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評點2006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大熱點事件

(2010-04-25 09:49:08) 下一個
http://www.ce.cn/kjwh/scpm/zixun/200612/30/t20061230_9941566.shtml


評點2006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大熱點事件(圖)

2006年12月30日 08:40
牟建平

    一、當代藝術品海外高價成交,帶動內地當代藝術品行情走強。

    今年國內當代藝術品行情明顯走強,價位上漲迅猛,這與3月底紐約蘇富比春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一炮打響有很大關係。據了解,3月31日,張曉剛的《同誌120號》以97.92萬美元(折合人民幣809.79元)驚人高價拍出,對內地藝術品市場造成了極大的震動。受此帶動,隨後的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春拍油畫專場皆突破億元大關,許多畫家都創出了個人拍賣新紀錄。

    二、傅抱石《雨花台頌》創出單幅書畫拍賣天價,但其所屬權遭質疑。

 


《雨花台頌》 資料圖片


    今年北京嘉信秋季拍賣會上,傅抱石巨幅山水畫《雨花台頌》的來路受到大師之子傅二石的質疑,在拍品所有權上引發爭議。但因在拍賣前無法提供有力的法律憑證,最終以4620萬元的中國書畫單幅天價順利拍出。傅二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更關心的不是畫的價格,而是它的來源。”傅二石認為,該拍品是江蘇國畫院的舊藏,不該出現在拍場上!但拍賣方北京嘉信拍賣公司認為,質疑方不能提供國家收藏機構曾藏有該畫的記錄,不能提供丟失該畫的報案記載,因此不能證明江蘇省國畫院對拍賣的《雨花台頌》具有所有權,缺少足以否定委托人委托權的合法證據,難以將其撤拍。




三、徐悲鴻油畫屢創天價,盡顯大師地位,逐步縮短與世界名畫距離。


《奴隸與獅》資料圖片


    今年海內外市場均刮起了“徐悲鴻旋風”,在6月份的北京翰海春拍中,一件從海外征集的徐悲鴻《愚公移山》以3300萬元創造了國內油畫拍賣天價。在 11月26日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他的另一張名畫《奴隸與獅》閃亮登場,以5711.28萬元再度刷新改寫紀錄。為中國油畫家贏得了尊重,在收藏界引起極大關注。

    四、蔡銘超1.16億港幣競得明代佛像,掀起國內佛像熱。

 


資料圖片


     10月7日,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上,一件72.5厘米高的“大明永樂年施”銘款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以1.16億港元被內地藏家蔡銘超競得。這一成交價格立即引起國內佛像收藏熱,受此影響,北京翰海和匡時兩家拍賣公司都推出了古代佛像文物拍賣專場並取得不錯的拍賣價格。

    

五、中國書畫整體低迷,當代書畫人為炒作現象突出。


    中國書畫自去年秋拍出現調整勢頭後,全年沒有出現轉暖的跡象。春拍中許多公司依舊成交低迷,流拍嚴重,人氣明顯低於往年,市場陷入調整的基調。已往的100%成交不見了蹤影,隻有少數公司尚能達到80%左右的成交率,多數在60-70%附近徘徊,有些成交甚至不及半數。而且從已結束的成交可明顯看出,高價位難以輕易再現。同時市場人為炒作氣氛較為濃厚,自拉自抬、自唱自買的屢見不鮮。業內人士認為,書畫行情要真正轉暖走強還需一定時間,市場人氣和拍品質地都有待較大的複蘇和提高。

    六、瓷器古董拍賣缺少頂級重器,鮮有天價。

     2006年,內地瓷器古董拍賣價格總體上處於低位徘徊,無論從成交量、成交率及競買人氣上,均無法同油畫和中國書畫這兩個品種抗衡比拚。全年內地能突破億元大關的瓷器專場屈指可數,而且很多瓷器拍賣專場的成交率還不到60%。

    七、觀音堂畫廊一條街開街,畫博會海外畫廊唱主角。

    國內第一條畫廊一條街——觀音堂文化大道2006年6月在北京朝陽區王四營正式開街,標誌著內地畫廊業開始走向成熟。畫廊一條街的出現,無疑將促進畫廊這個藝術品一級市場日趨活躍。2006年4月,“2006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在北京國貿中心開幕,在一萬米展廳內匯集了17個國家和地區99家畫廊的4000多件高檔藝術品,可以說,畫廊街的開街和畫博會的召開在2006年為國內畫廊業發展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

    八、藝術品打假形勢依然嚴峻,史國良、吳冠中“打假”引人矚目。

     2006年國內藝術品市場相繼發生了多起打假事件。今年7月畫家史國良發現北京傳是拍賣公司準備上拍他的作品,兩件是偽作,他立即通知拍賣方要求撤拍,但拍賣公司拒之不理,假畫依然出現在拍賣預展。最後史國良將該公司告上法庭,北京第二中院受理此案,11月史國良勝訴。8月,吳冠中通過朋友寄來的圖錄得知,北京一家公司將在9月17日舉辦“吳冠中作品專場拍賣”,但其中的21幅素寫、1件油畫、1件水粉、1件水彩畫竟無一真跡。8月28日吳冠中致電該公司,稱即將拍賣的專場畫作不是他的真跡,全是贗品,要求撤拍。出於對畫家的尊重和為了維護公司的信譽,該公司決定立即終止這場拍賣會。這充分暴露了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諸多弊端,誠信危機確實已到了很嚴重的地步。

    九、海外拍賣巨頭加大宣傳攻勢,繼續搶占內地市場。

     2006年,國際拍賣巨頭如佳士得、蘇富比繼續以往的宣傳攻勢,在內地的預展吸引了藏家的眼球,有實力的買家對海外拍賣業的高端拍品更加青睞。麵對海外拍賣業的擠壓及國內激烈的競爭,國內有實力的大公司也開始紛紛效仿到海外及國內舉辦拍賣巡展。

    十、劉小東《三峽新移民》高價成交引發爭議,當代藝術品能走多遠令人困惑。

 

資料圖片

    當代藝術品在2006年走出了火爆的行情,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在北京拍出了2200萬元的天價,張曉剛的《天安門》、陳丹青的《街頭劇院》也拍出了1912.24萬元和1217.34萬元。當代藝術品屢破千萬大關固然令人可喜,但僅僅一年之內價格出現如此飆升,許多人對此頗感困惑與微詞。這樣的價格是否合理?當代藝術是否存在較大的泡沫成份?其是否正在經曆中國書畫前幾年惡炒的覆轍?在媒體上出現了一些質疑之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