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結構與韻牌:共四類,現在常見的是意大利類(彼特拉克類)或英國類(莎士比亞類)。此外有斯賓塞體和雜類。 1). 意大利體(或彼特拉克體): 結構為兩組,前八後六。前8行韻牌:a b b a a b b a;後6行可以有二或三個韻牌,有多種形式:c d c d c d,c d d c d c,c d e c d e,c d e c e d,c d c e d c。六行詩節中要避免以一副同韻對句(dd或ee)做結句。 意大利體的要點是,從一個韻組到變化到另一個韻組意味著有一個主題的變化。它發生在十四行詩的第9行開始處,被稱為volta(轉折),或“轉變”,它是十四行詩在形式上的一個基本要素。 2). 英格蘭體(或莎士比亞體): 結構:3段四句加最後兩句。 韻牌:a-b-a-b, c-d-c-d, e-f-e-f, g-g。 英格蘭體十四行詩韻律結構最為簡單--隻要求韻字成對即可,而非成組的四行。其volta的安排也是最靈活的,既可在第9行,也可在最末的同韻對句處。最後兩句通常為畫龍點睛之筆。 3). 斯賓塞體十四行詩: 由英國詩人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發明,應屬英體的變體。結構同英體,但韻牌卻為a-b-a-b, b-c-b-c, c-d-c-d, e-e。 4).雜類 此類詩具有十四行詩的樣式,卻不適合歸入任何明確而公認的範式。 A. 雪萊體:它的押韻樣式a b a ba c d c e d e f e f是獨一無二的。最負盛名的當屬其千古絕唱《西風頌》。 B. 普希金創立的“奧涅金詩節”:結構同英體。韻牌:ABAB、CCDD、EFFE、GG;但其詩行有陰陽韻變換的規律。詩行結尾為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音節(最後一個輕音音節不構成音步);詩行結尾為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音節;陰陽韻變換的規律:9898、9988、98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