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潛水究竟有多危險
我是個膽小怕死鬼,從開始潛水就特別
關注各種事故報
告,經
常泡在scubaboard的
accidents and incidents版麵。以前懂得少,有些報
告還
看得稀裏糊塗不明所以,現
在懂得多一點了,便常常看得驚心動
魄。最近在讀DAN 2010年潛水安全會議
的報
告。三個主要組織
,包括DAN的美國總
部和亞
太分部,英國水下俱樂
部(BSAC)和PADI都在會上提供了他們
的潛水事故統計
,還
有其他很多相關內容的討論
。這
些論
文和一些討論
後來被收集成書
,名為“休閑
潛水死亡事故研討
會紀錄”(Recreational Diving Fatalities Workshop
Proceedings),網上可以下載PDF全文:
https://d35gjurzz1vdcl.cloudfront.net/ftw-files/Fatalities_Proceedings.pdf 說
是休閑
潛水,但實際
上BSAC(英國水下俱樂
部)的數據中也包括了大量超過40米的深潛以及沉船潛的數據,這
是由英國的潛水環
境決定的,後麵有機會再慢慢說
。這
些潛水事故統計
數據和所有的統計
數據一樣
,有著各種各樣
的問題
。首先的數據收集上的困難
,比如說DAN要統計
全美國的數據,有個困難
就是估計
全美國的潛水員總
數。相對
來說DAN投保潛水員
的統計
就準確得多,因為
分母是確知的。BSAC的組織結
構也可以獲
得比較
確定的數據,四篇論
文看下來,我個人覺
得BSAC的數據和分析是最為嚴謹
的。DAN亞
太分部也明確表示,他們對
於澳大利亞
,新西蘭
和新加坡的傷
亡數據比較
有信心,而其他國家的傷
亡事故恐怕有很多並沒有統計
在內。潛水事故統計
數據的第二個問題
是樣
本量比較
小,信息不完全。BSAC 長
達12年的統計
中隻有197個死亡案例,其中50多個沒有詳細
信息,因此後續
的數據分析隻能建立在140個案例之上,很多地方不能得出比較
確定的結論
。但不管怎樣
,這
些數據對
我們
來說
,都是十分寶貴
的,也回答了很多我心裏一直以來的疑問
。第一個問題
就是:潛水究竟有多危險
?我記
得以前網上流傳
一個危險
運動
排名,說
潛水大概是三十幾名,排在足球之後。也有人說
,還
不如開車
危險
呢。DAN的潛水死亡率與2004年進
行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統計
,還
有2001年英國HSE的其他活動
死亡率的統計對
比告訴
我們
,這
些都是錯
的。休閑
潛水死亡率高居榜首,為
萬分之1.63,開車
的是萬分之1.54,但不要忘記
了,大多數人每天都開車
,而絕
大多數潛水員
每年也沒有潛幾次水。
在開始潛水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很依賴教練,總想著隻要教練跟我們下水,就不會有大事。PADI的數據告訴我們,每年去考OW/AOW等潛水證的幾十萬人中,仍有十多人在課程中死亡。不要忘記,這個數據也許並不完整。早些時候在悉尼發生的一起潛水事故就是OW的第一次開放水域潛水,死者是一個美國女孩,死亡水域深度隻有五米左右。許多在悉尼的潛水員都表示,事故發生的水域水流平靜,能見度好,是最最合適新手的。但這個女孩卻轉眼就掉隊了,隨後被發現死於水底。
我想作為一個潛水員,老老實實承認潛水的確是一項危險的活動,應該不是壞事。隻有知道了它的危險,我們才會更認真地去預防事故的發生。幾個組織都提出,BSAC更是一再強調,從這些統計數據看來,大多數事故是由於人為因素導致的,完全可以預防。
(二)最危險的地方在哪裏
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一組數據是DAN亞太分部關於潛水死亡事故發生深度的調查。我們都覺得,當然是越深越危險,但實際上在休閑潛水的範圍之內,這完全不成立。大約一半的死亡事故發生在10米以內。其中超過一半發生在水麵。水麵,是對於潛水員來說最危險的地方。
這幾年我想大家也看到了,泰國,台灣,香港,都發生過出水時被路過船隻發動機致死的案例,這是水麵事故的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出水後無法上船,漂流在水麵上失蹤或死亡的案例,當然也有過了很久被救起來的。跟這相關的有個著名的案子,發生在加州,主角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漂流丹”(drifting Dan)。他在2003(或2005年,我記不清了)的一次潛水中遇到了強流,與大部隊失散,出水時離船較遠,雖然他帶有SMB和哨子,但還是沒能引起船隻的注意。更悲催的是,這時船上開始清點人數,不知道為什麽,他的名字竟然被打了個勾。後來據說是當時點名有人答錯了,但是船上少一套裝備他們都看不出來嗎???
