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奔湧

一個不斷選擇的世界,得失兼容
個人資料
正文

(2011-06-14 18:57:20) 下一個

   中國人沒有西方的個人主義,每個人活在社會網絡中,人倫關係裏。認識一個人會知道他父母是誰,老婆是誰,當官的話官居何職,來自那個省市鄉,一圈的親戚是怎麽的群,掌握好周邊的關係就明白他是誰了,人倫關係是構成中國傳統身份裏最重要的環節。在人倫關係中家人是重於朋友的,親子是重於夫妻的,但實際上夫妻關係才是人倫關係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存在。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努力克服糾正別人的欲望。人與人是不同的,大家並不生活在同一區域,不要強行勸誡三觀,認知不同的人,所謂能被勸誡的人都是他們自己明白了道理的人,是自身的領悟不是旁人的勸誡,不要說服愚蠢,愚蠢不接受啟蒙,不要認為事實和邏輯天下無敵,它們往往會被情緒打敗,成熟的標誌就是以前會為被人的誤解,恨不得揪住那人的衣領說個三天三夜,現在遇到別人的不理解,我掉頭離開。

快速返老還童的捷徑是借錢給別人,借錢之前你是大爺,要錢之時你是孫子。一個人對錢的態度藏著他的人品,我們無法用錢來衡量一切,但可以透過其來或多或少的看清很多人。

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父母是義務,不是恩惠,公民和政府是合作關係,利益關係,不是恩惠,沒有利益關係,合作關係的陌生人或者朋友給予的幫助才是恩惠,在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中,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賜予的,對上帝的無私,慷慨的給予好心存感激,感恩通常來自三個方麵,一是陌生人或朋友給予的幫助,二是上帝的恩賜,三是皇帝的隆恩。

有兩種父母是最累的,一種是始出渾身力氣讓孩子成才,一種是為了孩子犧牲所有。科學研究生兒育女對一個人的幸福程度毫無增益,孩子越多,幸福感越低。生兒育女不是為了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光耀門麵,而是心甘情願地付出欣賞,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貧瘠,不要讓孩子成年後窒息,年幼時給予孩子足夠的親密,孩子長大後要學會得體的退出,愛情是相聚,親情是別離。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

一個健康的人有一百個夢想,一個失去健康的人隻有一個夢想。
當生命走向終結,養老靠的是良好的經濟基礎,硬朗的身體,內心的充盈,靠得住的隻有自己,活好自己,生活才能對你好些。
人的一生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哲學講的是限製,每個年輕人都看不到限製,覺得自己是能飛的,,中年了發現你從未離開過地麵,中年危機讓你看到了限製,但同時也明白了自己該幹什麽,想幹什麽。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帶著末日來生活,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亡是一種狀態,活著就是不斷地逼近那個亡的狀態。“現代的人有時候忘記了人終有一死,死亡總愛以一種突然的方式降臨。
在衝突雙方中,有一方希望對方凡是都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因而犧牲對方的利益,這不是單純的溝通不良,用極端否定的語言來指責對方,讓對方產生負罪感,恐懼感,責任感,罪惡感,這就是“情感勒索”,對這種勒索要堅決的說不,同時也要接受感情變得日趨冷淡的事實。”
絕症意味著任何一個方向都是黑暗的,所有的道路都是死路,有的選擇都是錯誤,最終都會後悔,治理到最後都是遺憾,那種無助隻有體會過的人才懂。
親戚不論喜歡還是討厭就在身邊,需要為此一定的義務關係,現代社會強調了個人的選擇,我願意和我喜歡的人在一起,討厭的人不想多來往,真正的親密的關係不是血緣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世上的親人隻有一種,不論有沒有血緣,都是你的親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短期的目標是好的,長期的規劃是不現實的。生計和生命是不同的,人生規劃,財務規劃,掙多少錢都是生計,生命則是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有那些喜歡做的事,生計的後麵是生命,有些人的快樂僅僅是生計,沒有生命。

