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老是不停的用她的美食招惹像俺這樣懶饞笨貪的無賴分子,又是午飯時間,再次對著圖片垂涎欲滴,欲哭無淚
成都小吃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特點,尤其是在吃的問題上,盛名之下的幾大菜係,囊括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隻不過有些大氣(如滿漢全席),有些精致(如廣東粵菜),有些平和(如蘇菜),有些油重(徽菜),而身處八大菜係之中的川菜則以“味”聞名,味型較多,富於變化,以魚香、紅油、怪味、麻辣較為突出。川菜的風格樸實而又清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成都雖然傳承和發展了川菜,但是縱觀各方菜桌,最為值得推崇的還是久經不衰的成都小吃。我理解的小吃是它的規模沒有大餐大,價格沒有大餐貴,吃飯沒有大餐講究,總之很適宜,很平民。
成都人的活法,一言以蔽之曰:安逸。
和前麵說過的廈門一樣,成都也是中國少有的幾個特別好過日子的城市之一。除了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外,成都還有兩大優點:服務周到和物價低廉。因為成都東西多,人也多。東西多,物價就低;人多,勞動力就便宜。所以,成都人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買到很好的東西和服務。這些都比廈門強。再說,廈門畢竟還有台風,成都有什麽天災也沒有。(易先生寫此書時還沒有汶川大地震,他也走眼了)。
因此,成都人也和廈門人一樣,活得舒適而又悠閑。而且,他們也都嗜茶,都愛把自己的光陰泡在茶裏。更有趣的是,他們也都和“蟲”有些瓜葛:廈門屬閩,是“門中之蟲”;成都屬蜀,是“腹中之蟲”。三國時,蜀臣張奉出使東吳,在孫權舉行的宴會上出言不遜,東吳這邊的薛綜便諷刺說:先生知道什麽是“蜀” “有大為犭蜀,無犬為蜀,橫目苟身,蟲人其腹。”這當然是笑話,因為“蜀”的本義並非“腹中之蟲”,而是“葵中蠶也”。但不管怎麽說,廈門人的確比較“戀家”(與門有關),而成都人則比較“好吃”(與腹有關)。
成都人的“好吃”,是連成都人自己也不諱言的。你和成都人聊天,隻要說到吃,即便再木訥、再疲憊的人,也會立馬來了精神,眉飛色舞,如數家珍,而且恨不得立即拉你上街去吃,或者立即做出來給你吃。的確,成都街麵上飯館小吃店之多,簡直多如牛毛;成都人烹調手藝之好,也可謂舉世無雙。如果說同樣“好吃”的廣州人“人人都是美食家”,那麽,“會吃”的成都人便“人人都是烹調家”。成都的家庭主婦,幾乎無不人人做得一手好菜,男人們則往往也有一兩手“絕活”。因為在成都,一個人,尤其一個女人,如果居然不會做菜,那是很丟人的;而如果手藝出眾,技壓群芳,則足可引為自豪。我曾在成都人家做客。女主人每天上班前,都要為我們做好早飯,餐餐四菜一湯一點心,而且一個月下來,居然天天不重樣,讓我感動之餘,也歎為觀止。早飯尚且如此,其餘可想而知。一家一戶如此,其餘也可想而知。
事實上,成都人的家常飲食是毫不馬虎的。他們可不會像北京人那樣一包方便麵兩根火腿腸就打發一餐。上班族的早餐午飯可能要將就一點,但晚飯決不將就。而且,正因為早餐午飯湊合了(也就是成都人自認為湊合而已,其實並不會太差),晚飯就更不能含糊。“堤外損失堤內補”嘛!所以,一到夕陽西下華燈初上,家家戶戶就會鍋盆齊響菜香四逸。
這還不說。他們隔三岔五還要上街去“打牙祭”。“打牙祭”原本是貧窮困難時期的事。那時,難得有點肉吃。天天蘿卜白菜、白菜蘿卜,嘴裏都要淡出鳥來,無用武之地的牙齒也有意見,因此得弄點魚肉,祭一祭它。然而現在成都人的愛上餐館,卻純粹是“好吃”。在他們看來,家裏飯菜再好,也比不上餐館(否則要餐館幹什麽)。餐館裏,花樣多、品種多、水平專業,價錢又不貴。如果不隔三岔五進去吃吃,就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餐館。
所以,成都人便總能為自己找到進餐館的理由:下班晚了啦,忘了買菜啦,逛街逛累了啦,甚至懶得做飯啦,都行。如果來了客人,那就更要到餐館請吃,人家好不容易才來成都一次,不陪人家去吃吃,怎麽說得過去?
