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看我們銀行要在中國招個能人都難。300萬都沒人願來

(2010-06-28 21:16:52) 下一個
核心提示: 300萬一年起薪,想都不用想,不去。”徐斌是上海一家股份製銀行的部門總監,從去年起,不斷有外資行前來挖角,人家的條件越開越高,徐斌從來沒有鬆口……


“300萬一年起薪,想都不用想,不去。”徐斌是上海一家股份製銀行的部門總監,從去年起,不斷有外資行前來挖角,人家的條件越開越高,徐斌從來沒有鬆口,他說,“不用考慮,為了300萬離開中資銀行,不值。”

外資銀行的金字招牌在中國失去吸引力了?仿佛一夜之間,從高管到中低層職員,外資行的人才紛紛回流。

最近公開的例子是德意誌銀行環球銀行業務亞太總裁兼中國區董事長張紅力加入中國工商銀行,出任副行長。而為花旗銀行服務長達12年、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黃曉光也在4月末正式離職,上海金融圈的傳聞是他將去一家中資銀行任職。

另外,僅記者所知,就有從工行出走的一家外資行中層回到中資銀行渤海銀行,匯豐銀行一位業務部門負責人回流到民生銀行;渣打私人銀行的一位高級副總裁跳到了民生銀行私人銀行擔任投資總監……

人才的流失映照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尷尬。

4月份,央行發布的《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中顯示,截至2009年末,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占比,已經由上年末的2.16%下降到1.71%,這個數據已經是連續兩年下降。

十年前,中國的銀行被普遍評價為“技術性破產”,而外資行的到來曾引起巨大的擔憂;2006年,外資銀行全麵進入中國時,市場再次高呼“狼來了”。而今天的情形,恰與此前的恐懼形成鮮明對比——在最近普華永道發布的一份調查中,參與調查的42家外資銀行集體選擇了“來自中資行的競爭”作為他們在華經營的首要困難。

這項一年一次的調查今年已是持續的第5年,往年外資銀行們總會選擇“監管”作為首要困難。

是外資銀行水土不服,還是中資銀行一夜速成?

金融危機之傷

“現在哪個企業的領導都不敢拍板用外資行。相反,就回到國內銀行,國內銀行你要騙了我,我至少不害怕,因為我還可以去找你,有黨委、有政府的。”

毫無疑問,金融危機是外資行在華尷尬地位的一管催化劑。

除了自身在本國所受的累累創傷之外,這一年,外資銀行在中國聲譽大受損失。

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中國曝出一係列央企在購買外資銀行的產品時產生了巨額虧損事件,這些虧損產品主要集中在燃油保值和貨幣對衝方麵。而在私人銀行領域,大陸富豪們不少也損失嚴重,一些人甚至在媒體公開這些“血淚史”,使得很多人對外資銀行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服務”越來越警惕。

“過去對外資銀行有一種崇拜,這些名字都是全球最頂級的金融機構,一些央企是很以有外資銀行的服務為自豪的。他們的確很專業,可現在回過頭來才發現他們也騙人。”徐斌說,“現在哪個企業的領導都不敢拍板用外資行。相反,就回到國內銀行,國內銀行你要騙了我,我至少不害怕,因為我還可以去找你,有黨委、有政府的。”“現在是一個特殊的時刻。”巴克萊銀行私人銀行部聯席董事宋斐說。

在經過了次貸風暴之後,全世界都在反思,要求讓銀行停止過度的創新,回歸那些安全的業務,同時要加強監管。在這樣的情形下,外資行的優勢更加難以發揮。

要知道,這些業務是外資銀行在華開展的業務中最重要的一塊,也是其利潤最主要的來源。

至於銀行們傳統的貸款業務,外資行們也在中國的4萬億刺激計劃中倍感失落。因為那些優質的“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項目,根本輪不到他們來插手。這一年,在中資銀行新增貸款10萬億的盛宴中,外資銀行總量僅為18億的新增貸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事實上,大家心裏清楚,外資在這個市場作為配角是必然的。”宋斐認為。




使用“中國武術”的“泰森”

在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框架下,外資銀行來中國就好像泰森挑戰李小龍,但隻能用中國武術接招“整體來看,未來3-5年,外資銀行的定位、市場占有率等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梁國威預測。他是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中國銀行業主管合夥人,連續多年起草《外資銀行在中國》調查報告。

