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報紮記: Maier、 Frank、 還有 Sherman 和 PS

(2012-03-07 21:01:11) 下一個



讀報紮記: Maier、 Frank、 還有 Sherman 和 PS







改換一下話題,聊一下最近讀到報紙中關於攝影的一些事情。

1. Vivian Maier











Vivian Maier 的照片我永看不厭。她的書已經出了好些日子,非常好的一本,而且價格也很親民。和網上絕大多數看得到的 Maier 的照片一樣,都是出自 John Maloof 的收藏。

但最近又有一些出自 Jeff Goldstein 收藏的照片上了報。



還有請看這兒。


去年畫廊開幕時我去看過。和 Maloof 的數碼打印不同,Goldstein 的都是請高人光學放大的。 感覺比數碼暗房難多了。掛在牆上,效果比屏幕上看到的要好很多。 不過 Maloof 打印的效果也非常好。

Vivian Maier 的故事很讓人感歎。一輩子執著的拍了那麽多照片,有些拍了後幾十年未衝洗,可能她自己也不會奢望她的片子會見天日吧。


記得好像是攝壇的一位高人轉引一位大家的理論,大意是,一件作品一旦公諸於世,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話語權完全移交給公眾,可以有不同詮釋、理解,是控製不了的,就像“作者已死”一樣。 而且時常有些旁觀者,有驚人的洞察力,能夠給原作賦予常人想不到的寓意。

Vivian Maier 可能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吧。 她真的是“作者已死”, 對自己的照片完全沒有取舍、參與,所有權力統統放棄, 一切概不負責。 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經過 Maloof,或 Goldstein 的過濾,完全不清楚 Maier 的原意是什麽。
也有人作了些探索,
還有這兒。


大博物館對 Maier 有疑慮,也多半是有些偷懶或力不從心。沒有作者的配合,從海量的照片中客觀、完整的再現 Maier 的 vision, 基本不可能。

不過,利用現成的照片,重新組織,弄得好,會給作品增色不少。 這和DJ作 mixed tape,或者更直接點,電影裏將現成的歌曲、音樂按情節重排,有相同之處。一些無關歌曲,組合在一起,有時會產生驚人的效果。 好萊塢電影這方麵做到很成功。國產電影最近看得少,印象深的是好多年前看的婁燁的《頤和園》。


攝影上極端的例子是 Larry Sultan和 Mike Mandel。他們從 jet propulsion lab、警察局、聯邦內務部等檔案庫裏的照片,抽出若幹,再創作,組成一部驚人的質疑所謂攝影真實、客觀的
The evidence project。
還有 畫冊在這。





2. Robert Frank















Robert Frank可能是屬於有史以來對照片取舍、編排最有心機、最為苛求的那幾位吧 (華兄介紹過)。兩萬多張底片,隻選出了83張照片,出了一本駭世的《美國人》。 他有極強的自我觀念,跟很多人相反,他一貫反對雜誌編輯、策展人對照片的幹預。

最近他在50年代為生計替《紐約時報》作廣告拍的一組照片,在這麽多年後,
又上報了。



這些是他在《美國人》之前一年拍的。感覺是受雇於人,無法完全表現自我的理念。

即使在這種廣告、唯美的限製下,他冷眼觀世的態度,還是一目了然。 不過,依我之見,即使這些也是 Guggenheim 讚助,都不會被他選入《美國人》。


3. Cindy Sherman 和 PS













回到PS。最近紐約的MOMA為 Cindy Sherman 開回顧展, 一直要開到六月 (對不起,Sherman 的這些大圖找不到)。


她是擺拍、演員、服裝、觀念的大師。不論我們對她的片子是喜是厭,MOMA的回顧展,會在攝影史上留下不大不小的記號。
請看這兒。


還有這兒。


以及這兒。


她以前一直用膠片,最近也用數碼。




這最後一張是用 Photoshop, 先把她自己變醜,然後疊加在一張冰島拍的風光片上。 覺得她跟哪誰一樣,現在是一心想作宮廷裏掛牆的巨幅油畫。









俺非常羨慕咱們這兒幾位玩閃燈的大師。要有那技術,再琢磨一下擺拍,而且現在Sherman 帶頭 ps,說不定真能弄出一些想不到的好玩的東西。



謝謝點看!


蟲慶通勤,寫於2012年3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