總之,既然大家都在船上,這個潛點的水流又太過強勁,船員們決定開去7英裏外的另外一個潛點。在第二個潛點下水的人數清點中,“漂流丹”的名字被再次畫上了勾。直到這次下潛結束清點人數,人們才發現他沒有上船,開始就地搜尋,並通知海岸警衛隊,請求協助,附近的其他船隻也都動員起來,在這片海域四處尋找,而這時,可憐的丹正在7英裏之外隨著洋流絕望地漂浮。
4個小時後,有一艘載著一批童子軍的船路過丹所在海域——他們本來不從這裏過,是臨時有事修改航線才會來到這裏——船上有一位十多歲的少年童子軍,拿著望遠鏡四處張望,發現海麵上似乎漂浮著一塊垃圾。咦,不對,好像不是垃圾?再看看?好像……好像是一個人……
丹得救了。回到家中,他開始漫長的狀告船家的路程。不久前這個案子終於落下帷幕,丹獲得了一百多萬美金的賠償。法官將他要求的兩百萬美金降至了一百多萬,表示丹在這個事故中,自身也有一定的責任,例如他在與大部隊分散後,不應該繼續獨潛,直到結束後再出水,導致離船太遠。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船上有惦記我們的人,還是很重要的。
(三)男女有別?
下麵我們來點不嚴肅的話題。在DAN投保成員中和PADI持證潛水員中,男女比例都約為2:1或略高。然而,在較為年輕的階段,男性事故率遠高於女性。
DAN美國的統計結果是,在65歲以前,男性的死亡風險遠高於女性。DAN歐洲的結果是,40歲之前,男性死亡風險是女性數倍。DAN亞太的數據中,女性占死亡人數已經從30年前的6%上升到了19%(當然同時女性潛水員的比例也在上升),但至少目前風險仍然比男性要低(否則應該是和女性潛水員人數一樣占33%)。隻有在PADI課程中,女性風險才與男性大致相當。
作為一個還在40歲之前,並且已經上完了PADI課程的女性,我感到非常欣慰。(當然,其實,你也可以指出,也許是因為男的潛的次數比女的多,難度比女的大……但是,我還是可以欣慰哈哈哈。)不過,DAN亞太又指出,女性死於驚慌的比例遠高於男性。我悻悻地說,我偏不驚慌!
