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吳冠中《雙燕》成香港藝術館鎮館之寶

(2010-04-07 06:56:01) 下一個
吳冠中《雙燕》成鎮館之寶
來源: 大公報  作者: admin    時間:2010-03-27   閱讀:9   
本文章共1814字,分2頁,當前第1頁,快速翻頁:
 
吳冠中《雙燕》成鎮館之寶
 
提起法國羅浮宮,人們就想到《蒙羅莉薩》,今後提起香港藝術館,也許大家就會想到吳冠中的《雙燕》。著名中國畫家吳冠中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向香港藝術館捐贈五十幅畫作,其中包括他視為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雙燕》,成為藝術館的鎮館之寶。
 
香港藝術館即日起舉辦「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多位嘉賓昨日出席展覽預展,包括吳冠中兒子吳可雨、著名水墨畫家劉國鬆,以及吳冠中親人好友方毓仁及其兒子方力申等。
 
吳冠中兒子吳可雨表示,父親願意捐贈重要作品予香港藝術館是對該館的信任,他說:「自一九九五年父親第一次在香港藝術館展出作品後,看到該館的專業工作及熱誠,便捐贈了巨幅作品《瀑布》予藝術館,至二○○二年再次展覽,對香港藝術館的工作更感滿意,認為該館不隻是展覽作品,亦研究他的作品,懂得他的藝術,很值得信賴,再捐出十二幅重要作品,包括《雙燕》及一九六一年繪畫西藏的油畫《紮什倫布寺》,該兩幅作品原本想留起來等一間更重要的博物館收藏,○二年便感到藝術館就是這間更重要的博物館。去年父親再次捐贈三十三幅作品予藝術館,以二○○五年至二○○九年新作為主。」
 
吳冠中的畫作在市場有市有價,這批贈畫價值不菲,但沒有留給子女作為財產,自二○○○年以來,吳冠中把無私地向國家及海外多所重要的公共美術館捐贈畢生力作,並得到家人的支持。吳可雨表示:「父親一生追求藝術,當他從法國留學回到中國,遇到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他對藝術的追求受到壓抑及批判,不但不能賣畫,更要把畫作藏起來,但他仍堅持對藝術的探索。今天,他的藝術得到承認和有價值,但並沒有受商業社會影響他一貫對藝術創作的堅持,他希望為人類創造藝術,他最希望是人人都喜歡他的畫,他不希望作品隻是被收藏家收起來,成為別人的財產,而是成為社會的財產,在藝術館裏可永久被收藏,被人所欣賞,也是他人生追求的願望。」
 
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表示,該館考慮會長期展出吳冠中的畫作,期望將來人們說起香港藝術館,便想到吳冠中,又或想看吳冠中的畫作,便想起香港藝術館。
 
在介紹展覽時,司徒元傑表示,今次展覽采用特別布展方式,現場以模仿江南民居布置,觀眾穿過門庭,鎮館之寶《雙燕》就映入眼簾,在它的左右兩邊,分別是作品《憶江南》及《秋瑾故居》,三幅畫形成一個經典係列,是吳冠中由具象到抽象變化的最佳說明。
 
此外,今次展覽亦不是以回顧吳冠中的作品為主,而是突出吳冠中與香港的淵源,以及他繪畫的精神和取向。展覽的年表列出了吳冠中自一九五○年由法國返回中國時,已途經香港,其後多次踏足香港,並在香港舉辦展覽,至今一個甲子的情緣,其中包括二○○二年在香港首次公開示範作畫,麵對維港寫生,完成了作品《維港寫生》,並將作品捐贈給藝術館。展覽現場播放當日寫生的錄像。
 
吳冠中其後亦應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之邀,參與該院開發的「軀體畫筆」,將計算機科技與身體律動結合作畫,現場播放了吳冠中進行這次實驗的錄像。
 
展覽亦展出一張畫氈,該畫氈是吳冠中二十年來作畫都用來墊著畫紙,因此,該畫氈沾滿了墨跡和色點,代表了吳冠中多年來創作的痕跡,該畫氈也捐贈給了藝術館。
 
司徒元傑又介紹了部分吳冠中捐贈的畫作,其中大型作品《瀑布》,融合了吳冠中的多種藝術概念,包括黑白對比、塊麵與線條的對比,以及動與靜的對比。而他早年的油畫作品《紮什倫布寺》,以窄而長的橫幅來創作油畫,是將中國畫畫卷的形製融入西方油畫中,畫中雖然繪畫西藏,但並不是直接對景寫生,而是將不同的景致剪裁融合,把西方寫生與山水畫的概念結合。
 
司徒元傑表示,吳冠中的作品很多時以物喻人,透過描繪景物刻畫心境,例如作品《老樹叢林》,繪畫盤根錯節的樹根,反映老人飽曆風霜的滄桑感覺,表達出他在人生中遭遇過不同的政治運動和考驗後的心境。另一幅作品《苦瓜家園》,也道出了苦瓜吸收養分成長後,結的果是帶苦的,就如他返回中國大地吸收養分創作,結果也有苦,但他仍是堅持。

吳冠中的新作越來越抽象,但如何抽象仍有內涵和意思,正是他的「風箏不斷線」的理論,每幅作品都有感情的聯係,如較新的作品《拋了年華》,風格較抽象,繪畫荷花將近枯萎的情景,寓意寧折不屈,人生經過百般曆練後,仍執著不放棄其精神。
 
是次「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即日起至七月四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逢星期四休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