年輕時以為世間必定充滿了幸福和歡樂,隻不過難以碰到罷了,以為生命之路可以延伸至無限的未來,年老了回首往昔生命的旅途隻是短暫的一瞬,回憶太短,記憶太淺,,能真切擁有的隻有當下,盡情的享受當下方能體驗到一種真切地愉悅。

飽經滄桑的中年人在初冬想起了少年時的那場初雪,帶著複雜的心情回憶著與他並肩漫步於雪中的知己,了無音信多年,再見時以不複當初,不變的隻有記憶中年少的時光。

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也是一種美德,即便看透了對方的行為和想法的動機,也需要裝出一副遲鈍的樣子,這隻社交技巧,也是對人憐恤。

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白居易

接受世事無常,看淡人走茶涼。

中年危機不是一件事,而是所有的事一起來壓著你。

用尋找仇人的目光尋找著身邊的友人,

大多數人所成為的不是想要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言行謹守道德規範不是我們人格高尚,而是我們把短板變成了高尚,未必是人好而是沒機會去放蕩。維持節儉因為貧窮,維持低調因為平庸,義無反顧是因為走投無路,漠視一切是因為一無所有,心無旁騖是因為沒資格從容,剛正不啊是因為沒資格被誘惑。

愛是觸碰又收回的手,貧窮也是,沒有經曆過別人的人生是不會懂得別人的難言之隱,不同的人,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命運,有不同的幸福。不同維度的三觀,生長環境,思維方式意味著不同的評判標準,不同的觀念可以不讚同但要試著去理解。

互聯網上的憤怒基於沒錢,勵誌基於掙錢,炫富基於有錢。

很多人闖進闖進你的生活隻為給你上一課後轉身離開。

《推拿》對麵走過來一個人,撞上了叫愛情,對麵開來一輛車,撞上了叫車禍。車與車總是撞,人與人總是讓。

婚姻是我們自己選定的親情,父母是天生命定的親情。

別人罵你一句,你回罵一句,這是吵架,別人讚你一句,你回讚一句,這是社交。別人罵你一句,你回讚一句,變得有趣。

中年有三億,一是失憶,一是回憶,一是不容易

小城市是熟人社會,人民政府,沒熟人啥事也做不成。大的城市可以無需熟人,無需投親靠友也可以辦成事。

龍應台“人生就像一條寬闊的平原走向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伴而行,歡樂的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個人尋各自的方向,個人走個人的路。”

青少年的青春期早早就來了,可遲遲沒有結束。

中年經過風浪,賞過彩虹,走過曠野,爬過高山,期望,喜悅,失望,釋然,處驚不亂,風雨不懼,認識了人生,認識了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發間的黑色素跑到了稿紙中去,在夕陽的餘暉中頂著一頭蘆花。孩子稚嫩,青年健旺,中年成熟,老年自如,順其自然,到了什麽季節就享受什麽季節,不模仿,不勉強,心寬,地厚,天高,海闊。

衝突的雙方中,有一方希望凡事都按自己的方式來,因此犧牲另一方的利益,這不是溝通不良是情感勒索。在有意無意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使對方產生負麵情緒,讓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在內心發酵,造成傷害,使對方順從自己的要求和需求,失去做主的自由和能力,直到一點兒心力都不剩。中斷這種情感勒索的模式,該說不的時候就要堅持說不,無法改變時,也要接受這段關係或許趨於冷淡的結局。不必把太多的人請進你的生命,若進不了你的心隻會把你的生命攪擾得擁擠不堪,朋友應該是互相享受而不是互相捆綁。

家會暖人也會傷人,許多人對外人禮貌客氣,對家人情緒失控。

任何人對朋友的不幸都會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個春風得意的朋友,則需要非常優良的天性。