2006年12月份,根據WTO準入協議,中國向外資銀行開放了人民幣零售銀行市場。

在現階段的中國,商業銀行業務中最賺錢的依然是存貸差收益。工、建、中、交等四家大型上市銀行已披露2009年年報顯示,他們的淨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在70%或以上。

但這恰恰是外資行在中國競爭的最大短板。在中國,外資銀行提倡全能銀行模式很難發揮優勢。在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框架下,外資銀行來中國就好像泰森挑戰李小龍,但隻能用中國武術接招。

“突出問題是他們的資金永遠比較緊張。”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室主任曾剛說。國內銀行增資有多種渠道。但外資銀行增加資本金需要通過商務部、銀監會甚至外管局的批準,這決定了外資行的增資非常緩慢。所以現在外資銀行希望來中國上市,試圖利用這個途徑來解決問題。

一邊是增資受阻,而另一邊,外資行卻要麵臨資金壓力。

十餘年來,外資行和監管者小心翼翼地試探對方,甚至彼此對望的眼神也微妙得如出一轍:“又愛又怕,欲罷不能”,他們的關係總是陷入這樣矛盾和痛苦的輪回中。

監管層希望為中國銀行業“池塘”裏中引入幾條凶狠的“鯰魚”,打破銀行業的一潭死水,讓魚兒在自己家裏學習。但管理層心中也始終繃著一根弦,在這個此前未曾開放的池塘裏,自家的小魚目前還得保護好,不能讓那些強大的“鯰魚”給吞了。

在這些年裏,中資銀行通過不斷的金融改革,尤其是上市等行動,不斷進步。到現在,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四家銀行中,中國就占了三席。

“在中國內地,外資銀行不可能取代中資銀行的網絡和服務,也不會與中資銀行進行直接競爭。”作為中國最大外資銀行——匯豐中國的行長,翁富澤曾這樣表示。

快錢難賺

所謂的長遠承諾意味著要支持持續的虧損,比如連續虧損5年,這在大多數外資銀行母行眼裏是無法忍受的。

不過,梁國威始終認為外資銀行在中國仍是大有可為。“雖然市場份額沒有2000年進來時預想的那麽好。但絕對數才是重點。”他說,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總量的爆炸式遞增,大多數外資銀行已經迎來了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收獲期。2002年9月底,外資銀行在華的資產總額為477.97億元,而到了2009年末這個數字已經遞增至1.34萬億,翻了將近26倍。

要想收獲,必須要有遠見。

匯豐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普華永道的16項銀行業務同業排名中,匯豐銀行占據了9項排名第一。

“中國是匯豐集團新興市場策略的重心。匯豐對中國有著長遠的承諾,自145年前匯豐在香港和上海成立,在中國的業務從未間斷。”匯豐相關發言人說。

事實上,匯豐和中國政府的關係沒有真正中斷過,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和大陸當局的不少談判就放在香港匯豐總部的大樓裏。

一位在匯豐中國耕耘多年的銀行高管總結到,“匯豐在中國的成功完全是底子打得好,一旦他開始賺錢,就是全麵盈利,這個市場上快錢賺不長。”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不少外資銀行從業人員的認可,所謂的長遠承諾意味著要支持持續虧損的發生。比如,連續虧損5年,這在大多數外資銀行母行眼裏是無法忍受的。




打國際牌

“即使是工行,國際網絡的建立也要很長時間,而花旗、匯豐等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都有分行,這是200年建立起來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趕上的。”

談到未來的競爭,梁國威和翁富澤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外資行未來的空間在於錯位競爭。

翁富澤說,“作為外資銀行,我們能做的就是打國際牌,要有清晰的、有所側重的業務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獨特的競爭優勢,為本地的金融市場提供互補。”

以匯豐中國為例。在他看來,匯豐的優勢是全球網絡和規模,因此他要求匯豐致力於借助在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8,000間分支機構,幫助國際企業進入中國,同時,協助中國的本地企業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

這與中國企業中興起的海外並購趨勢相應合。2010年一季度中國海外並購總額達到116億美元,同比激增863%,刷新了單季增幅的曆史紀錄。

中石化一位員工對本報記者表示,企業越走向國際越願意在本土和外資銀行建立關係,因為他們海外的服務需要外資行,即使是像工行這樣的中資行,國際網絡的建立可能要很長時間,而花旗、匯豐等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都有分行,這是200年來建立起來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趕上的。

在投行和財富管理這兩塊人均利潤最高的銀行業務中,外資行期待吃到蛋糕上的奶油部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