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明:踏青、上墳,來自何處? (圖)

(2010-04-01 02:35:31) 下一個



現在,清明已經被列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法定要放假一天。其實,大約在唐宋以前,清明隻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不是什麽引人注意的節日,也談不上形成什麽特別的習俗。然而,清明踏青、上墳的習俗,又是來自哪裏呢?

清明踏青是來自於上巳。現有學者認為,在社、臘等之外,周代十分重視上巳節。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其很早的習俗是臨水祓除不祥,稱“修禊”。關於修禊,是納入了漢代的禮儀之中的。如《後漢書·禮儀上》就寫道: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出去宿垢,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大概在自曹魏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並逐漸形成了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習俗。到唐宋時,這樣的習俗又轉移到清明。如《大唐新語》記:清明新進士開宴於曲江亭。《開元天寶遺事》雲:長安士女,清明日遊春野步,遇名花則設席籍草,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歲華記》雲:都人遊賞,散布四郊,謂之踏青。這以後,清明還出現了打球、打秋千、鬥雞和放風箏等各種遊戲。不少地方的男女老少在清明節期間或栽插柳樹,或折新柳枝配戴等。反之,上巳卻不那麽受人重視了。比如宋代祠部(屬禮部)公布的休假日,就隻有清明而無上巳。

清明上墳的習俗實來自於“寒食”。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兩天。關於寒食作為一個紀念日的由來,有一種說法認為,是起源於晉文公紀念介子推。根據這種說法,寒食與紀念死去的人確實有關。但是,從漢代到南朝,不少著作都記載於寒食那天要禁火,但未提到上墳或上墓,可能當時上墳或上墓的習俗還不流行。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記載: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曾下詔禁止在寒食上墓時為歡作樂。《唐書》開元敕寒食上墓: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唐杜佑《通典》也有同樣的記載。可見到了唐代中期,寒食上墳或上墓習俗已流行民間,並得到了官方的承認。

據我所知,清明上墳或上墓的習俗在那個所謂“破四舊,立四新”的年代裏,也沒有被破除。對於這樣的習俗,當時的農民特別重視。記得上世紀六十代末,我上山下鄉到了農村,看見農民對上墳或上墓之看重,特別驚訝:幾乎家家戶戶都要上墳,多要增添新土、掛青、燒錢化紙和放鞭炮。在這種情況下,不會寫詩的我,突然有了靈感,當時就想出了這麽一首打油詩:昨日寒食村繞煙,今日清明古風殘,墳頭白幡伴新土,墳前紙燭鞭炮喧。

(肖寧燦隨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