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滿天星的行攝遊記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個人資料
正文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炫色宮殿(一)

(2014-02-06 11:28:47) 下一個



跟歐洲大多數名城相比,聖彼得堡隻有300多年的曆史,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城市,然而卻是一個各方麵都出類拔萃的城市,從它興建開始就注定要是一個不平凡的都市。年輕氣盛的彼得大帝在遊曆了西歐各國後,對西歐文化與技術推崇備至,同時感到莫斯科過於東方化、內地化,便下決心要為他的俄羅斯帝國建立一個與西歐大都市同樣先進開放的首都。他想要將新首都建立在波羅的海沿岸,但俄國的版圖在當時並不靠近波羅的海,那麽就向鄰居瑞典開戰,將波羅的海芬蘭灣一帶全部奪過來收入囊中。聖彼得堡城址選在涅瓦河在芬蘭灣入海口的三角洲,當時是一片沼澤,根本不適合建城,但這難不倒彼得大帝,他動用了他最大的資源:俄羅斯人。為了填平沼澤,征用了幾十萬人,絕大部分是農奴,把石頭、樹木和泥土從遠方運來背來,嚴酷的氣候和繁重的勞役使得二十多萬人在修建過程中喪生,背著一袋袋泥土的農奴倒在沼澤裏,再也沒有力氣爬起來,閉氣後,他們的同伴就用袋子裏泥土將他們就地掩埋。可以說,聖彼得堡是修築在石頭樹木泥土以及成千上萬農奴的屍骨上的城市。

彼得大帝聘請了意大利、法國、德國和荷蘭第一流的規劃師、建築師,雕塑家和畫家,按照西方最時新的巴洛克和文藝複興的意式風格,在三年短短的時間內,設計並建造了聖彼得堡。我覺得他骨子裏是個傲視一切的帝王,雖然跟風西歐,但真正的目的是要使聖彼得堡超過所有的歐洲首都!涅瓦河一大一小兩支河流的分支穿城而過,城內幾十個島嶼由縱橫交錯的運河和幾百座橋梁連接起來,親水的城市總有股特別的韻味,聖彼得堡也不例外。河畔沿岸是大量的石材建築和數不清的精美無比的雕塑,橋梁千姿百態,城內大街寬闊,據說,當時設計街道時就要求能並行六輛馬車。用現在的眼光看,這些街道的寬闊也不過時,有不少還有街心綠化帶或者街心公園。大多數歐洲首都城區都是慢慢地、隨曆史進程一點點地擴展建成的,而短時間建成的聖彼得堡有種整體規劃的意識,並且是種超前的整體意識,所以城市顯得整齊劃一,非常大氣。置身於此,真就不難理解俄羅斯人對這個城市的極度喜愛和依附,在二戰中寧可付出上六十多萬人喪生的代價,也絕不交出城池。

在聖彼得堡近郊靠近芬蘭灣,彼得大帝仿照法皇的凡爾賽宮修建了他的行宮“彼得夏宮”(Peterhof Palace),但比凡爾賽宮更張揚,奢華感更強。行宮中有金碧輝煌的宮殿、300多英畝的花園和一連串氣象萬千的噴泉,噴泉中間點綴著幾十尊鍍金的雕像,都是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

1 彼得夏宮


2 夏宮噴泉


3 噴泉中鍍金的雕像


宮殿大門正對著一個巨大的噴泉池,連接一個接一個的長形噴泉池,延伸向下,呈階梯狀,通往遠方的芬蘭灣。夏季每天早晨11點,噴泉開始噴水,一股水柱從大噴泉池中央雕塑的獅子口中射出,高達幾十米,引起人聲鼎沸,旁邊的金色塑像和花園中別處的噴泉也陸陸續續地開始噴水,每個噴泉都有名字。奇妙的是:這些噴泉裏的水不是靠水泵抽來,而是通過許多地下管道將水從附近的巴比貢山引來,利用地勢壓出水來,最後排入芬蘭灣。安娜帶我們去了花園裏一個有趣的噴泉,地上有些泉眼,隨機地噴水,有時大有時小,人們從上麵走過時,如果恰好遇上噴水,就會被澆得一頭霧水,挨澆的人大多都會驚恐逃離,惹得旁觀者哈哈大笑。

