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胃愛中國的菜!

(2013-08-30 18:06:56) 下一個
中國的胃尤愛中國的食物,人在北美依然鍾愛中國菜,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胃也越來越思鄉了。中國菜和中國文化一樣,博大精深,出品紛繁,各具特色,烹飪方法也是各有所長。我是個吃貨,不過最喜歡簡單易做的美食,太過複雜和費時的美食隻有去飯店裏品嚐,自認沒那個手藝和耐心。家常菜永遠是飯桌上的主角,生長在北方,工作生活在南方,也讓我的飲食充滿了南腔北調。

愛麵食,愛米飯,尤其是東北油汪汪的大米,燜出的米飯格外好吃。尤愛米線,米粉,廣東的點心。好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包餃子是東北人的拿手廚藝,自認為俺的餃子最好吃,純手工啊,從麵到餡兒,絕不含糊,親手和麵擀皮兒,親自剁肉餡,不能用買的絞肉,口感大不一樣!還有最常吃的是紅薯粥,通常我會放上兩樣以上的甜薯,有時也會加上胡蘿卜,米自然是大米為主,偶爾加點小米。

我最喜歡的幾樣好吃易做的家常菜有西紅柿炒雞蛋,芹菜炒豆幹,清炒豆腐,白菜燉土豆,幹煸四季豆,彩椒炒蝦,咖喱菜花,洋蔥炒肉,魚蛋青菜粉絲湯,白菜燉凍豆腐,木耳炒肉(或白菜), 鎮江排骨(懶人版),排骨燉海帶,苦瓜炒蛋,青瓜拌腐竹,西芹拌花生,東北家常涼菜,番茄炒圓白菜,酸菜魚,紅燒海鯧。

也有很多創意菜是在材料不齊的情況下亂配出來的,味道也不錯!比如前兩天我把剩下的四季豆和苦瓜炒在一起又加了個雞蛋,再放點豆豉,結果很受歡迎。咖喱是個好東西,實在懶了,把冰箱裏能禁得起久燉的蔬菜切塊炒了,放進兩個咖喱塊就是不錯的一盤美食,記得用先炒點洋蔥和西紅柿做base,味道好吃很多呢,這個竅門是我以前的印度同事傳授的。

有時候想換換口味了,我就上網搜方子,那個懶人版的糖醋排骨就是從下廚房那搜來的,超級簡單易做,而且味道絕不亞於飯店的水準,從沒失過手,現以成為家中保留菜品。反正俺就是喜歡簡單易做的,當然味道要夠好,也要健康。基本上以上的家常菜都是不加味精或雞精的,拌涼菜的紅油也是俺網上的方子自己炸的,放了10幾種香料呢!

到了溫哥華,自然少不了嚐試各國的美食,我也喜歡吃洋餐,經常做點pasta, salad,baking是我最喜歡的,麵包,曲奇,餅幹,斯康,蛋糕,Apple Pie,布丁,都做過。洋人的烘烤很簡單,隻要嚴格按著方子走,結果都會八九不離十。當然,經驗多了,自己也可以適當的更改一些內容,按照自己的口味增刪一些食材,也是蠻有趣的一個愛好。

來到北美這麽多年,廚藝,口味和身材都見長,大概吃貨都是這個德行吧:一見到美食,就把什麽節食減肥之類的誓言拋得無影無蹤,食指大動,口水橫流,估計吃相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嘖嘖,洋洋灑灑,羅哩羅嗦寫了這麽多,期盼著各位也能分享一下你們的美食,沒事咱交流下吃貨的心得,有好吃的記得分享一下做法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womanin40'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ocheng2' 的評論 : 多謝捧場!沒事,就是個評論,別太當回事。謝謝你的評論,看了你的文章,挺好的,留個紀念,俺就不刪了。
laocheng2 回複 悄悄話 樓主: 我最早那長帖,您盡可刪除, 當時考慮不周。 另: 第二貼裏有個錯字, “ 不做” 應為 “不錯”, 添麻煩了, 抱歉。

laocheng2 回複 悄悄話 剛才急著走忘說了, 您文筆不做, 寫得挺有生活, 欣賞了。
laocheng2 回複 悄悄話 對本人來說,吃是第一享受, 為此也曾胡扯過一個段子, 拿出來 算作交流。

又見炊煙升起
(2013-03-20 08:40:13)


