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的一功一憾:雲南之入版圖和越南的丟失

(2010-08-22 07:07:09) 下一個


文章提交者:Saint-Xu


明朝的一功一憾:雲南之入版圖和越南的丟失

雲南從唐到宋,近七百餘年,經曆南詔,大理,和中國儼然有分成兩國的趨勢。到了元的時候,討平大理,然而實際控製區域,遠不如明朝廣大。


明朝攻滅元,大都已下,元雲南王尤拒命。於是明軍攻入雲南,元王自焚。我看了一下此時“雲南”所指,恐怕還不到今天雲南的五分之一。明朝是真正建立起了中央對現雲南全境有效控製的朝代。

對雲南的逐步加強控製是步步展開的:明朝首先在雲南建立了36個土司官。因為雲南少數民族眾多,互不統屬,所以明朝的大雲南當時土司官有如小王國--其中後來真成了國家的兩個大土司:老撾,緬甸,當時也不過是36土司之一。據明人記載,老撾土司離雲南治所昆明最遠,從它的西北邊境凡38程方到。其中又以隴川土司最強,侵伐緬甸等土司。

洪武21年,隴川土司叛亂,西平侯沐英率軍討伐。其時叛軍30萬,驅趕戰象百頭來戰。沐英和將領商議,叛軍士氣所在,乃中原未見之戰象,戰象所沒有見過的,是中原的火統火器。於是下令在開戰的時候神機營的火統火箭一定要作到如滿天星鬥,絡繹不絕地撒向大象。又下令軍中,明天作戰,有進無退,凡退者全隊處決。次日,隴川軍蔽野而來,大象被明神機營猛烈攻擊,果然奔潰,然而土司軍猶然嚴整不亂。沐英在高處,看見有土司大將某,拚死作戰,而土司軍以其為氣,即命親兵斷此人頭來見。土司大將既被襲殺,叛軍大潰。沐英於是進圍其都而滅之。於是百夷震服。明朝因為雲南地區太過複雜,於是世封沐家鎮雲南,終於建立了對現在雲南地區全境的有效統治,以後經過清朝繼續治理,而成為中國不可分割之部分。(按:法人在清末入侵老撾,老撾曾經要求並入中國,而主事者乃李鴻章,非左宗棠也--結果可想而知。李鴻章這人總讓俺想到現在翻曆史公案的那些神經西西的人,天天打小算盤,看不到大局麵)

很多人其實沒想過:雲南和越南的情況,在明看來其實差不太多。越南自漢為中國郡縣,到唐亡後五代才開始立國,尚不入雲南南詔立國之早。到宋時,雲南的大理國遠強過越南。元朝,大理越南均被征服。越南複國略早,其人複國口號類似:驅除達虜,恢複中華。洪武初,陳氏越南入貢。到明成祖的時候,陳氏國亂,明成祖送陳後入越南為王,越南誘殺明使節和陳姓王。於是明朝出兵50萬,攻入越南。越南耆老千人迎於軍門:說越南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何必再立陳王,幹脆還是變為中國郡縣得了。成祖從之。

南北3000裏盡為明所有。設立郡縣,開辦科舉,越南和雲南一樣,隔數百年之後,重新回到中國。

然而明朝對付越南,卻沒有象對付雲南那樣,派沐英世守雲南那樣鎮住雲南地派英國公張輔鎮守越南。在張輔征服越南以後,很快就召回.安南於是叛心複起。當時安南的監軍使太監馬麟又是個大貪官,收守賄賂,殺辱無辜。終於越南四處叛亂蜂起。張輔還,則叛亂平,張輔又被召回,則叛亂複起。成祖死,而安南亂不能定。


此時廣大程朱理學訓練出來的科舉之士已經遍布朝廷。俺昨天開車聽趙少康罵台灣叫獸:讀書人當顧問可以,把國家徹底交給讀書最多的那群人治理,雖然有個把非常不錯的,但肯定壞事。(趙舉的例子:新黨於原來所有黨裏麵,學曆最高,一開起會來一天到晚不知道吵個什麽東西--就和大學裏麵叫獸開會一樣--一天不能出個結論,出的話最後往往是屁結論)。當時議論:北虜尚強,既然漢能捐珠崖,既然祖訓不亂伐它國(指洪武的不征之國),既然從經濟角度考慮廣東原來存銀10 萬,現在隻有四萬,不如退兵。(清張廷玉著明史也張大此說)。俺看了一下當時起決定性的一個奏章,八條裏麵六條基本就是網上說的風馬牛不相及地作類比,引祖訓之類的。

明朝嚴從簡論及安南之失的時候歎息說:明朝失去安南,第一在於不讓張輔在安南鎮守(成祖不如太祖之處);第二在於選擇守安南的官員貪暴(和國民黨光複台灣之初有得一比);第三在於群臣根本不切實際地小門小戶算計,亂作曆史類比,而不看見保有安南的大利。其實黎氏越南不過兩代,就內亂不斷,安南內部山頭林立,莫氏殺黎氏,而阮氏又殺莫氏,根本沒有有效抵抗毛伯溫的能力。然而洪武,永樂年靠打仗出生的老臣已去,搖動筆杆子的官僚體係已經是科舉八股出身的讀書人樂。籌邊之策莫過於北建長城,南受安南投降而不征其國,東則撫倭寇--你要看看明朝科舉出來這個官僚體係的特征就是一個蔫字。

從此安南變成了越南,和中國永絕。

俺因為汪直的關係,最近又重讀明人嚴從簡的周知錄,看見明永樂以後科舉出來的官僚體係之昏,每每歎息。俺過去一直以為明朝士兵均是膽小鬼,所以才總受蒙古之累。可查具體記載,明朝官兵在打擊蒙古之上,儼然有漢人之風。

舉一個例子:官兵某,3000人,去守長城,忽然遇見蒙古十萬人來襲擊。其官入堡,然後大開堡門,蒙古騎兵衝入1000多騎,忽然城門緊閉,而明軍起,盡殺蒙古入圍者。然後奮力出擊,舉軍盡沒。如此類明軍勇敢作戰的記載不可勝數。奇怪的每次都是明軍數千人對蒙古數萬人。細想一下:萬裏長城,萬裏長城,數十萬的軍隊散落在萬裏長城上,不就是這麽個情況麽?

對付倭寇,到了科舉之人布滿朝廷的時候都是主撫的多,對於蒙古則先知道一大烏龜殼計劃,分兵防守於萬裏長城,然後每每是蒙古聚眾攻明一壘而勝,於是明人奪氣。士氣一去,科舉之士便說漢人反正不能打仗,不如再守。到了晚明以守城為常,天天當大烏龜。最後清人入關,廣大科舉之士也就隻有上吊的命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