4 雕像千姿百態


5 噴泉水花四濺

在聖彼得堡的那幾天,遊輪上又開講座又放電視,連篇累牘地介紹羅曼諾夫王朝的榮辱興衰,下船後跟著旅遊團在聖彼得堡出入各處宮殿、教堂和皇陵,參觀重點幾乎都放在皇家建築、宗教和文物上,安娜很盡力地給我們講述這些地方的起源和曆史上發生在這些地方的故事,感覺有點像參加了一個沙俄帝國近代史的速成班。

羅曼諾夫王朝從1613年起算,但我們在這裏學習的沙俄近代史中是從1682年彼得大帝登基時算起直至尼古拉二世1917年被蘇維埃推翻,曆時235年。跟任何君主王朝一樣,俄國的皇家在這兩百多年中演繹著宮廷紛爭、恩怨情仇、陰謀仇殺。明槍暗箭,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跟中國的宮廷社會何其相似。我小時候學得最不好的功課就是曆史,完全不上心,聽不進去,以至於大了後隻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宮廷曆史就是窩裏鬥,打來鬥去的都是皇族自己家的人,幾個親戚勾結起來把另幾個親戚幹掉,爭權奪位,周而複始。幾天在“速成班”學習沙俄史,發現了一樣的模式:侄女推翻叔叔,妻子廢黜丈夫,兒子憎恨母親,再加上來自外部的刺殺和屠戮,其戲劇性與中國皇家曆史有一拚啊。可見這封建社會就是要不得,為了權勢,對家裏人都下得了手,那麽對不相幹的芸芸眾生,不就更漠視了嗎?

在聖彼得堡結合實景實物,留下深刻印象的沙俄君主有4位:

1682年—1725年 彼得一世(Peter The Great 彼得大帝)在位43年,聖彼得堡開山鼻祖,雄才大略的偉人
1762年—1796年 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 凱瑟琳大帝)在位34年,奇才般的女皇,她推進了俄國在教育、文化、藝術、城市建設上的發展
1855年—1881年 亞曆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在位26年,“農奴解放者”,遭刺殺身亡
1894年—1917年 尼古拉二世 (Nicholas II)在位23年,末代沙皇,全家遭布爾什維克屠殺

我問安娜俄國人如何看待和評價頭兩位曆史人物的,安娜說:“極度敬仰,這就是為什麽叫他們“大帝”的原因”。我又問:“是一直如此嗎,即使在革命的年代”?安娜回答說俄國人幾代人受的教育都是這兩個“大帝”是如何偉大,為俄國建了多少豐功偉業,即便他們都是封建君王,即便他們都靠侵略和吞並鄰國領土來擴展俄國疆土。我感覺到俄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強權”情結,或者“勝者為王”的情結。

這幾位皇帝的親緣關係是: 凱瑟琳大帝是彼得大帝的外孫媳婦(即彼得三世的妻子);亞曆山大二世是凱瑟琳大帝的曾孫;尼古拉二世是亞曆山大二世的孫子。據說從凱瑟琳大帝的下一代起,羅曼諾夫家族的血緣關係就中斷了,原因是凱瑟琳大帝的兒子保羅一世不是彼得三世的親生,而是她與某個俄國軍官的私生子,這麽一來,自保羅一世繼位後,以後的皇族實際上就跟羅曼諾夫家族沒有親緣關係了。