(四)到底有多少種死法
我每次談這個題目的時候,很多不潛水的和休閑潛水的朋友都表示“喂不要說這麽不吉利的話好嗎”;但我認識的所有嚴肅的潛水員都不諱談死,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有一種“I don't mind going this way”的感覺。事故分析(accident analysis)源於洞潛領域,為後來人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大大降低了傷亡率,其後也被擴展到休閑潛水領域,就像前麵提到過的,幾大潛水組織每年都會進行事故統計和分析。
其實,潛水最常見的一種死法大概是“不知道怎麽死的”。比如說事故分析領域的兩位先驅,分別在1977年和1984年出版相關書籍的Sheck Exley和Wes Skiles的死因都至今未解。
了解Wes Skiles的人可能比較多,因為他是著名的洞穴潛水員和攝影師,生前完成的最後一個項目,就是他死後一個月出版的國家地理雜誌上的巴哈馬洞穴介紹。他還拍過一個係列紀錄片,叫做Water's
Journey,從佛羅裏達的洞穴係統入手,追溯該州的淡水源頭。那部駭人的Sanctum雖然不是他拍的,卻被獻給了他,足見他在潛水攝影界的地位。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並沒有死在危險洞穴裏麵,而是在一次很普通的珊瑚礁拍攝途中,示意其他人後獨自向水麵上升,隨後被發現躺在水底,失去知覺。醫院後來說,他的死因無法確定,隻能說是“意外溺亡”。他在事故時使用的是CCR,但沒有什麽公開的證據說明是裝備的問題,也許是因為他的地位和事故時的情況,論壇上的消息也很少,連揣測都不熱烈。
Sheck Exley的死因討論則相對較多。Exley 23歲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超過一千次洞穴潛水記錄的人,也是少數幾個用空氣能下潛到122米的人,和少數幾個到達過800英尺以下的技術潛水員。他1994年在墨西哥Zacaton天坑挑戰SCUBA潛水300米記錄時,同伴Jim Bowden提前結束潛水上浮,Sheck獨自下潛然後死亡,潛水表顯示最大深度為268米,手臂和氣瓶閥都特意纏繞在引導繩上,顯然是為了方便自己的遺體打撈。他的團隊成員認為,HPNS(高壓神經毒性,公認在500英尺以下才會發生)加上在大深度氮醉導致了他無法處理緊急情況而死亡。
當然,這些資深潛水員們挑戰的極限比我們多得多,他們的事故對於我們不用CCR不下40米的普通人來說,也不是特別有參考價值。不過話說回來,這兩樁“不知道怎麽死的”事故,如果硬要塞,也還是可以塞到我要說的第一種死法裏麵去:淹死。
xxxxxxxxxxxxxxxxxxxx第一種死法:淹死xxxxxxxxxxxxxxxxxxxx
細分起來,淹死又有幾種可能:一種是在水下徹底沒氣了,又來不及上升到水麵;還有一種是在水下嗆水導致昏迷死亡,但是嗆水的原因本身,就像Wes Skiles的事故一樣,沒有人會知道,隻能夠揣測。
第一種情況,在去年七月菲律賓的蘇比克發生過,本版上也曾經有過詳細討論,這裏就不多說了。兩位香港來潛水員以及一位在當地工作的美國教練一起在USS New York號沉船fun
dive時,一位潛水員失蹤,教練去尋找,後來被發現兩人在船內溺亡,教練的浮力氣囊裏最後一口氣都已經吸完。總之這個事故的教訓,是潛沉船時,千萬別丟掉引導繩……
第二種在水下嗆水導致昏迷死亡的情況,在我看到的材料中,貌似是新手,尤其初次課程中死亡的大部分新手所遇到的情況,多數情況下大概都是因為驚慌。(潛水教材和《銀河係漫遊指南》裏麵都說:don't panic!)前麵說到那位在澳洲5米水深處出事的中國女孩就是嗆水昏迷的一例,後來狀告教練,案子拖了兩年,不過還遠沒有同樣在水下溺亡的Tina Watson案曠日持久,影響深遠,因為劇情實在有夠狗血。
