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放軍保衛機場手段多 最快一小時內可修複跑道 (圖)

(2010-04-12 10:26:36) 下一個

資料圖:成都軍區空軍兩支新型戰機部隊同場訓練。

  台灣軍刊評析大陸機場防護水平:解放軍保衛機場手段多

  通過空戰獲得製空權,聽上去順理成章。不過戰史顯示,攻擊機場、力爭將敵機摧毀在升空前,同樣是奪取製空權的重要手段。由於潛在對手擁有強大空襲力量,解放軍向來重視對機場的保護與維修,近年來更是通過技術手段顯著提升了戰機在地麵的生存能力。3月出版的台灣《全球防衛雜誌》,專文評析了大陸的機場防護水平。

  受損戰機搶修能力強

  文章稱,自上世紀90年代台海危機後,解放軍空軍一線部隊開始大量建造飛機掩體,以此對抗台軍可能的空襲。同時,解放軍地勤部隊建立了能快速機動的應急保障大隊,重點演練跑道搶修、火災撲救、飛行員救護、輸油管修複等科目,以提高保障航空兵持續作戰的能力。

  鑒於僅憑掩體仍難抵禦現代化精確製導武器攻擊,解放軍各部此後又開始修建飛機洞庫。如今,台海前線的大陸空軍基地,相當多數既有露天掩體,也有開鑿於山體上的洞庫。不僅如此,許多機場的油庫、彈藥庫乃至維修廠房也轉入地下,並進行了抗炸加固。

  在保存戰力的過程中,解放軍重視對戰損飛機的搶修。文章對比分析說,台軍主力戰機多為進口,嚴重戰損的飛機隻能送回美國修複,故戰端一開,隻能“傷一架、丟一架”。反觀大陸方麵,由於多數戰機均實現了國產,各種零配件容易獲得,再加上地勤人員眾多,就算是嚴重戰損的戰機,也有可能通過搶修恢複戰力。

  由此推斷,即便台軍突襲大陸機場並毀傷其戰機,解放軍仍能在較短時間內修複部分飛機投入戰鬥,台軍空襲的效果其實十分有限。

  “萬劍彈”可能是防範重點

  近年來,為了打擊敵軍機場,許多國家推出了專用的武器係統,具有代表性的型號包括法國的“迪朗達爾”反跑道炸彈、英國的JP233、德國的MW-1反跑道子母彈和美國的CBU-17/2激光製導炸彈等,中國大陸也裝備了國產和俄製反跑道炸彈。顯然,在未來戰爭中,對機場實施空中突擊將更加容易,一旦對戰機起降不可或缺的跑道受到破壞,如何在短時間內予以修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更令解放軍警覺的,是台灣自製的“機場遙攻武器”——“萬劍彈”的亮相。文章綜合公開消息分析說,作為台“中科院”著力研發的重點項目,“萬劍彈”參考美國提供的技術資料,成功搭載了高性能發動機,可在遠距離發射並自主攻擊機場。據稱,該彈一次能投放數百枚子彈藥,且可以設定不同起爆方式和時間,台軍期望這款秘密武器能讓大陸無法在短時間內修複機場跑道,以達到遲滯戰機起飛的效果。

 不過文章也承認,在大陸防空火力大增的當前,“萬劍彈”能否發揮預期作用,存在不小疑問。目前,解放軍在台海前線部署的俄製S-300係列地空導彈,射程已涵蓋台島西北部,可有效威懾台軍戰機使其不敢接近。此外,部署在機場周邊的短程防空係統,也能對企圖攻擊機場的“萬劍彈”實施攔截。更何況,大陸可臨時起降戰機的民用機場乃至高速公路比台灣多得多,台軍事實上很難將解放軍空中力量完全壓製在地麵。

  修複跑道僅需幾小時

  盡管如此,考慮到實力更強的美軍可能介入台海衝突,解放軍仍然不斷強化其機場搶修能力,列裝了大批新型裝備,並通過集中培訓、合成演練等多種方式,培養了眾多能在實戰條件下全天候開展搶修任務的技術骨幹。

  文章推測稱,一旦機場在戰時遭到攻擊,解放軍將首先出動裝甲複合掃雷車,它不僅能自動探測對方投下的未爆彈和地雷,還能加以挖掘和誘爆。由於該車具有堅固裝甲,即便在空襲過程中也能持續活動,加快維修速度。空襲結束後,地麵防禦指揮機構也會開始行動,在確定機場設施受損程度的基礎上,集中力量開辟至少一條臨時跑道。

  至於維修跑道的具體流程,文章結合公開報道進行了解讀:第一步是清除爆炸產生的土石,再用水泥道麵切割機將斷裂的混凝土切割下來,經破碎後由裝載機運走。接下來,用鵝卵石或碎石填平彈坑,以壓路機壓實。最後再用快幹水泥修補道麵。隻要維修人員足夠熟練,整個過程甚至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

  文章還引述《解放軍報》去年10月的一則報道稱,“2009年初,中原某機場突遭‘敵導彈’攻擊,跑道上頓時出現數個直徑8米的彈坑。機場排彈兵緊急出動,快速設置飛機攔阻網、移動電站、道麵標識、助航燈光等保障設施……4小時內,一架架戰鷹急速升空作戰。”根據報道中的種種細節,文章分析稱,這次實兵演練可能是以美軍為假想敵。過去,若使用人力修補這種受損程度的機場,大約需要兩至三天時間;而在列裝了新型裝備並配備高水平維修人員的情況下,解放軍隻需4小時就令機場重新投入使用,搶修效率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