用於孫子當時的春秋末年的諸侯國與城池,也適用於當今世界;從實行的目的而言,孫子強調的是“全勝”,即“必以全策爭於天下”。“安國全軍之道”是孫子所認為的至高無上的戰略原則。

第一, 以“威加於敵”作為達到目標的心理戰術。《九地篇》:“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由此可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學上的威懾,使敵人在心理上產生畏懼作為基礎的。

第二, 以優勢的實力和充分的迎戰準備作為全勝的物質基礎。《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從前善於打仗的人,先造成不可勝的形勢,來等待敵人有可以勝的機會。《九變篇》:“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備禦外敵的法則,不要把希望放在敵人不會來犯的可能上,而要我們做好準備足以備禦才是可靠的;也不要把希望放在敵人不會發動進攻的可能上來,而要我們充分做好防禦,使敵人無隙可乘才是可靠的。這一點是我方全勝的物質基礎,首先要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才有可能去“屈人之兵”。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待之,才有可能實施“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否則,自己國小民微,無兵可戰,自保尚不足,何談什麽“屈人之兵”呢?

第三, 以非軍事手段的“伐謀”、“伐交”作為達到全勝的有效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不戰”,指的是軍事鬥爭的不戰,而在軍事以外的領域裏則可達到激戰的程度。其中最為激烈的當屬外交了,外交為軍政之眼目,軍政為外交之後盾,外交詳審,軍政修明則可全勝。這裏的“謀”、“交”即為達成全勝目標的各種手段,也是“知彼”的各種方法,是綜合敵我雙方進行全麵比較的手段。

第四,以周全的“修道保法”措施作為達到全勝目標的可靠保證。《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敵。”善於用兵的人,既修明治道又確保法紀,所以才能作出製勝的策略來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