Tina Watson是個26歲的年輕女孩,來自阿拉巴馬。2003年,她和新婚丈夫Gabe Watson一起去澳大利亞度蜜月,加入了一次為期十天的船宿潛水。不幸的是,在第一天她就溺死水下,屍體在28米深處海底被發現。此事最初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但Tina的父母持之以恒地奔走呼籲,終於在2007年得到了媒體報道。Tina父母指稱,她丈夫曾經在離開之前勸說Tina提高人壽保險限額,並且將他作為唯一受益人。從各方討論來看,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S/M的關係,Tina似乎被男友/丈夫各種壓迫但仍然和他在一起。因此,他們認為,Tina是被新婚丈夫在水下謀殺的,丈夫關上了她的氣瓶,後又打開,造成她自己溺斃的假象。2009年,Tina丈夫Gabe從美國飛回澳大利亞投案,承認“過失殺人”,但不承認謀殺罪名。“過失殺人”的判決基礎是,在Tina遇險時,她丈夫並沒有盡到作為潛伴的責任去幫助她,反而任由她死於水下,自己升上水麵。辯護律師稱,Gabe本人已有多年未曾潛水,因此顯然也缺乏必要的救人技巧。他自己也在驚慌之下,飆升水麵,造成後來下飛機後鼻腔出血,醫生診斷為急性的barotrauma。
最後Gabe被判五年監禁,一年半後可以保釋。順便說一下,Gabe在Tina死後再婚,新妻據說酷似Tina。就像我們前麵說過的那樣,潛水最常見的死法就是“不知道怎麽死的”,所以這些案子的真相,也許永遠都不會有人知道。
xxxxxxxxxxxxxxxxxxxx第二種死法:壓力相關xxxxxxxxxxxxxxxxxxxx
和壓力相關的死法,其實主要不是因為深水壓力過大,而是因為下潛上浮過程中壓力變化太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初學潛水會耳朵痛,耳壓平衡問題嚴重時還會導致耳膜耳鼓受傷。但壓力變化更恐怖的後果,是肺部的氣體體積變化造成的,俗稱爆肺。這樣的事故去年五月在菲律賓Anilao發生過一起,本版也有相當多的討論,就不多說了,總的來說教訓是第一要學會拔充排氣管,第二萬一麵鏡丟了不要驚慌,慢慢找就是了,其實在水下睜眼也沒那麽疼的,過一分鍾就能忍受了(這是據buddy說的,樓主自己戴隱形沒睜過眼 )。
壓力變化導致的死亡,除了爆肺這種比較壯烈的之外,還有溫柔一點的,那就是傳說中的減壓病,每個新潛水員都應該聞之色變。它通常在浮上水麵後2-48小時內發作,包括很多不同的症狀,關節疼痛,肢體麻木,或者是皮膚上的大片紅斑,都有可能是減壓病的征兆。最討厭的是症狀太難確定,有時你真分不清是減壓病還是自己神經過敏。
減壓病的治療首先是立即呼吸純氧,輕微症狀在吸氧後可以緩解,如果不能緩解就要想辦法送去減壓艙。上次我纏著某熟悉的教練問他為什麽不帶我們去四王島(Raja Ampat),他嚴肅地說那附近沒有減壓艙,萬一出什麽事情很危險,組團去責任太過重大。我說那不是有保險就可以叫直升機嗎,飛到附近的減壓艙也就一兩個小時吧?他說你以為在東南亞想要直升機就能弄一架來啊?美得你!那全靠運氣!
減壓病的原理其實並不能說非常清楚,當然大家都知道,在水下高壓環境中溶解在各種組織,尤其是脂肪組織裏的氮氣,在壓力減小的時候會逸出,變成氣泡,造成各種後果。所謂的減壓病(decompression illness,簡稱DCI)又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arterial gas embolism,簡稱AGE,指血管中的氣泡造成的動脈栓塞,凡是做過或者看人做過手術的人都知道這有多危險。
