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心得】之五:從曲徑通幽說起
(2010-04-05 10:01:49)
下一個
“曲徑通幽”的出處詩友們都知道: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萬籟此俱寂,惟餘鍾磬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雖然一句“曲徑通幽”讓這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但細究格律,卻頗有幾處可斟酌:
1:
清晨入古寺,
平平仄仄仄,
和
山光悅鳥性,
平平仄仄仄,
都是三仄尾。唐詩人似不大計較三仄尾,但一詩兩出,終究多了點兒。
2: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如前所言,“三仄尾”不救且由它去,但對句之“潭影空人心”的“空”,為救出句的“三仄尾”自己倒成了“三平尾”,實在劃不來。
3:
頷聯的對仗不工:
曲徑 通 幽處,禪房 花木 深。
名詞 動 名詞,名詞 名詞 形容詞
給作者找個台階:此詩的格律應屬於古體向近體的轉化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此詩尾聯屬孤平拗救:
萬籟此俱寂,惟餘鍾磬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雖然以大唐詩人之豪邁,三仄尾可以任之,但逢孤平則必救:出句第三字該平而仄成“仄仄仄平仄”,犯了孤平,對句第三字遂該仄而平成“平平平仄平”以救。
在下感覺此詩可用四字概括:“空靈幽雅”,烘托出作者對“道”的向往,對塵囂的厭煩。通篇化煩成雅,以亂入靜,花木深亂而有曲徑之幽達,鳥聲喧噪反襯無雜人之擾,唯心聆鍾磬,則萬籟雖嘩心若靜水矣。
“曲徑通幽”的吸引力究竟何在?在“曲”字之中。普通的磚牆筆直的路,小孩子不願意在上麵玩兒,等到用牆把路七扭八拐地攔成了迷宮,他們就會整天在裏麵轉而樂此不疲。寫詩也是如此,古人講究個“起承轉合”,“轉”的功能跟曲徑通幽的“曲”是一樣的。請看: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粉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第三句“粉蝶紛紛過牆去”正是“轉”的位置,也就是“曲”,讀者因此生問了:牆那邊有什麽?有靚妞?第四句則是答案,這個“疑”字用得好!這邊雨後無花了,那邊會有嗎?粉蝶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