由是之故,成都的酒樓、飯館、小吃店、火鍋鋪,便總是生意興隆,人滿為患。對於成都人來說,吃,早已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種生活享受和生活方式。因此,不能僅僅滿足於吃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吃好。成都人的所謂“吃好”,至少包括以下幾點:內容豐富,品種繁多,風味獨特,花樣翻新。隻吃一種東西是不能算吃好的,隻在一個地方吃也是不能算吃好的。這就非上街滿城去吃不可。甚至不少人即便在家吃過了飯(當然一般是指晚飯),也仍要上街去,隨便買點零嘴,弄點小吃,或者坐到街邊店的攤攤上,燙他幾把竹簽穿著的“串串香”吃吃。可以說,愛不愛上街吃,是區別成都人和非成都人的緊要之處,而最正宗的成都人,則還會在家吃了也上街。他們上街,也許原本隻不過隨便逛逛。但隻要上了街。就會忍不住吃點什麽。這也不奇怪。“吃在成都”麽。在成都,不吃,又幹什麽?
吃在成都,也可以理解為“在成都吃”。在成都吃,確乎是一件愜意的事情。一是方便。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是酒樓、飯館、小吃店,隨便走到哪兒都不愁沒有吃的。二是便宜。花不了多少錢,就能吃飽吃好,真真正正的“豐儉由人”。三是精美。成都的菜肴也好,小吃也好,都相當地講究滋味和做工,並非一味以麻辣刺激青苔。成都的廚師,心靈手巧,善於思索,勇於借鑒,肯下功夫,做出來的吃食自然精美異常。光是湯菜,就有“無雞不鮮,無鴨不香,無肚不白,無肘不濃”的講究。最講究的餐館,則不但講究“美食美器”,而且講究“美景美名”。坐落在成都西門外三洞橋旁的“帶江草堂”,小橋流水,翠竹垂柳,竹籬茅舍,野趣盎然。其名,係取自杜詩“每日江頭帶醉歸”;其肴,則有烷花魚、龜鳳湯、軟燒子鰱等等。坐此堂,臨此景,食此肴,真會頓生“天子呼來不上船”之意。
當然,在成都吃,並不一定非上這些名店不可。成都可去的地方是何其之多,好吃的東西又是何其之多,光是小吃,就品種繁多,數不勝數:油茶、麻花、饊子,涼粉、肥腸粉、醪糟,擔擔麵、銅鍋麵、師友麵,蛋烘糕、蒸蒸糕、豌豆糕,三大炮、葉兒粑、鮮花餅,珍珠丸子、小籠包子、糖油果子,你便渾身是嘴,也吃不過來。
麻花
饊子
旋子涼粉
白涼粉
黃涼粉
米涼粉
肥腸粉
擔擔麵
蛋烘糕
蒸蒸糕
蒸蒸糕
三大炮
葉兒粑
珍珠圓子
糖油果子
更何況,這些吃食的內容又是何等豐富 比如蛋烘糕,用糖就有白糖、紅糖、蜂糖幾種,包餡則有芝麻、核桃、花生、櫻桃、肉、菜等多種。所以,光一種蛋烘糕,就夠你吃一陣子的, 而且即便是小吃,製作也十分講究和精美。比如春熙路龍抄手,就有原湯、燉雞、海味、清湯、紅油多種,而擔擔麵則需用紅油、花椒、芽菜、蔥花、醬油、味精、醋等作調料,再加“饣召(shao)子”,好吃極了。 一錦城小吃甲天下”,這話一點也不假。
成都的吃食,除小吃極多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講究字號和品牌。成都有不少老字號,各有各的拿手好戲,比方說洞子口涼粉,銅井巷素麵,矮子齋抄手,金玉軒醪糟,三義園牛肉焦餅,長順街治德號小籠蒸牛肉等。人們要吃這些東西,多半會認準了這些字號。即便不過是小吃,也有品牌,比如龍抄手、韓包子、譚豆花、郭湯圓、二姐兔丁、夫妻肺片等。有的在品牌之前,還要再加上街名地名店名字號,以示正宗和鄭重,如總府街賴湯圓,荔枝巷鍾水餃,耗子洞張鴨子等。似乎如果不是“張鴨子”而是“李鴨子”,或這“張鴨子”不是“耗子洞”的而是“貓兒洞”的,就吃不得。顯然,隻有成都人,才會吃得這麽仔細、認真。
龍抄手
矮子齋抄手
治德號小籠蒸牛肉
韓包子
二姐兔丁
夫妻肺片
賴湯圓
鍾水餃