“ 又見炊煙升起, 勾起我回憶”*。 對我來說,勾起的回憶多半與吃有關。 生於饑荒年代,有關兒時最早的記憶是燭光下喝菜稀飯。 點蠟燭不是為了浪漫, 是因為缺電; 吃菜稀飯, 不是為了減肥, 是因為糧食不夠。後來, 盡管情況好轉, 能吃飽了, 但那年月畢竟生活水平低, 下館子仍是件很奢侈的事, 隻有來了稀客,一家人才出去吃。 十歲以前, 也就有過兩,三次, 每次都留下了寶貴的回憶, 至今仍記得主要的菜,現在看沒什麽,無非是魚香肉絲,砂鍋什錦,涮羊肉,狗不理包子之類的普通菜肴。

出生荒年, 使我一輩子對吃獨有情鍾。人長大了, 出息沒長, 還是那麽饞。搞對象時, 在精心營造了一個喜好音樂,藝術的高雅形像後, 一俟關係穩定, 便不再去音樂廳,博物館, 而改去食品街,飯館了。 反正是我買單,人家樂不得地跟著享受。 不過,可能因為連著去了幾次, 終於有一天忍不住好奇地問:“ 是不是男的都像你一樣喜歡吃啊?”怕口拙致同性蒙羞, 笑而不答。

來美國後受製了。 中小城市, 很少有夠得上國內大排檔水平的中餐館。 掌勺的全是偷渡出來的福建農民, 菜都是用四,五種事先勾兌好的汁做出來的。刀功更談不上了,肉是機器切的,絲粗惡, 片厚醜, 更沒“ 順切雞,斜切豬, 橫切牛 ”的講究。 不管什麽肉,往機器上一丟,怎麽順手怎麽割。徹底顛覆了吾國烹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優良傳統, 毀了中華美食的名聲。

想吃頓正宗的中餐,要開兩個多小時到芝加哥的唐人街。 一年去不了幾次。沒轍了,要解饞, 隻有自力更生, 學著做的。 想起小時候有個街坊,初中畢業分到工廠食堂,師傅給他塊抹布讓他放在鍋裏學翻勺。受啟發,也用抹布練起了抖勺, 還真管用,沒多久,炒菜時能翻幾下了。另一基本功是刀工, 性子太急, 長進不大, 至今盤子裏常見連刀肉。烹調技巧主要是從網上學的。 經常造訪的有 《天天飲食 》和 《食全食美 》。看了幾百視頻, 收藏的有一百多。 功夫不負有心人, 廚藝大長, 炒出來的菜有點館子的味了。 一次竟然得到了家裏領導的首肯。 麵對殊榮, 不忘自謙 : “嘿嘿,沒什麽 , 閉著眼炒的。”

“眼睛你是沒敢閉的,但瞎做的不假。這次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不信,下回就沒這個味了。”

真知灼見, 一語點出專業和業餘的區別。同樣的菜,廚師下次燒還能有相同的好味道; 而像咱這樣的發燒友就不好說 ,沒幾個敢像唐駿博士那樣 信心滿滿地宣告“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蓋因功底不足,炒菜質量忽高忽低, 不穩定。別的不說, 鹹淡就掌握不好, 通常是鹽放過了。本大廚這方麵“意外”經得多了, 早已積累了一整套應對的措施。 如果是稍鹹, 飯桌上聽到什麽微辭, 別客氣, 直接反駁: “嘿, 這是下飯菜, 味道要厚些兒, 連這都不懂。 ” 。菜要是還沒出鍋, 就更好辦了。 無非是加點料, 加點糖; 大不了偷偷地拿到水管下 衝一衝,瀝幹水 ,放點油重炒。用不著大驚小怪,過水,回鍋是烹調的常用技法, 無可厚非,亦無需自責。

因偏愛川菜,曾夢想退休後到成都定居。 近來歲數大了, 有些受不了麻辣的刺激, 轉而喜歡相對平和,清淡的淮揚菜, 粵菜。 說不定十五年後某天, 江蘇一小城市的地方新聞會出現這樣的鏡頭:路旁,小飯鋪裏, 記者在采訪一個麵前擺滿七碟八碗,牙齒稀缺的老者。

問: 你幸福嗎?

答: 很幸福!



*引自歌曲《又見炊煙》

** 照現在國內的房價, 若把在美的房子賣了, 最多在上海,南京買一套新公寓 ...... 的廚房,廁所。 看來,以後要真為吃落葉歸根, 隻有去小城市啦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