與AGE相關的一個東西叫做PFO,patent foramen ovale,中文是卵圓孔未閉。卵圓孔是胚胎心髒中左右心房之間的一個孔,因為胚胎是通過臍帶從母體那裏吸取氧氣,所以血液無需經過肺部,左右心房可以直接相連。出生後由於肺部壓力劇減,導致卵圓孔上麵的那片組織(想不起名字了)閉合,從而達到動靜脈血左右分開的效果。據傳說,世界上有25%的人,這個閉合都是不完全的,在肺部壓力增大時可能導致左右心房之間的血液滲漏。肺部壓力怎樣會增大呢?比如說咳嗽啊,還有——答對了,潛水啊。如果右心房的靜脈血帶有從身體各處冒出來的氣泡,然後不經過肺部直接流竄入左心房,進入主動脈,那麽,呃,也許就掛掉了。
說到這裏,大概讀者都和樓主一樣想要直接衝去醫院,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PFO了。不過其實很多潛水組織並不建議進行PFO檢查,因為檢查也有相對危險。最重要的是,PFO隻不過是增加減壓病風險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不一樣,甚至於每一個人每一天的情況都不同,沒有PFO也並不能保證你的安全,所以在減壓問題上,永遠不要挑戰自己的極限啊。
DCI的另外一類是decompresion sickness,簡稱DCS,是由組織中的氣泡引起的。(話說DCI叫減壓病,這個DCS到底該怎麽翻譯呢?減壓不適症?)DCS又被粗略地分成I型和II型,I型相對比較輕,比如最最常見的關節痛啊,皮膚癢啊;II型則相對嚴重,涉及到神經係統,比如說麻木啊半身不遂啊什麽的。我聽說過有I型減壓病不進減壓艙的(當然這個這個絕對不能推廣哈),但II型就必須馬上治療了,否則也許會終身殘廢。實際上就算是I型,也很有可能留下一些些的後遺症,畢竟組織中的氣泡也會堵塞血流妨礙局部供氧,有可能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死亡的神經細胞可是不能再生的。
關於DCS,我偷懶從wiki拷兩個表格,翻譯過來好了。
症狀 發生比例→
局部關節痛 89%
胳膊的症狀 70%
腿的症狀 30%
頭暈 5.3%
麻木 2.3%
氣短 1.6%
極度眩暈 1.3%
暈倒或失去知覺 0.5%
症狀出現時間 比例→
潛水後一小時內 42%
潛水後三小時內 60%
潛水後八小時內 83%
潛水後24小時內 98%
潛水後48小時內 100%
關於氮氣逸出的速率與方式有很多模型,最早的是Buhlmann提出來的,後來還有神馬VPM啊RGBM啊,具體的差別就不在這裏詳細講了,總之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與之直接相關的是要不要有deep stop,這個大家一直都在吵,就看你信哪一家了。目前並沒有任何模型獲得機理研究的支持,說白了大家都是用蒙的,純屬經驗模型,所以減壓病也就是個比較模糊的話題。再加上還有其他很多影響減壓的因素,比如說脫水啊缺覺啊什麽的,總之據說有一半的人在得減壓病時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沒有超過免減壓時間等等,所以,得了減壓病也不是神馬羞恥的事情,見過的許多牛人都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得過不少次減壓病。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多喝水,盡量保守地潛水,然後留心相關症狀了。
除了氮氣之外,其他的惰性氣體都有可能引起減壓病,但是因為氣體性質不同,相對應的減壓計算也有不同,好在休閑潛水員基本上不需要管這些。休閑潛水員還有一件不需要在意的事情是所謂的Isobaric counterdiffusion,簡稱ICD,等壓氣體反向滲透,在切換混合氣體(比如從氦氧混合切換到氮氧混合)時可能發生,據說這也有可能引起減壓病。(樓主自己也還沒太搞清楚ICD,這原理也很複雜,等學習完了再來仔細說吧。)
因為有減壓艙的存在,減壓病導致死亡的例子在事故報告裏並不多,當然也有可能這些事故發生的地方太過偏遠,於是不見諸於報道。不多不等於沒有,在BSAC的統計數據裏麵,還是有一例減壓病死亡的。