耗子洞張鴨子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吃食的品牌,多以創作者、發明者或製作最精美者的姓氏來命名。比如赫赫有名的“麻婆豆腐”,就是一位臉上微麻的陳姓婦女所發明;而“夫妻肺片”,則是郭朝華、張田正夫婦所創製。此外如鄒鰱魚、賴湯圓,也因鄒瑞麟師傅烹製的鰱魚、賴源鑫師傅製作的湯圓特別精美而得名。當然,別的地方,也講字號,比如北京有全聚德烤鴨,上海有社六房醬兔。但以廚師姓氏來做品牌的,似乎隻有成都。這說明什麽 說明成都人既好吃,又講義氣。因為好吃,所以精於辨味;因為重義,所以不忘人恩。可以這麽說,不管是誰,隻要他為成都人發明了製作了好吃的東西,好吃而又重義的成都人都不會忘記他的功勞,都要充分肯定他們的“發明權”和“著作權”,而無論其名氣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比如“東坡肘子”和“宮保雞丁”的始作俑者一個是大文豪(蘇東坡),一個是大官僚(掛“宮保”銜的四川總督丁寶楨),而“麻婆豆腐”和“夫妻肺片”的創製人卻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發明“龍眼包子”的病胡子廖永通和發明蛋烘糕的師老漢,也是普普通通的平民。這又說明成都人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而不是他的社會地位,至少做到了“味道麵前人人平等”。
陳麻婆豆腐
東坡肘子
宮保雞丁
回鍋肉
譚豆花
魚香肉絲
不過,最能體現成都人生活平民性的,還是火鍋。
中國人都愛吃火鍋,而成都火鍋品種之多,實在令人瞠目。什麽羊肉火鍋、海鮮火鍋、雞肉火鍋、藥膳火鍋、黃辣丁火鍋、酸菜魚火鍋、啤酒鴨火鍋、花江狗肉火鍋等等,不一而足。當然,和四川各地火鍋一樣,也少不了“麻辣燙”。你不可小看這麻辣燙。有此特別刺激味覺的麻辣燙,便一俊遮百醜,什麽死貓爛耗子都可以燙來吃。有錢的,不妨燙山珍海味,黃喉蟮魚;沒錢的,則可以燙蘿卜白菜,豬血豆腐,反正都一樣的麻辣燙,都一樣好吃。這樣一來,貴賤賢愚、貧富雅俗,在麻辣燙麵前,也就“人人平等”;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苦悶煩惱,也就在唇麻舌辣中統統消解了。
認真說來,麻辣燙火鍋並非成都特產,它是從重慶傳過來的。其實,重慶也未必就是火鍋的發源地。據我猜想,它多半是川東一帶山民的愛物,隻不過當初比較簡陋,是重慶人讓它登上了大雅之堂。山地寒冷潮濕,須用滾燙來祛濕禦寒;山民生活貧困,要靠麻辣來刺激味覺;而麻辣燙又有去除野物腥味的功能;雜七雜八一鍋煮,也較為簡單易行。事實上川黔一帶的山地邊民都吃火鍋,隻不過四川多麻辣,貴州多酸湯而已。總之,嗜吃火鍋,實不妨看作樸野民風的一種體現。李(劼人)人謂吃火鍋“須具大勇”,便正是道出了麻辣燙火鍋的“野性”。
不過,成都菜雖然樸素、實惠,卻並不簡陋、粗俗,而頗為講究甚至還有幾分儒雅。成都的菜館,就更是儒雅得好生了得,比如“小雅”、“朵頤”、“味之腴”、“不醉無歸”等。這些店名不少都有來曆。比如“盤饗市”,取自社詩“盤饗市遠無兼味”;“錦江春”取自杜詩“錦江春色來天地”;“壽而康”取自韓愈文“飲其食兮壽而康”。坐在這樣的飯店菜館裏,你無疑會有一種“吃文化”的感覺。但如果你認為這都是高檔飯店,那就錯 其實,“盤饗市”不過是華興街上一家買醃鹵熟食的館子,而“不醉無歸”則是“小酒家”。
成都最誘人的吃食也不是酒樓飯店裏的高檔宴席,而是民間小吃和家常菜肴,如幹煸豆角,回鍋肉、夫妻肺片,葉兒粑,還有那遍布成都大街小巷的火鍋和“串串香”。所謂“串串香”,就是用一根根竹簽將各類葷素食品串起來,像燙火鍋一樣放進紅紅的辣椒鍋裏燙著吃。一串食物,不論葷素,一律一角,愛吃多少吃多少,愛吃多久吃多久。成都人三五成群坐於街頭,七嘴八舌圍定火鍋,不必正襟危坐,無需相敬如賓,飲者豪飲,吃者猛吃,不知不覺百十串下肚,酒足興盡快意而歸,把這個城市的樸野風格揮灑得淋漓盡致。
成都火鍋
串串香
成都人是講吃的,成都人是懂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