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跟隨旅遊團到美國西部環遊過幾次,後來迷上攝影後,就買了一本書叫“Photographying America’s National Parks”,書中擬出各個公園的攝影攻略、以及主要的拍攝景點和機位。我豪情萬丈地計劃要以此書為指南,把書中提到的國家公園一個一個地拍攝一遍,然而書在案頭擺放了好幾年也沒有動作。直到有朋友邀約,計劃二月出動自駕,方向定為美國西部,便欣然一同前往大峽穀一帶行行攝攝。
以前跟旅遊團到過大峽穀的兩個觀景點,每個點停留了不到二十分鍾,留下倉促短暫的第一眼印象。這次要深耕,在大峽穀Lodge裏住了5天,早出晚歸把南緣的景點全部跑了一遍,最深刻的感受不僅僅是大峽穀的雄奇壯觀,還有不同光線下的多姿多彩,那色彩絢麗斑斕得勾魂攝魄。
1 Yaki Point Old Tree,toward West
2 Wotan’s Throne and Vishnu Temple
3 Wotan‘s Throne and Vishnu Temple in Pastel Dusk
時值冬春交替,天氣變化莫測,北極渦旋南下席卷北美大地,從大峽穀擦邊而過,帶來了雨雪。天氣一天一變,頭天還是大峽穀典型的幹巴大晴天,第二天下雨,第三天下雪,第四天半雪半晴,第五天恢複到常態的幹巴天。頭天和最後一天趁著晴好的天猛拍,生怕大雨大雪天出不了片,其實後來一看,最有味道的片片,卻是在第二天一早大雨之前和第四天雪後初晴時那兩個間隙裏拍的。很後悔當時在雪後拍片隨隨便便,半心半意,現在看來,雪中雪後才是出片的大好時機。
第二天預報下雨,但5點一到就睡不著了,起身一看外麵雨還沒來,就去了觀景台,血紅的晨曦曇花一現,日出時烏雲壓頂,但稍後太陽在雲後掙紮著露出頭來,光斑在峽穀的峰脊上跳躍遊走。
4 Stormy Morning
陽光和烏雲的較量不一會兒就見分曉,風雨來襲,下到半夜變成了雪,早上照常5點起床,懷揣夢想冒著大雪又去了景點,大峽穀消失了,什麽都看不見,天亮了,還是什麽都看不見。下的不是鵝毛大雪,而是大冰碴子,海鹽似的,昏天黑地地下了一整天,又是一整夜。我們幾乎每個小時都在看天氣預報,預報說第四天下午才會放晴,但還是一大早就去了景點。
5 Yavapai Snowy Scenery
景區大巴上的人還不少,早起的就兩種人:攝影人和徒步客(hiker),平時這兩種人各玩各的互不謀麵:攝影人在頂部晃悠找機位,徒步客走步道到穀底再返回,早班大巴是這兩種人唯一的交集點。徒步客們交流著經驗,聽見牛人說他能6小時探穀底往返,而我手頭的公園小冊子提醒眾人“不要試圖在一天內下穀底然後返回”。最令人吃驚的是他們這些人的著裝,零下十來度的天氣,有的徒步客竟穿著短褲。他們解釋說峽穀下麵氣溫很高,比頂部要高出幾十度呢。
6 Mather Point Snow Break
7 On the Edge
8 Winter Wonderland
清晨,雪停了一小會兒,太陽與烏雲的搏鬥又開場了,這是怎樣的一場大戲啊!雪一停,峽穀底部的高氣溫馬上就開始起作用,雲霧猛烈地從穀底騰升上來,急劇地翻來滾去又散開,開了鍋似的鼎沸。與中國黃山和張家界我見過的雲霧完全不同,大峽穀的雲霧讓人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仙氣”,那種恢弘、那種蕩然,隻讓人感覺到一種氣吞山河的豪氣!
9 Sunny and Foggy Mather Point
10 Snowy Day at the Surfing Boards Lookout
11 Mather Point Snow Break
雪停了不到兩小時又下開了,一直下到午後。突然,天裂開了一條縫,窺見藍天,下午天全放晴了。望著鋪天蓋地的雲層心裏美得很,以為晚上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晚霞。但大峽穀就是大峽穀,等不到天黑,雲騰霧滾消失得幹幹淨淨,大片的雲彩眨眼間就不見了蹤影,頃刻就回到常態的幹巴天。
12 Lipan Point Sunset after Snow Storm
隔日清晨,大峽穀恢複了常態,暖陽照著積雪,煜煜生輝。
13 Pima Point at Sunrise
離開大峽穀那天也是個幹巴天,我們前往Page,計劃去拍羚羊穀、馬蹄灣和包威湖,回程再拍塞東納。幹巴天能拍什麽呢?非羚羊穀莫屬!但是不巧,我們早上耽誤了一下,到達Page時已經錯過了進羚羊穀的時間。過去去過羚羊穀,是陰天,裏麵色彩大打折扣,鐵了心非要豔陽天才去。在Page呆了兩天,白天都是陰天,羚羊穀便沒有去成。
晚上夕照拍的是馬蹄灣和格倫峽穀大壩的下遊。
14 Horseshoe Bend Sunset
15 Glen Canyon Sunset
逢淡季行程比較隨意,臨時訂旅館都很順利,但塞多納(Sedona)除外。開始時對這個地方不了解,覺得像一個微縮版的Zion,但城中各種檔次的旅館又貴又緊俏,不解其中奧秘。好不容易訂到一個一星級的汽車旅館,價格還賊貴。入住時店主給了一張地圖,上麵除了有地標性的景點,還到處標有螺旋狀的小圈,後來弄明白了,那是“Energy Vortex”的分布點。據說塞多納地底下飽含這種“能量漩渦”,因此吸引了大批信徒前來朝拜,加上來觀景度假的遊客和熱衷穿行山水間的徒步客,怪不得這裏人氣超旺。
為拍塞多納的地標“教堂岩”(Cathedral Rock)去到了Oak Creek岸邊的紅石灘,有一隊大概是來探尋能量漩渦的信徒們正在舉行儀式,人人躺在冰冷的石頭地上閉目“接地氣”,一個巫女相貌的人緩步轉圈,輕輕擊鼓,鼓聲與溪水潺潺互為呼應,場麵很祥和很神聖,據說塞多納是New Age Music的發源地,記得早年我工作忙的時候就聽New Age緩釋壓力。
塞多納以其壯觀的紅岩地貌、靈性氛圍和藝術文化聞名,能在風景俊秀的地方,拍攝到夕陽光影下的紅岩石柱,對我來說,實在太療愈了。
16 Sedona Cathedral Rock, viewed from Red Rock Crossing
17 Sedona Cathedral Rock,at the Foot Hill
18 Red Rock and Rushing Stream
19 Sedona Wilder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