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原生家庭,父母不可選,一次是戀愛結婚,可選的再次重生。

工作講的是利益,權力,解決問題,家庭講的是感受,珍惜,理解接受。不要用工作的方式來處理家庭問題,

要高估自己與朋友的關係,千帆過盡,回首往事,熱鬧是假象,孤獨是常態,現實中能療愈自己的隻有自己,悲傷的時候需要給自己暖暖的擁抱。

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朋友如此,親人如此,愛人也是如此。親人之間成年後,彼此有不同的生活,有了彼此的家庭,要照顧的家人,交集越來越少,關係越來越疏遠,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就好,太燙了,傷了自己,太冷了,涼了對方,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

人生過了四十,身體器官的老化非常明顯,生老病死不是人生的四個階段,而是夾雜在一起的階段。我們每個人身體都有癌細胞,當數目突破一道線就成了癌症,你在以為健康時其實已經生病了,在慶生時同時也老去,在老去時接近死亡就更近了。蘇格拉底說“學哲學就是學習死亡的方式。”,叔本華“人的死亡是回到他原本來的地方。”生者為過客,死者是歸人,本來沒有我,生死兩開交。星雲大師“你怎麽知道你在這個世界的一閉眼就不是在另一個世界的一睜眼呢?“所有關於死亡的開解都是讓人好過一些罷了,死亡是甚於恐懼的乏味,沒有什麽好說的,沒有價值,也不浪漫,如同動物一般死去。人之為人才會討論生死,牛馬豬羊都是知道死的,殺它們的時候淒厲的叫聲全村都能聽到,更低等的動物是不知道的,,孩子折磨一隻很小的蟲子,它一直在逃,逃跑是他的本能,知道死亡的本能它沒有,人什麽都知道,所以對死亡恐懼痛苦,然後各種學說都跟著來了。

友誼的三個條件,一是物理上的接近性,二是自發無計劃的互動,三是讓人放下防備吐露真心的環境。年齡漸長,友情變複雜,不是不在乎朋友,隻是生活變複雜了,人們的感情走向也會改變。

友情和愛情一樣,曾自以為是親密無間到頭來不過是個局外人,曾經的熱絡和單純在後來的一聲“謝謝'中明白了距離。我們終究逃不出時間的掌控,越走越遠,不再交集,圈子不同,話題不同,陌路是早晚的事,失去分享的欲望是散場的開始。

對過去不必執著,不要怨恨曾經要好的人,我那樣待你因為我願意,若你換回你同樣的真心,固然可喜,若沒有,亦不後悔,世間許多好友原年齡相仿,誌趣相投,原本可稱為一輩子的莫逆之交,可誰料一夕驚變成了天涯路遠。人生的友誼本來就是階段性的,有得有失才是正常的人生。

共同生活會建立起一種共同體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需要遷就和付出的,而付出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委屈。

所謂的朋友就是相互輕蔑又彼此來往作賤.

我們似乎習慣通過他人的認同,他人的目光來確認自己是怎樣的人,仿佛在互聯網上,自己上傳的東西越多人喜歡,越得到了肯定,就尋到了自己的聲音,就越有價值,希望自己是明星,被崇拜,成為名人,這種價值掌握在他人的手中,令人緊張,令人自我膨脹。以前的日記是整理自己思想的一種文體,是私密的,現在的微博是吸引他人的關注,分享自己而不是反省自己。

互聯網社交平台尚的反應是一種情緒反應,但來的是強雷的分歧甚至對立。大部分人對意見的吸收和表達在網上呈部落化的狀態,在網上聽的那麽多意見其實都是和自己一樣的意見,說了許多話得到的是正麵的反應,因為朋友圈留下的都是同類人,浩瀚如海的資訊在百花齊放的空間裏最後卻過濾成為一座鏡廳,四麵都是鏡子,無論你看向何放見到的都是自己的臉。

中年危機:停滯不前的事業,一去不返的青春,逐漸消退的激情,無法實現的夢想,索然無味的婚姻,生命有限的真切,登上山頂,望著綿延向前的下坡,盡頭雖遠卻清晰可見,迫見死亡。人生有三道,上道,下道,沒想到。

豐腴內心的能力可帶來持續性的沒有目標危機感的快樂,這種閑暇鑒賞力是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滿足感不在完成的瞬間,而在過程本身,進行了就得到了。是屬於思想,情感,精神的內心世界,不受欲望目標的得失幹擾。