6 皇村普希金銅像

彼得夏宮不遠處是皇村,也叫普希金城,城中的凱瑟琳夏宮,是彼得大帝為他的皇後凱瑟琳一世(俄語叫葉卡捷琳娜一世)修建的。據說凱瑟琳一世原來是個俄國軍官家裏身份卑微的立陶宛女仆,被彼得大帝看上後娶來當了皇後,一直很受鍾愛,彼得大帝離世時把皇位傳給了她。凱瑟琳夏宮被曆代俄皇不斷擴充,到了凱瑟琳二世(即凱瑟琳大帝)時期,變成了富麗堂皇的大宮殿。跟彼得夏宮金碧輝煌的陽剛氣派不同,凱瑟琳夏宮外部的基調是藍色的,很嫵媚。

7 凱瑟琳夏宮


8 凱瑟琳宮後門,挨著後門的這一排房間是廚房,為了不讓廚房的味道傳到正殿,廚房離得很遠,菜肴由仆人從地下通道送過去


9 凱瑟琳宮內部


10 取暖的瓷爐

內部裝潢隻能用“極盡奢華”來形容,使人眼花繚亂。最驚豔的房間當屬“琥珀廳”:牆壁上用名貴的琥珀嵌鑲出精美的花紋和圖案,美得令人窒息,但整個皇宮裏就唯獨這個房間不容許遊客拍照。琥珀廳最早是普魯士皇宮裏的裝飾,俄國沙皇訪問時見到十分喜愛,普魯士國王就贈送給沙皇了,二戰期間,德軍打到聖彼得堡近郊,占領了凱瑟琳夏宮,琥珀廳被入侵的德軍整個兒扒下來運走,至今下落不明,現在的琥珀廳是複製品。

11 宮殿裏有身著皇族服飾的人物。有個旅遊項目是在凱瑟琳宮用膳,受凱瑟琳女皇接見


12 在宮中一個有穹頂的小房子裏,我們聽到天籟之聲般的男聲四重唱


13 在凱瑟琳宮後花園裏拍婚紗照的新人,天氣好,聖彼得堡各處景點都有拍婚紗照的

參觀完了近郊的兩座宮殿後,我們回到市區瀏覽市容。到了涅瓦河南岸的聖伊薩廣場停了一會,對麵是大圓金頂的聖伊薩大教堂。聖伊薩大教堂早就成為博物館了,現在更是熱門的旅遊景點。進去參觀的好處不僅僅能看到其精美絕倫的內部裝潢,還可以登頂俯瞰聖彼得堡市區。可惜我們團的旅遊項目不包括參觀聖伊薩大教堂內部,不包括在凱瑟琳宮吃皇家大餐,也不包括涅瓦河遊艇。包括所有這些項目的團是遊輪自己經辦的團,團費要比我們的團費貴出一倍(400多美元)。

聖伊薩大教堂是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建來獻給先帝彼得大帝的,1858年竣工,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4大穹頂教堂之一。穹頂上用去黃金上百公斤,遠遠看去金光閃閃,很打眼。二戰時為了防空的需要被塗成黑色,戰爭中有所損傷,戰後修複成原狀。彼得夏宮和凱瑟琳夏宮均在戰時損傷嚴重,後來按原樣修複,所以現在看上去簇新。

14 聖伊薩大教堂


15 沙皇尼古拉一世雕像,尼古拉一世是亞曆山大二世的父皇,該雕像的奇特之處在於靠馬的兩條腿支撐(一般雕像都要靠三點支撐)


16 青銅騎士,是凱瑟琳大帝獻給先帝彼得大帝的,出自於普希金的詩“青銅騎士”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老婆叫我土皇帝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很喜歡這些背景介紹,長見識.
哈小玫 回複 悄悄話 剛才忘記說:非常感謝你的分享,很精彩!
哈小玫 回複 悄悄話 “凱瑟琳大帝的兒子保羅一世不是彼得三世的親生”,這種說法是謠傳的可能性很大,最靠譜的理由是,這個保羅一世的相貌簡直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老公彼得三世的翻版(見維基),這也是為什麽葉卡捷琳娜一直不喜歡這個兒子的原因之一。
天蠍精 回複 悄悄話 正打算去russia世旅遊,請問有可推薦的旅遊公司嘛?多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