xxxxxxxxxxxxxxxxxxxx第三種死法:氣體相關xxxxxxxxxxxxxxxxxxxx
大家都知道,我們呼吸的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組成,還有少量二氧化碳。大部分休閑潛水員呼吸的都是壓縮空氣,少部分采用高氧空氣。但是不幸的是,這些氣體在高壓下,都會變成“有毒氣體”。
先來說氧氣。氧氣當然是最重要的成分,沒有它我們就掛了。但氧氣太多我們也會掛掉——氧分壓一旦超過1.6,人就可能表現出氧氣中毒的症狀,主要分為神經中毒和肺中毒兩種,前者出現較早,後者是長期積累後出現的。關於氧中毒的研究,最權威的人體數據在Oxygen and the diver這本書裏麵,此書早已賣斷,二手書已經炒到三百美金一本。這些數據主要來自二戰時期的英國海軍和戰後的美國海軍——也隻有在軍隊裏才能進行這麽可怕的實驗,直接讓人吸高壓氧氣到中毒為止。看著表格裏麵一排排的convulsed, convulsed,真覺得有些驚心動魄。
這本書裏的數據要討論起來,又可以寫一大篇,還是回來繼續說事故。前一陣子出了一起技術潛水的事故,兩位技術潛水員在水下21米進行初次減壓的時候,其中一位迅速死亡。原來他的減壓氣瓶裏不是這個深度所應采用的50%高氧空氣,而是6米減壓采用的100%純氧。在水下二十米壓力大約為3個大氣壓,純氧的氧分壓就是3,遠遠超過1.6的危險界限。最讓人崩潰的是,後來他的潛伴發現,死亡的潛水員身上兩個氣瓶都是100%一百純氧,而自己身上兩個氣瓶都是50%高氧空氣。他們把瓶子拿!!!錯!!!了!!!
接下來說氮氣。氮氣是一種惰性氣體,通俗地說就是打醬油的,雖然存在,好像沒啥好處也沒啥壞處。然而氮氣在水深到一定程度下,卻能夠讓潛水員感覺到“氮醉”,nitrogen narcosis,據描述是一種類似於喝醉酒的感覺,有人說下降多少米相當於喝一杯雞尾酒,鑒於樓主從來沒有喝醉也沒有氮醉過,實在無法提供一手資料。大家都知道醉駕可能造成什麽後果,同樣,醉潛也可能讓人失去判斷情況並正確反應的能力,誤入歧途。大深度空氣潛水造成的很多傷亡,都可能是因為醉氮造成的。像前幾年香港打魚到60米後急速上升死亡的那位,可能也有這方麵的原因。
還有一種很可怕的氣體,是我們呼吸的空氣中本來沒有的,它叫做一氧化碳。據非官方資料(我論壇上看來的),有些時候空氣壓縮機可能燒到機油之類的,產生一氧化碳,汙染壓入氣瓶的氣體。好的壓縮機應該有一氧化碳探測器,但安裝位置不對可能就探測不到,即使安裝對了,因為壓縮機工作時聲音巨響,離得稍遠可能就聽不到探測器的警報。
總之,這件事情真實的發生了:就在前兩個月,一個有經驗的美國洞潛團隊在墨西哥Cozumel探索一個洞穴,要從一個地方進去,遊到另一個有氣室的大廳裏去。其中兩個人使用CCR。進入洞穴之後,使用CCR的一個人突然開始加快遊動,他的隊友隻好分成兩組,一組兩人緊緊跟上他,另一組落在後麵。兩分鍾後此人昏迷過去,隊友發現他已經關閉了自己的CCR,並且取下了備用氣瓶(bail
out)的呼吸器,顯然他已經感覺到有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解決。隊友將他備用氣瓶的呼吸器塞進他的嘴裏,然後一路護送他原路返回,路上不斷往他嘴裏purge(就是按呼吸器,因為他已經不能自主呼吸)。18分鍾後他們終於離開洞穴,馬上進行急救,但未能成功。其實洞潛牛女人Jill Heinerth早就說過,洞潛拯救的第一條要點,就是不用著急,因為你要找的並不是一個還有生還希望的人,而是一具屍體而已——如果有人在洞裏失蹤或昏迷,那麽幾乎沒可能活著出來。
後來的分析發現,死者的CCR氣瓶裏麵有一氧化碳汙染。這件事情在scubaboard上貼出來之後,眾多資深潛水員紛紛表示急需購置便攜式一氧化碳探測器,並且要對每瓶氣進行檢測。
哈哈,先明白危險,才不會亂了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