老年人的經濟狀況不同對生活的態度也就不同,老人嚴重缺乏收入的渠道,核心問題是收入問題也就是財富問題。

交友的標準:出世的智者,入市的強者,或正常陽光的普通人。

所謂的好友不是真正了解你的人,而是願意真心去了解你,願意聽你傾訴的人。

現代社會家庭功能正在被不斷地剝離開去,出生,死亡,疾病不在家裏,日常所需也可由社會服務外包。你想要伴侶幫你消滅寂寞,結果失去了個人自由,城市可以越來越滿足你一個人的要求,需求都可由陌生人來滿足,家庭單位越來越小,社會服務越來越全。

人群的關係和人類探索宇宙有些類似,當年認為宇宙是以地球為中心的,如同一個家族是有中心的,後來知道是以太陽為中心的,家庭是有中心的,今天哈勃望遠鏡告訴我們宇宙是在膨脹,沒有中心,所有的星星都在不斷離散。互聯網社會的人們正在走向原子化生存,家庭越來越小,三口之家,甚至單身也越來越多。

人與人的友誼基礎是聊得來,有類似的生活狀態,價值觀,愛好和興趣,這些都不是親戚必然有的,甚至是統統沒有的。

在現代社會結構裏,如果是普通人,兄弟之間的關係並不密切,尤其在不同的城市,尤其到了中年之後,大家都是各家管各家。什麽時候能變得密切呢,就是你很有錢,兄弟姐妹都向你靠攏,是一種現實功利,不再是單純的血緣關係。

人活著第一要務是自己幸福,幸福無需大張旗鼓,驚天動地,需要很多錢,需要萬丈光芒。它是一種內心的穩定,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決定內心的狀態,幸福就是靈魂的成就。

生活注定有煩惱,不可能永遠陽光燦爛,人性的幽暗處四麵八方的存在,看清楚了才能對世界有更深的了解,不存悲觀的樂觀是盲目的樂觀。

沒有一樣東西是我能永遠擁有的,許多道理沒到時候真不行,到了時候就突然明白了。

身體交流是靈魂交流的渠道,身體交流不隻是性交,還包括親吻,擁抱,撫觸,甚至凝視。

小時候說謊會緊張,怕被人揭發,長大後說真話會緊張,怕揭穿別人,說真話需要勇氣。

很多人靠臉吃飯,大多數人靠不要臉吃飯,如果不懂這個道理會痛苦一輩子。

許多人習慣了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陪著自己不喜歡的人,過著別人喜歡的生活,在不懂愛的時候愛上了不該愛的人,知道愛的時候找不到可以愛的人。交的朋友隻會做兩件事錦上添花和落進下石。

時間似乎是永恒的,但時間是人弄出來的,人類沒了,時間也不存在了。

興趣愛好是取悅自己,安頓心靈,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方式,不是表演給別人看。將熱愛變專業,將專業變事業,將事業變名利,就不快樂了。有人將擅長炫耀了一輩子,被虛榮心控製了一輩子,喜愛一樣東西未必要成功,成功了也未必要做一輩子。

追索人心的深度會看到人心的淺薄,看見世界的荒謬,一個個人熟門熟路的墮落,許多地個人加起來就是時代。

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是寂寞在狂歡,長途跋涉悲喜交加是返璞歸真的見自己。

時間決定你會在生命中遇到誰,你的心決定你想要誰出現在你的生命中,你的行為決定誰最終會留在你的生命裏。

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照你的意願生活才是自私。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占有的唯一形態,時間的大鍾裏隻有兩個字“現在”。

沒有含著淚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

人們最終所理解和欣賞的事物其實都是一些本質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

人隻有在獨處時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國家財富”除了稅款之外都是屬於每個公民的,每套房子,每個公司,每個農場,每輛汽車,銀行裏的每一筆存款都屬於具體的每一個公民的個人財富,沒有所謂的社會財富,每個人的財富都是自己創造的,與其他人無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